由 陳明城 » 2010 8月 06 (週五) 11:36 am
Dear陳老師:
學生最近總是會焦躁不安,總覺得畫圖時依舊沒有顯著的突破與進步,重覆的錯誤有時還會一直再犯。在與老師ㄧ起學習的這一個月中,我知道了人文素養對於建築的必要性,建築不該只是機能安排並且又沒有與環境呼應的設計。
最近也常會去想該如何培養?我的養成計畫該如何訂定與執行?尤其對於我這個閱讀速度慢的學生。當進入腦袋的東西又一瞬間非常的龐大時,我反問我自己看完這本書後有什麼感覺心得,我竟然也無法道出精采的幾段。那種感覺就好像我以前看建築師雜誌不懂得如何欣賞一樣。不過最近在老師的指導下,這部份的「經絡」有被打通了一些,稍微懂得如何去「品酒」。
前陣子我讀了一本「銀色的月球」內容記述了王大閎建築師這一生所發表過的文學作品。從他的作品裡,我看到了他人生的態度、他生活的豐富、廣度。他如果是水庫那我應該只是一小灘水漥。要我再仔細想想這本書裡的菁華的話,其實我已經想不起來了!不過我喜歡他說道「凡識字、有眼睛的人應該都要喜歡閱讀,閱讀可以讓我們環遊世界,看盡人生百態,歷代高手一生的菁華也都攤在面前」意思大概是這樣,細節他怎麼寫我也記不太清楚了。另外最近在讀一本書「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還沒讀完,我真的讀很慢!書本在前言中就提到「建築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設計、建造、讓建築得以建造、使用、觀看、書寫、描繪、修改、拆除、保存建築等」。看到這句話其實就有感覺了。我有問過自己是不是該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因為最近我總是花很多的時間對著草圖紙一張張畫了又畫,感覺就是不對,被焦躁感充滿著,畫到最後只好放棄自己的矜持,把我認為有問題的地方草草帶過去,我覺得我閉在家裡畫圖的時間太長了,沒能在8小時內完成,也畫不好。
直到上禮拜去蘭博、金車外澳,親身體驗了高手的作品,我覺得我在老師這邊上課,「經絡」是有被打通的,是不是有全通可能要持續努力,以前看建築真的是只有看建築物,現在看建築會去思考這建築對應在環境的設計是什麼?怎麼把環境跟設計結合在一起,達到「氣刀體一致」的境界!看雜誌裡的照片可以看出層次,但無法感受空間感及氛圍,氛圍要自己假設想像。雜誌裡的照片都喜歡把人清除光光,照片看起來都是純粹的建築美,但建築應該是給人使用,有人、有活動的時候,氛圍就出來了,這是我去蘭博的體驗到的。以前也沒太注意氛圍是什麼,心裡就是一個形容詞就帶過了,其實氛圍是很多東西一起來形成的,應該沒辦法只用一個形容詞就帶過它。
因此我現在也有個養成計畫,內容是讓我自己最近不停的出去體驗空間,並且加以記錄分析。並且繼續閱讀,畫圖的練習就先只作描圖,欣賞作品、分析手法、手感的持續與基地的解題、草圖的勾勒,我覺得我花太多時間在想設計、上色、畫一個很像正圖的東西但是內容又是這麼的不堪一擊。暫時我想以體驗分析代替我的設計練習。不知老師您有無更好的良藥配方。學生感激不盡!
祝
身體健康
學生 ○○
上文是一位學生在學習快速設計路程上的反省,相信對想參加專技考試的考生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