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分享]張國維建築師分享100年設計解題經驗
以前認為設計考試是
看見ABC 就要回應D+E+F(基本建築對應)的考試
以前總覺得畫出了D+E+F就是回應了題目
但歷經三次的挫敗後(最後一年只剩設計怕了)開始反思
雖然第四次也是挫敗 但感覺開始找到方向
但不同的是 第四次(小學+1)在沒有放榜前 我就知道我不會過了
因為我放榜前在建築人看見真正的回應(廖大寫的)
有趣的是 如果我第四年過了 表示我以為我找到的方向 其實錯了
事實是果然沒過 ~
現在的設計考試比較像D+E+F+X
除了基本的建築對應 還要加上X
X是最難說清楚的
X像是是一種頓悟 對設計本質的頓悟
例如一個空間 不會因為設計者在圖上給他寫交誼廳
它完工後就真的會產生交誼
他一定是因為設計者對當地人的瞭解 對當地生活習慣的瞭解等等(這就是我第四年考前感覺要準備的方向)
設計者只是把它放在對的位置 用對的元素(牆住板等等)圍塑出對的空間
他才會產生交誼
以前會疑惑 放榜後問別人時 兩個類似的配置 為何一個過一個沒過
以前會疑惑 放榜後問別人時 兩個不同的配置 怎麼兩個都過
因為設計有時是一種自問自答
每個人看完題目 對題目所延伸的問題不一定一樣 我想改題老師看得是問的深度 和答(設計)的成熟度
要說我第五年的設計(終於過了)有何不同
說來慚愧 最大的不同是這是我五次設計中 唯一一次有真正用心體驗過的場所(因為常帶小孩去圖書館兒童圖書室)
因此畫起圖來除了基本的建築對應還加上了許多對兒童與閱讀的想像
佛教說修行的過程是
聞 思 修
聞 先放空多聽 多讀 多看 多體驗
思 思考聽到的 讀到的看到的 體驗到的思考如何內化成設計元素
修 把它畫出來(聞和思正確了 再開始修才不會浪費時間)
希望給設計沒過的人一些鼓勵
不要氣餒 因為所有過的人 大部分都曾經是沒過的

簡單畫一下我的設計
主題:跑進書本_社區兒童圖書館設計
建築形態:像一本打開的故事書(書皮是幾何造型的樹)
50米跑道:提供暗喻遊玩+閱讀
鋼彈雕塑:可更換主題 提供活動場所 提供意象
動靜分離:動在下 靜在上 兩棟建築以空橋連接
空間架構:小廣場是公園入口 也是社區活動場所 親子在室內閱讀遊戲時 可看見戶外來來往往走在兒童跑道上鋼彈旁的家長 鄰居
空間的氛圍打破年齡的隔閡 知識不再只是侷限於書本 更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