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客 寫:至少 我們可以看到還是有不少願意 "過度燃燒" 自己的前輩們 願意把自己當燈火用
張老師, 陳老師, 站長, A大..............................等族繁不及備載!!
想不到我也身處其中,真的是有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味道。
(說不定您也有股「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心酸)
在這個社會困境之中,我還是認為,誠心溝通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雖然我個人是覺得這個制度實在是有太多問號了,而且我在事件發展初期就發文質疑,
但是這並不減少我對張老師(溝通橋樑)的信賴,惟有自己主動付出信賴,別人才可能付出誠心。
就問題面而言,許多人認為現在的
建築師品質出了問題,建築教學、建築實務也出了問題,因此政府與學界正以改革考試制度的名義,增加實務訓練。
就小弟看來,這是市場失靈問題,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信息不對稱」,後續提供的品質對消費者來說屬於隱藏資訊。市場上,都是先簽約後設計,這與二手車市場的先付款才能得到品質資訊一樣。
這使得市場上出現「逆選擇」現象,皆導致了「劣幣逐良幣」。詳細內容詳後
註一事實上要解決這種問題「信息不對稱」,就是靠品牌、口碑(消除資訊不對稱),與消費者有多次消費的機會。
前者在許多推新建案的建商中可以印證品牌與口碑的效果。
後者卻是一般人無法在短期內達成的。
也因為市場屬於後者的數量居多,所以市場上仍以逆選擇為主。
各位新銳建築師,就是無法在初出社會就體會到這個關鍵問題。
不少人在參與多年市場運作後,掌握了運作規則,就變成了壓榨員工、隨便設計的從業形態。
進一步的使現在的建築師變成目前這樣。
也引發了這次考試制度改革的烈火。
小弟看來,似乎還是無法解決這個「資訊不對稱」的困境。
反觀許多市場並無「資訊不對稱」現象,雖然該項產品並沒有專門科系講授如何製作,
但是市場的正向選擇引導產品或勞務提供者的技術升級。
如此說來,建築教育與建築考試制度並非首惡,也沒罪惡到在改革清單中。
註一假設有一個二手車市場,裡面的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一樣,但其品質有很大差別。賣主對自己車的品質瞭解得很清楚,而買主則沒法知道車的品質。
假設汽車的品質由好到壞分佈比較均勻,品質最好的車價格為50萬元,買方會願意出多少錢買一輛他不清楚品質的車呢?最正常的出價是25萬。那麼,賣方會怎麼做呢?很明顯,價格在25萬元以上的「好車」的主人將不再這個市場上出售他的車了。
這樣一來,進入惡性循環狀態,當買車的人發現有一半的車退出市場後,他們就會判斷剩下的都是中等品質以下的車了,於是,買方的出價就會降到15萬元,車主對此的反應是再次將品質高於15萬元的車退出市場。依此類推,市場上的「好車」數量將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這個二手車市場的瓦解。
在這裡,人們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選擇」,它出現的原因就在於資訊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