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學堂_特輔設、敷築基_進階課程心得分享


建築相關國家考試、建築師考試準備、心得及經驗分享。

腳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03 (週四) 2:12 pm



贊助商連結

行程表出來了--




星期六遲到的同學就按表坐計程車攔截我們吧!


(公所及戶政大樓距湯圍溝只有3分鐘車程)


記得帶筆記本、素描本---要現場速素描喔----


腳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到現場用心體會,看到好的要用速描畫下來產生'手及身體記憶'


發問問題與同學討論及分享所得--放開心胸,不要自顧看自己的


你會發現同學看到的比你還多多


加油!


O培


台中上來的學員
他们週六還不解散

週日可順遊蘭陽博物館、伯朗咖啡...等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看到、觀察到、思考到什麼?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07 (週一) 11:31 am

Dear all

兩天(部份學員一天)的行程很快就過去了

一早在鄉公有位聞訊一起來的學長過來打招呼後問:

老師,你等一下會講解些什麼?

我問:你上過我的課嗎?

答:兩年前上過。

我說:那你應該很輕楚我會問你們看到什麼?

他笑笑繼續說:聽了老師的話,這兩年到處走逛玩,一年過一科,兩年把大、小設計搞定。


行程中問起,竟有多位學生從不踏足這些活生生的建築案例(家人也沒旅遊的習慣)。

在鄉公所看到大師兄良宇的太太抱著未滿週歲的女兒,問候間她說:去年大著肚子時也跟著行程走。

有朋友笑著說從胎教就開始參訪建築,台灣可期待以後有個秀異的女建築師了!

相信這樣的參與讓小家庭更緊密更甜蜜!

行程百來人,我的確未能詳盡解說。

但重要的還是我要問你們:

看到、觀察到、思考到什麼?





成長


明城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突然老師所說的亮光出現了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08 (週二) 10:34 pm

老師,你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A3aVSb6O0
在去這次旅行前,我看到這個影片
我的心就像那記者問著「未知會帶來恐懼」
常常腳都沒有踏出去,就伸了回來
往往筆都沒下,就在想我能不能畫好

老師們在課堂不時的鼓勵同學們,到處走走
我不是很明白,因為我喜歡旅行,也會到處走走
到要從中得到什麼,我不是太了解

經過兩個月的課程,再出發去旅行
突然老師所說的亮光出現了
老爺爺說「小群體中,你看不到其他群體,然後你的思維會僵化,就真成為井底之蛙。」
「不知道的東西,才更值得去探索」

一直用自以為的角度看建築
過度用力地看建築,反而看不到應該看到的事物
多元接觸知識、圖像
角度似乎開始改變,開始看到環境、建築、人與活動


今天亦看到一篇文章
http://tw.news.yahoo.com/%E8%87%AA%E5%A ... 31470.html
「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的將來」
「真實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原本來補習班找尋標準答案的學生 O穎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小朋友從身旁跑過,指著高掛在空中的藝廊說 " 媽媽,那是區間車 !!"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09 (週三) 4:41 pm

陳老師,您好

昨天上了一堂BOKY老師的課

課堂中談到空間劇本作為操作設計的方法

設計由 故事 / 線索 / 素材 / 聯想 開始發展.....

回想周末的宜蘭之行

每一個基地講述不同的故事

而操作空間設計的方式

僅準備空白的投影幕 居民就上演一幕幕生活的場景

故事內的線索有信仰,生活足跡,文化,市集,自然

用什麼素材去黏著,去縫合

用一圈跑道,用一個大棚子,一個大屋頂,一個大尺度的極限運動場

一座橋屋,一座附掛橋,一個大中庭

一個階梯,一個平台,一個未被定義但容許想像力任意奔馳

文化二館的超大尺度棚子上面預留了一個完整的吊掛系統及貓道

可以想像未來在這大棚子下,懸掛著色彩繽紛的藝文活動旗幟,大型的裝置藝術

就像舞台劇的場景,隨時撤換,隨時上演

大棚子下居民在打羽球,這裡又被定義為綜合球場

小朋友從身旁跑過,指著高掛在空中的藝廊說 " 媽媽,那是區間車 !! "

童言童語,是阿~~那是輸送文化的區間車 !


學生

賴O華 敬上



以下截自◎羅東小鎮日常生活廊帶的蔓生紀實-田中央工作群參與的都市空間再生行動

羅東

以庶民的步行為尺度開始發展

迎神繞境時,小小的街廓

人站到路中間,到處都看得到、聽得到陣頭

熱鬧親切異常

不帶文化符號的木材、鋼鐵、三合土街屋式廠房

至今在街廓深處仍隨處可見

木材工業極盛時期的理性思維、產業技術的深入民生

相對於其他宜蘭諸城以經驗為主的經濟發展

羅東人比較有不為經驗限制

以知識作為尺度的生活體驗

得準備能與都會資源接軌的另一層彈性的新型態空間接點

自在包容不同尺度的創意文化活力


慢速空間系統

沒有必然的主要空間,是從手邊可以整理的環境開始

高架迴圈跑道,健康的運動串起破碎的家鄉,把文化活動、校園跟社區拉起來



充滿故事的老鎮

民間慶典繞境的主要街區,開元市場、聖母、博愛醫院一帶更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

磚造舊禮堂,見證舊時校園室內活動的大跨距空間

在都市現況中的路徑,則因為不同時間計畫的疊加,變的破碎且產生隔閡

作為生活校園故事村的據點


生活校園廊道和文化市集

生活在充滿文化動能的生活性廣義的「校園」之中

經由跑道形成一個迴圈之後

往北有計劃興建中的文化市集和空中藝廊

在此都市活動將包容在一立體而多元的大棚架下並散佈開來

面對多雨的蘭陽氣候把都市紋理一點一滴縫合起來

將會有多功能市集在一旁

同時會有走秀、街舞等立體地景婉蜒於大棚架下

也提供展覽、演講等都市藝文活動

民眾可以從大階梯、空中花園眺望自己的故鄉

生活在小鎮,在鄰里巷弄間穿梭,在大馬路上走走停停

卻少有機會能夠在開放空間旁的高處,以不同的視野理解自己住的、生活的地方

我們不必只有一種被資本化的社會

對於公共領空長期被四週房地產獨佔,市民社會總是可以有一些行動提供反省


超大棚子

「這似乎需要一套新的都市觀(urbanism)來理解這樣棚子的意義

我認為這樣的超大棚子正在召喚一種新的「遊」的都市觀

一種悠遊的都市時代要來臨了

就像是卡拉特拉瓦在多倫多BCE大街或密斯凡德羅晚年在柏林美術館所成就的「悠遊空間」

但這兩位大師作品對整體都市的衝擊大概都比不上黃聲遠改版的新架構威力吧

這種頂棚的宜蘭粗樸版企圖投射的,當然不是機能分割的都市

這是異質集結的都市,一種東方市集(bazaar)-夜市、市場、辦桌-的現代休閒誇大版

一方面企圖擁抱市井庶民活力、另一方面又要突破低矮攤棚的廉價意象。」

(羅時緯,〈擾動邊界:以德勒茲、巴岱耶的觀點探討黃聲遠、邱文傑(大涵)與呂理煌(繁殖場)的在地建構〉,東海大學建研中心出版,2006)


多元文化地景(通學廊帶及社區開放空間整理)
把已加蓋的部分打開,可發展成浪漫的水邊通學道,恢復以往充滿生活故事的水岸
這裡有善法寺(菜堂)內的大金爐、公園用地內的農改場老房子

老樟樹與對面的應妙壇、林管處的老宿舍、聖母升天堂、瑪麗亞仁愛之家(老人養護)

樟仔園舊地名等多處多元文化學習場域

「包容」、「學習」是這個場域的魅力主題

每個到這裡的人,都會感受到四周不同宗教與文化氣氛

友善的邀請,以創意重建一個有風有雨,有歷史有文化,隱藏著生活痕跡的城市留白



沒有固定答案,而是一種動員特色空間的率先行動

以步行為主的空間像藤蔓的莖脈,在小鎮中逐步生長

沒有必然的主要空間,也不必急著用答案來限定未來的發展

只要提供足夠的養分,更多的想像力可以蔓延、連結、開放

長出不同的枝節,拓展出更多的空間契機

日常生活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

共同在這個城市交疊成網,彼此穿透,互相照映,交織成林



樟子園

一抹午後的陽光透過大樟樹的葉片刷洗過老牆

一道讓大夥都能不經意走過的城市縫隙

一處包容每個人密秘心事的大空地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阿嬤靜靜地帶著幼孫,只要輕輕地接引著,手輕碰著手,心意在傳遞,歲月在延續…


樟子園-林務局山林試驗所


保留建物的情況下延伸出一片屋面(聯勤被服廠木桁架)與其進行雙生式的對話

在細部設計過程中發展出125mm x 125mm的H型鋼柱子來支撐這片屋面

柱子兩支為一個單元

間距250mm,間距來自於舊牆面的厚度

在和房屋相接的部分雙柱夾著牆面並向上自由昇出新的屋頂高度

戶外則由此創造出新的多功能廣場

而雙柱系統也暗示出棚架與舊建築之間的歷史關係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原點並不是在創作全新的事物,而是為了尋找 "關聯性"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6 (週三) 11:21 pm

陳老師,您好

雜誌上的一篇文章

和老師昨天課堂上的說明誘導式設計的觀念謀合

回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這件事


以下節錄文章內容...

原點並不是在創作全新的事物,而是為了尋找 "關聯性"

必須經常重返原點確認 "什麼和什麼是互有關連的?"

為了要做出聯繫必須要做些什麼的考察,這樣的回顧動作或許就是所謂的 "原點"


要針對一個 "早已存在" 的事物

重新進行設計,遠比針對全新製品

進行設計要來的更有 "難度" 多了


經常告訴自己 "一切事物都有趣到不行"

讓新視野的開關保持在開啟的狀態

大太陽底下會有新鮮事



脫離日常生活的就不能稱之為設計



與您分享





祝平安

學生 賴O華

敬上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自然的本質

文章chi » 2012 5月 17 (週四) 5:53 pm

向自然學習前
是否已先了解了自然
如 做建築先
是否已先了解了空間的本質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建築 本質是不變的
變動的是 時間 人 材料 的演進
了解了空間的本質才能進行 空間的串聯 以及 打算給予怎樣的感知
才能整合對於自然的了解
加入其中
以上
是學生的一點心得
chi
 
文章: 36
註冊時間: 2009 12月 15 (週二) 10:56 am
來自: 南台灣

是否淡定許多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7 (週四) 9:48 pm

幫他看看

是否淡定許多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26638-%e6%96%b9%e6%a1%88%e4%ba%8c.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62051-2779143494_n.jpg"></a>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設計是要去觀察出問題並去思考處理的方法,而不是去看外表的美醜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8 (週五) 10:48 pm

陳老師

謝謝寄來的檔案
及分享哲瑋多感細緻的設計心情

有一句哲瑋的話讓我覺得我需好好思索
他看了"設計是什麼"說"我很認同書中提到的一點,設計是要去觀察出問題並去思考處理的方法,而不是去看外表的美醜"


我該跟他好好學習
應該要放下對台灣土地過渡的焦慮
使自己無法放鬆的去體驗
---既使在這樣的混亂無序缺乏美感的環境
人民還是樂天的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之前有這樣的想法:

我們眼前的醜陋與混亂是錯的,
我們現在擁有的知識及所繼承的文明早已足夠讓我們活在一個美麗的人間天堂,
尤其是在溫暖雨水充足的台灣….
可是我們卻寧願躲在醜陋及混亂的背後,
如此可輕鬆的互相指責抱怨,
藉由廉價的否定世界來肯定自己,
來逃避美好的世界及自我之實現的個人及群體的責任……
怕什麼,勇敢的迎向美好的自己吧!

如果可以透過教育,
現在每一個台灣學生都夢想把未來自己擁有的家或房子變得漂亮,
不管是新建或舊屋拉皮修建,
於五十歲前實現,這樣在五十年內,
台灣就會成一個美麗的天堂島了….
而不是一個永恆無法實現的夢想

------------------------------------------------------

一時間仍無法輕鬆的去細細體會像哲瑋這樣對周遭細緻的體會

我會再努力調整自己心情的頻道的

頻道的說法是李乾朗老師在日前在敏隆講堂說的
他在提到林家花園假山時說
要看到假山的美,需要努力吸收知識並調整到對的頻道
才能收聽到古蹟在對你播放的美麗音樂....
至於為什麼會去上這堂課
是因三月時看到陳老師曾在建築人上推薦
覺得很有興趣,我便去報名上課了
以前念淡江時
中建及台建也是李老師上的但當時學校都是現代主義的氣氛
後現代學案例也都是談歐式的
實在對中建及台建沒有太大的興趣

所以也謝謝老師在網路上的推薦了
上李老師的課真的很享受
像昨天他上摘星山莊及筱雲山莊
開頭便說"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美好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美好的時代....."
(指1850-1897年)
真是吹過來一陣春風....


再次謝謝老師了



愉快

O昌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淡定許多

文章chi » 2012 5月 19 (週六) 2:05 pm

這88風災重建計畫的練習 的確淡定許多
住屋私空間與公共的空間區分
住屋焦點的集會堂
廟埕空間搭配商店區延續至國小空間搭配豐年祭得大草皮空間
最讓我注意的是 瞭望台的位置
與廟埕活動相望
和集會堂 土地廟呈現的三角關係
令人嚮往
還有圍繞在大草皮間的高高低低樓梯 平台 所想創造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
其中美中不足的是 為何國小廚房 要放在外部入口旁?
這項練習"盡可能地擴展人們的生活經驗創造條件,而不是閉門臆造那些自鳴得意而並無積極意義的作品"<張永和-建築名詞>--正在看的一本書

謝謝老師分享這個練習作品
chi
 
文章: 36
註冊時間: 2009 12月 15 (週二) 10:56 am
來自: 南台灣

自身對題目的想法以及重新定位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27 (週日) 11:50 pm

陳老師您好:

藉由寫一遍心得,也獲得跟釐清了不少東西。另心智圖的部分也請北護的室友作發想,真的是完全不一樣呢!

祝順安

O庭

這次在敷地題目「淡江男生宿舍」中,個人覺得十足了回應了題目中要求的房間配置與周邊景色的關係,卻忘了根本敷地考試的方向原則,更忘了使用者的主客之分,只單單考慮到回饋給居民而使真正的使用者反而享受不到地面層的空間,甚至受周遭居民的打擾與侵占;似乎也沒弄懂真實環境中,土地擁有者與周遭連帶使用者的關係,導致400人宿舍的大樓座落處,變得像無建築物的公園題目。室內、半戶外與戶外三者之間的細膩度,也在這次敷地繪製後,有了比較深的體悟,連在禮拜一看老師的敷繪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連貫、整體性等等,且對於周遭環境是非常有企圖的,手法俐落地表達其想法,更想到以前學校老師說的:「要大就非常大、要小就非常小。」明顯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在外部的活動上,也因著重於一開始的房間配置,就沒有想到多元的淡江男生生活中所需要的空間:練球、社團聚會、球隊集合、女友觀眾席、約會、聚餐等等真實的活動,也是我在題目中總沒辦法感動自己的一個問題所在,電視「住宅改造王」中的建築師總是設身處地的為居住者設想,甚至是量身訂造,其中的細膩與貼心是我一直很佩服的一點,也希望將來不論遇到什麼狀況,自己也能保持這份細膩與貼心。在這個部份上也可以利用心智圖來補足,檢討一切的可能性。
  而在設計題目「淡水青年設計師創作工坊」中,確實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設計師的定位。在觀看題目中的字句時總會一概接受,而忘了自身對題目的想法以及重新定位。我想題目中的re-program,對於不同的題目以及真實狀況都是需要進行的一個步驟,一邊了解、檢視可能性也發掘其中的問題所在,並且在其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畢竟re-program仍因人而異,具有個人特色。另一個檢討方向則是,雖說是淡江建築系且在大一采風時也走過偕醫堂附近的街道,但在思考題目時,卻是沒有一點頭緒所在,反映自己對於周遭環境的敏感度以及思考都仍不足,有意識的觀看周遭環境以及思考消化整理,才會是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吧。為此,因進行一個有系統的觀察方式,以便了解整個環境狀況,也好跟不同的環境做互相比較,得出更深一步的心得。
  在體驗環境也有其困擾的一面,我很珍惜初到環境的氛圍,第一次經歷的淡江校園、第一次到達的事務所、第一次遊走的租屋環境都非常特別,跟之後熟悉的感覺大相逕庭,著實非常奇妙。但在去年北京旅遊時,做了非常多的功課,到現場卻感受不到那個特別的空間經驗;於是,有時到底先做功課好,還是不做功課好,也是蠻為難的一個課題。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建築考試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