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城 寫:因五月五、六日北科教室作為試場─無法上課
特安排礁溪、宜蘭、羅東建築參訪學習行程
05/04(週五)_湯圍溝公園─泡湯很棒的男湯、女湯空間
夜宿心曠神怡飯店─每一房間皆有景觀泡湯池
http://www.living-water.com.tw/about.htm
特商得皆以慕道友身份計價
四人房_每人1000元
雙人房_每人1500元
含早餐─早餐被走南闖北繞著地球跑的老友譽為天下無雙
05/05(週六)_
礁溪衛生暨戶政聯合辦公大樓
http://blog.xuite.net/unhebe/unhebe/368 ... 7%E6%A8%93
宜蘭社福館
http://swi.e-land.gov.tw/
羅東樟子園
http://tw.myblog.yahoo.com/m0916906370/ ... l=a&fid=42
須自理交通carpool
(但請給身份証字號以投保旅遊平安險)
只開放北科非學分班、實力特輔班、北中私塾今年度學員參加
特邀這些課程師資半價陪同參訪
陳明城 寫:建築師:
今天下班後在星巴克翻到一本平面設計的書,看到了一句話「所有的設計都始於一個概念,結束於一連串的調查」,這段文章讓我開始思考著最近尋找過程的思路。
從100設計放榜後,檢討為什麼沒過的原因是因為過程推導的邏輯出了問題,我想也連帶著最後設計的失序。經過兩次華山論劍後,對於自己設計的流程或推導的方式是否該有一套SOP,所以最近一直思考著數位推導的過程是否對快速設計有所幫助,我覺得是有正面的效果的。雖然數位的方法是利用數學的邏輯去演算出形體,但是必須要有人為的『設定』才能有一連串的邏輯脈絡,而這個『設定』通常是 (1) 對基地的觀察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對議題的想法 (3) 機能或尺度尺寸的排列組合 (4) 形體的組構等...所以它的面向很廣,所以必須理出邏輯之後利用電腦的運算來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試圖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純粹的科學及數學的推導過程。還記得何老師第一堂課的時候就說過,要學會數位設計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一位科學家或數學家,絕對不能是藝術家。以至於概念或parti的想法,有些老師則認為它已無法負荷現在建築設計對複雜議題的野心,或是以其他形式被呈現了。
我之前一直覺得推導的過程都是在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點是在回應基地、議題、機能、尺度、及建築類型等....之後推導的結果再回應設計內容,但在操作的過程中,總覺得要回應的問題不只一個,而認知上的推導是單一解決問題的演化過程。直到上個禮拜聽完乃君整理的簡報後,我才覺得我自己可能誤解了推導的過程了,仔細整理之後我覺得必須在一條整合的線上做發散的推導,但這發散是越來越趨近於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針對快速設計8小時的時間,有沒有SOP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重要了。至於概念我是以正面的方向看待,因為我對建築還是希望保有藝術的成分在裡頭,而持續的保有熱忱。
小O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