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私淑


建築相關國家考試、建築師考試準備、心得及經驗分享。

繪畫靠訓練不靠天份 人人可成達文西

文章陳明城 » 2012 4月 27 (週五) 10:24 pm



贊助商連結

在台灣或許用多了電腦,發現一個怪現象─建築系、所的畢業生,不喜、不擅化圖!

這是一位上了一年課終於突破,樂意動筆的學生寄我的mail。

繪畫靠訓練不靠天份 人人可成達文西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

2012.04.27 04:22 am


會畫畫的人經常被說是有天份,難道沒天份的人無法成為畫家嗎?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畫畫的技巧是訓練出來的,不是靠天份。學者們表示,人類的認知是感性的、抽象的,畫出來的東西跟實際的不會長一樣。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實驗了視覺記憶跟繪畫技巧的關連。一位參與此研究的心理學家說,會畫畫的人只是更懂得繪畫技巧,呈現出視覺的美感。覺得自己沒天份就放棄,只是一個藉口,不斷的練習才是不二法門。

他們發現畫的好的人會選擇性忽略一些背景,而更專注在細節的描繪上。學者強調,有時候越熟悉的東西反而越難畫,像是人的臉和五官。這些都是有技巧加上訓練的。根據歷史的記載,世界上知名的畫家都是在畫室跟隨老師,長時間地練習,精雕細琢自己的技巧。

一名美術老師表示,繪畫是先觀察、思考,然後表達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觀察的方法。把看事物看得簡單,不重要的且無趣的東西大膽捨棄,留下精采的並強化美感,讓觀賞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畫者對事物的觀感,這就是繪畫之道。


全文網址: 繪畫靠訓練不靠天份 人人可成達文西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5444 ... z1tDrdA4aL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Re: 礁溪、宜蘭、羅東建築參訪學習行程

文章陳明城 » 2012 4月 30 (週一) 11:38 am

陳明城 寫:因五月五、六日北科教室作為試場─無法上課

特安排礁溪、宜蘭、羅東建築參訪學習行程

05/04(週五)_湯圍溝公園─泡湯很棒的男湯、女湯空間
夜宿心曠神怡飯店─每一房間皆有景觀泡湯池
http://www.living-water.com.tw/about.htm
特商得皆以慕道友身份計價
四人房_每人1000元
雙人房_每人1500元
含早餐─早餐被走南闖北繞著地球跑的老友譽為天下無雙


05/05(週六)_

礁溪衛生暨戶政聯合辦公大樓
http://blog.xuite.net/unhebe/unhebe/368 ... 7%E6%A8%93

宜蘭社福館
http://swi.e-land.gov.tw/

羅東樟子園
http://tw.myblog.yahoo.com/m0916906370/ ... l=a&fid=42

須自理交通carpool
(但請給身份証字號以投保旅遊平安險)

只開放北科非學分班、實力特輔班、北中私塾今年度學員參加

特邀這些課程師資半價陪同參訪


礁溪、宜蘭、羅東建築參訪學習行程

行程表
04/May‘12 行程
心曠神怡溫泉飯店─pm15.00可check in

晚餐自理
建議早到學員可到五峰旗游客中心走走(開車約10分鐘)
亦可順遊礁溪老爺酒店(往五峰旗游客中心路上左側)
旅遊類題目_此案為一極佳教科書
其大廳圖書館24小時開放,很適合夜貓子(記得點杯咖啡享受一下孤讀。)

Pm19.00─我會在心曠神怡大廳待約一小時

另建議除飯店房間泡湯外,能到湯圍溝公園設計感十足的男、女湯泡澡(男湯的挑高柱樑木架構特別適合黃昏時欣賞其光影變化!)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20-1.%e5%bf%83%e6%9b%a0%e7%a5%9e%e6%80%a1"><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46-2367239725_n.jpg"></a>


05/May‘12 行程

8.50~9:20 早餐時間

9:45~10:15 鄉公所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18-2.%e7%a4%81%e6%ba%aa%e9%84%89%e5%85%ac%e6%89%80"><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47-2313477508_n.jpg"></a>

10:20~11:10 戶政事務所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16-3.%e6%88%b6%e6%94%bf%e4%ba%8b%e5%8b%99%e6%89%80"><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48-3209676259_n.jpg"></a>


11:10~12:30 車程 + 午餐(周邊自行覓食)

12:40~13:40 社福館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24-4.%e7%a4%be%e6%9c%83%e7%a6%8f%e5%88%a9%e9%a4%a8"><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50-3247631549_n.jpg"></a>


國立宜蘭大學國際會議廳(圖資大樓2F)
14:25~15:40 宜蘭民居 - 郭文豐 吳武易 甘銘源 林憲慶 建築師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28-5.%e5%ae%9c%e8%98%ad%e5%a4%a7%e5%ad%b8"><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52-371530329_n.jpg"></a>


16:45 羅東樟子園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26-6.%e6%a8%9f%e5%ad%90%e5%9c%92"><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54-782600288_n.jpg"></a>


17:45 冬山火車站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739930-7.%e5%86%ac%e5%b1%b1%e7%81%ab%e8%bb%8a%e7%ab%99"><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404956-978668887_n.jpg"></a>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建築是用圖像表達"

文章陳明城 » 2012 4月 30 (週一) 3:29 pm

hi 陳老師

如老師說"建築是用圖像表達",有點摸不著頭緒",經過幾天放下書本,到大自然去走走

漫步在田埂上,那種赤腳撫摸到泥土的溫和、南風吹彈肌膚的舒暢,及稻香徐徐捎來自然的甘醇

快活!果然有些風的場景印象,於是提筆回味了一下" 風帶來光的意象"。但尚不知" 圖釋方向對味"?

O瑋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4930186-wind-brings-light-image--.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5770391-1885355201_n.jpg?v=1335770393"></a>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拆解再重組,新能力早就在你身上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07 (週一) 10:02 am

to 陳老師

新一期的商業周刊簡介

拆解再重組,新能力早就在你身上

「職場微整形」不是跳槽轉業,也不是培養第二專長,而是經由盤點自己既有的經驗、體會,整合重塑自己的職場能力,藉此讓自己突出同儕,提高自我價值。

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是「微整形」而不是學第二專長或者轉換跑道?因為景氣不穩,未必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預算進修、深造以培養第二專長,而且進修時間太長,緩不濟急,未必跟得上環境的改變;創業和轉職風險很高,轉換後若與預期落差很大,又很難轉回來。

所以,從自我出發、重新組合打造新能力,是最符合時代精神的做法。

自我盤點是關鍵
21妙計重組職場腦袋

薪水凍漲時代,只要盤點生活經驗,善用21個思考習慣,就能再造新能力,加薪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職場重組力」通常包括四個階段:累積經驗、觀察環境、盤點自我、重組能力並解決問題,最後再反饋成為經驗的累積,構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累積經驗階段,此時通常薪資低、工作量大;而有了經驗,才能夠觀察出環境的
變化。但在真正重組自己過去的能力與經驗,走出提升自我價值的路之前,關鍵就在盤點自我:你想要什麼?擅長什麼?你是哪種人?你的強項優勢?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雷須利主張,練習21天能養成一個新習慣。《商業周刊》整理出「職場重組力」4大錦囊21計,幫你拆解自己。

以下提供其中5計,試著做做看,不用進修不用轉職,你照樣也能生出新能力!

1.累積經驗錦囊
第1計:每週聽一場演講
每週至少參加一次公立圖書館、社區大學免費講座,累積新知。

第2計:去培養一個嗜好
至少發展一樣工作以外的興趣當嗜好,最好與工作內容無關。

第3計:每月讀4本雜誌
每月至少閱讀4到8份性質互異的雜誌,包含工作需求和個人興趣。

2.觀察環境錦囊

第4計:去觀察車上人群
搭捷運或公車時,觀察車廂裡的人,然後與朋友討論各自觀察到的現象。

第5計:每天拍一張照片
每天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上下班路上印象深刻的影像,可放在臉書上,寫下自我觀察。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設計就是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4 (週一) 2:30 pm

Hata Lo 評圖敎戰守則02: 評圖老師是你用學費花錢買來對話的觀眾

評圖就是一個公開對話與學習的場合,尤其評圖老師是你用學費花錢買來對話的觀眾!

所以如果我是你當然會希望物超所值,要物超所值你就得想辦法讓你的設計可以引起老師與你的對話,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是在自爽,講一些沒有人聽得懂的外星文,或者邏輯非常混亂不聚焦,或者非常非常個人的私密世界,這樣評圖老師的評論就會有如亂槍打鳥,講什麼都行,最後老師就會講到自己當年怎樣怎樣…

我想你大概也聽多了,這對你的幫助不大,因此你得自己先把問題釐清楚,設計就是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能夠把評圖場上的對話聚焦到你一直在思索的事情上面去討論,這樣你花的錢才會發揮到最大的效用不是嗎???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 ... =6&t=23138

培養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是通過設_敷兩科考試極重要的一個環節

路康:
一個好的問題遠比最聰明的答案令人滿意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品牌(建築)就是消費者(使用者)腦中圖像」。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6 (週三) 11:25 pm

to 陳老師

今天看到一段話很受用,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全球品牌影響力中心總監:
產品(建築)的價值不再來自產品(建築)的功能,而是給消費者(使用者)的使用經驗和服務,和你創造的產品(建築)形象,
「品牌(建築)就是消費者(使用者)腦中圖像」。產品(建築)加上使用經驗、氣氛可以賣得更貴。



讓我想到上禮拜的論劍

發現我好像還只是往前走一小步,沒甚麼改變
空間對應→有
開放空間整合→有
廣場→有
機能→有

老師常說的故事性,在面對快速設計的時候,又拋在腦後...

p.s 作業越欠越多,壓力好大阿~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華崗評圖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7 (週四) 7:07 pm

前幾天上華崗評圖

看看小學弟妹的狀況

成果其實並不意外

這些年指導建築師設_敷兩科考試,幾乎有機會看到全國所有系所畢業生及海外歸國畢業生的設敷操作。

對自己母校的光譜約略有個底。

從早上開始評圖,學生的聲音越講越小聲,一起來評圖的邱老師說兩個學期的畢業操作,怎麼看都像一個學期的操作。
但可能連一學期的量都不到,幾乎甚麼多還在「概念」階段。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50-dsc01264.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29-4238426410_n.jpg"></a>

也有住淡水操作人文藝術平台─生活工坊,但卻完全無視於淡水的街區、街屋、巷弄、坡地、庶民生活等事實。操作得像40年前政府推動的縣市文化中心縮小版。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54-dsc01267.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40-2138696025_n.jpg"></a>

有學生住士林,以「士林街再發展」為題,卻在最後兩週於狹小窄長的基地上秀出一棟3~400人寄宿的青年旅館,只因有觀光的條件可帶來人錢潮且才符合經營規模。(為甚麼知道他兩週前定案,因指導老師還沒看過最後的這個操作。)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58-dsc01274.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51-1757280252_n.jpg"></a>

大失所望,心想難道就這樣結束一天的評圖(時間尚早,但像以前常評得天昏地暗、欲罷不能的時光恐不易再現─曾在北科評夜校學生的圖評到深夜兩、三點!)

終在最後上來一個兩學期的操作:按步就班探索基地、分析基地、解析案例、操作替代方案的學生,可惜她進行了傳統建築語彙的探討,但沒能著眼「建築空間型式及氛圍」的探討,因此侷限了設計發展的豐富度。
但已讓閱評者大為驚豔!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66-dsc01276.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78-2879224945_n.jpg?v=1337244083"></a>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70-dsc01277.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89-1522628014_n.jpg"></a>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195818444-dsc01278.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337244018-3376815191_n.jpg"></a>

十幾年前上課,感覺1/3很認真、1/3算認真、1/3是混的。

目前看來1/10很認真、1/5算認真、7/10是混的。

所以目前建築師考試錄取率約在7~8%看來蠻合理的。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有沒有SOP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重要了。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8 (週五) 12:16 pm

建築師:
今天下班後在星巴克翻到一本平面設計的書,看到了一句話「所有的設計都始於一個概念,結束於一連串的調查」,這段文章讓我開始思考著最近尋找過程的思路。

從100設計放榜後,檢討為什麼沒過的原因是因為過程推導的邏輯出了問題,我想也連帶著最後設計的失序。經過兩次華山論劍後,對於自己設計的流程或推導的方式是否該有一套SOP,所以最近一直思考著數位推導的過程是否對快速設計有所幫助,我覺得是有正面的效果的。雖然數位的方法是利用數學的邏輯去演算出形體,但是必須要有人為的『設定』才能有一連串的邏輯脈絡,而這個『設定』通常是 (1) 對基地的觀察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對議題的想法 (3) 機能或尺度尺寸的排列組合 (4) 形體的組構等...所以它的面向很廣,所以必須理出邏輯之後利用電腦的運算來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試圖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純粹的科學及數學的推導過程。還記得何老師第一堂課的時候就說過,要學會數位設計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一位科學家或數學家,絕對不能是藝術家。以至於概念或parti的想法,有些老師則認為它已無法負荷現在建築設計對複雜議題的野心,或是以其他形式被呈現了。

我之前一直覺得推導的過程都是在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點是在回應基地、議題、機能、尺度、及建築類型等....之後推導的結果再回應設計內容,但在操作的過程中,總覺得要回應的問題不只一個,而認知上的推導是單一解決問題的演化過程。直到上個禮拜聽完乃君整理的簡報後,我才覺得我自己可能誤解了推導的過程了,仔細整理之後我覺得必須在一條整合的線上做發散的推導,但這發散是越來越趨近於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針對快速設計8小時的時間,有沒有SOP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重要了。至於概念我是以正面的方向看待,因為我對建築還是希望保有藝術的成分在裡頭,而持續的保有熱忱。


小O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Re: 有沒有SOP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重要了。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19 (週六) 6:37 am

陳明城 寫:建築師:
今天下班後在星巴克翻到一本平面設計的書,看到了一句話「所有的設計都始於一個概念,結束於一連串的調查」,這段文章讓我開始思考著最近尋找過程的思路。

從100設計放榜後,檢討為什麼沒過的原因是因為過程推導的邏輯出了問題,我想也連帶著最後設計的失序。經過兩次華山論劍後,對於自己設計的流程或推導的方式是否該有一套SOP,所以最近一直思考著數位推導的過程是否對快速設計有所幫助,我覺得是有正面的效果的。雖然數位的方法是利用數學的邏輯去演算出形體,但是必須要有人為的『設定』才能有一連串的邏輯脈絡,而這個『設定』通常是 (1) 對基地的觀察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對議題的想法 (3) 機能或尺度尺寸的排列組合 (4) 形體的組構等...所以它的面向很廣,所以必須理出邏輯之後利用電腦的運算來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試圖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純粹的科學及數學的推導過程。還記得何老師第一堂課的時候就說過,要學會數位設計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一位科學家或數學家,絕對不能是藝術家。以至於概念或parti的想法,有些老師則認為它已無法負荷現在建築設計對複雜議題的野心,或是以其他形式被呈現了。

我之前一直覺得推導的過程都是在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點是在回應基地、議題、機能、尺度、及建築類型等....之後推導的結果再回應設計內容,但在操作的過程中,總覺得要回應的問題不只一個,而認知上的推導是單一解決問題的演化過程。直到上個禮拜聽完乃君整理的簡報後,我才覺得我自己可能誤解了推導的過程了,仔細整理之後我覺得必須在一條整合的線上做發散的推導,但這發散是越來越趨近於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針對快速設計8小時的時間,有沒有SOP對我來說好像沒那麼重要了。至於概念我是以正面的方向看待,因為我對建築還是希望保有藝術的成分在裡頭,而持續的保有熱忱。


小O


謝謝大家包容我第一次上台的緊張與不成熟
我想還是有很多地方要跟大家學習
大家加油!!我也要加油!!

其實我很謝謝老師提供一個場域
告訴未來的建築師
建築不只是機能
還有人文 美學 藝術 ...更多
其實每次看到很醜的建築
我就很傷心
我想應該還是有很多人會認為機能是建築的一切
在老師的引導下
讓我相信
美學與藝術
還有建築的本質
是成為建築人應該培養的
謝謝老師提供了很棒的環境和學習成為好建築師的教學氛圍

敬祝
平安 健康 快樂

乃君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如何找到命題者一直暗示他想看到的。

文章陳明城 » 2012 5月 21 (週一) 12:53 am

昨日2012年的第一張圖被老師狠狠的砍了一刀,其實還滿高興的:-)
(被紹遠說我沒繳錢,老師又特別K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今天在反省昨天操作問題想起和100年的差別。思考著空間議題的操作和基地給的涵構的比重。
事實上昨天的練習,花了大多時間在想re-program工作空間和學習空間的關係。(可能因為100年的失敗而嚇到)於是又把100年的題目看了一次,相較之下發現100年的基地相對單純所以顯現建築計畫的相對更重要。這之間的取捨好像又回到如何找問題給答案的邏輯中,如何找到命題者一直暗示他想看到的。
簡兆芝老師分享過"先了解題旨後在和基地直接衝撞"。
反省一下昨天怎沒和基地衝撞,
1.確實對於老街沒有感覺無法想像出那樣的畫面,也因為對街屋的不熟悉而不知街屋的架構和老街是對味的。(想起油條那題,好像老街氣圍用街屋的模式變成萬用公式?)
2.時間上的掌控,要作深層思考又要深度了解基地的訊息老實說8小時覺得不夠用。(一直以來都覺得時間很多)想起乃君說他連概念都是用"背的",但因為她之前就思考過才在考試時候用出來。了解要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因為我知道每次都在累積自己的籌碼等時機到才用得出來。

這星期要研究街屋的空間來補足~加油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建築考試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