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MAN007721 寫:回憶一下...已經不知道改幾次了...
一個朋友考了好久...永遠在當白老鼠...
100年改了後...下一次換制度...是不是103年12月30日呢...?
大概3年試一下試一下...
很多人的人生就被這樣試完了...
真的有鑑定出建築師的能力嗎?
入取率10%跟美國的差多少?
這些控制制度的人是否把"建築師"想得太崇高了?
這讓我想起某一年改新制後的建築師考試, 全台僅一個人過關拿到執照,
那年用心準備考試的考生, 真的全都是白老鼠, 可憐至極,
面對這種朝令夕改的政策, 大家的準備成果也是都朝不保夕, 隨波逐流,
上位者以為不斷的改革便是一盞明燈, 有些犧牲是值得, 是無法避免的,
殊不知浪費多少建築人莘莘學子的生命, 豈知新制改沒幾年, 新新制又呼之欲出, 於是在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中
新XN的新制就這樣一直折磨著白老鼠們, 大家跑著無止盡的滾輪, 沒有任何目標, 就只為了張證照辛苦至極.
況且拿美國制度來比是沒用的, 為什麼?美國文化不同, 市場不同, 資源不同, 教育制度系統不同, 人才培養方向也不同, 但是美國是個環境成熟的國家, 他們建築界經得起無數次的大裁員仍屹立不搖,
台灣的市場規模, 只需來一兩次經濟不景氣, 政治大動盪, 一堆產業界人力物力就全耗到谷底了,
這是尺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台灣這小國其實經不太起大風大浪的轉變, 因為我們環境體制就是這麼淺,
考試也一樣, 台灣只要制度稍稍改個一兩次, 大家便抱頭鼠竄, 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事情便是要從頭開始,
台灣建築界利潤資源本來就相當的不足, 僧多粥少的狀況越來越明顯, 建築人分得的利潤越來越微薄,
到底為了什麼我們這群人還繼續死撐著不走, 我自己都不明白,
這幾年看多了會發現, 建築領域越走越細, 大家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戰友走得越來越多, 要求越來越嚴格,
很多時候進步是緩慢的, 雖然不是那麼明顯, 但的確是有慢慢在進步, 只是大家的熱情和理想都被磨光了,
可是偏偏有人就是倡導要這個圈子的人, 希望大家能經得起"無數的磨難", 就如同"把建築當成信仰"一般,
具有"犧牲奉獻, 無我為人"的精神, 之後方能進入"千錘百鍊"的境地, 才能夠格稱得上是一位建築師,
請問這些上位者在這樣嚴以待晚輩的同時, 有沒有回過頭去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 一堆事情還不懂的時候,
不小心設計出不夠成熟作品的時候, 帶學生沒帶好讓學生無所適從的時候; 大家都是這樣一步一腳印,
慢慢成長慢慢學習得來的經驗, 可是很多上位者位子待久了, 真的常常忘記這個道理,
忘記什麼叫做"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道理, 忘記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歷程,
建築這領域向來不是一蹴可及, 也不是一朝一夕,
它代表的是整體文化, 經濟, 產業, 科技, 甚至是政治的一種綜合性成果, 養不出普利茲獎的得主, 那又如何?
有需要重到對考試制度下猛藥做這麼急切的多次變革嗎?
請問再一次的考試變革, 會不會又讓一年只錄取一個建築師的悲劇重演呢?
我一直希望大家多點耐心, 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的, 不過既然上位者自己都沒啥耐心了,
什麼都想立竿見影, 那我覺得多費唇舌也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最後我只想說一段話, 用力有心推動改革的人, 可不可以"真心"去對"台灣市場"做深入研究,
擬出一套適合台灣自己的制度?不要再拿別的國家東西來套了, 台灣是個小國, 沒那麼多白老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