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陳明城 » 2012 6月 06 (週三) 1:04 am
陳老師
敘事明理想這幾個月所得,好像應該很容易剛開始想時腦袋卻突然一片空白 慢慢釐清及回想一下這幾個月所學所思所得
這一陣子念的書
建築史-黃定國編著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都市設計-陳明竺
中國傳統聚落空間分析-彭一剛
這一陣子上的課
築基特輔-建築設計
西洋古典及近代建築史-實力龔書章老師dvd
中國建築史-實力黃老師dvd
台灣建築史-實力黃老師dvd
中國建築與文化-李乾朗老師
這一陣子踏勘的案例
礁溪湯圍溝公園
礁溪鄉公所礁溪衛生所及戶政事務所
宜蘭社福館及週邊環境設施
宜蘭楊士芳紀念館
宜蘭縣政府,縣議會
本階段學習計畫及目標
藉由東西方建築歷史的學習以接近當下之座標位置
也藉此真正瞭解那些美麗動人的古典建築其平面及結構
(之前一直未正視其平面,這次則在有了龔書章老師的建築歷史架構後再仔細逐字及按圖索驥研讀黃定國老師編著那本560頁的建築史,才較填滿自己腦袋裡空白需要禰補的那部分)
藉由古典之回顧知道觀念的演進,歷代建築師所在當時時代所面臨的課題及所欲達成的空間形式效果
在讀哥德時期時才注意到聖壇朝向東方讓早晨聚會時美麗的彩繪玻璃 得到最好的效果,
(想到安藤的從屋頂水面而下的佛寺,早上光線由神像後方射入,原來是西方的概念)
通廊比中殿低也使高窗帶來精彩的拱頂光線效果
(曾在德國不解為何科隆教堂如此高大卻沒有深刻感動 ,
現在才瞭解也許因為德國哥德式教堂通常通廊與中殿一般高,故中殿拱頂較暗)
我突然想到也許東方人比較上較沒空間感是因西方人從小上教堂感受出光線與空間之美妙與神聖,不信奉基督或天主的東方人卻少有體驗這種空間的機會...所以可能西方人將室內空間氛圍營造(光即是神)為基本目標,
在東方傳統卻找不到這樣的傾向及案例(不知陳老師有無案例,因為我找民宅, 宮殿廟宇,庭園
似乎都找不到,即使有不錯的光影效果,也不是刻意造成的)
所以也許安藤的一大貢獻是在東方將光線與空間變成一可辨識的空間品質但少了宗教的引導,
光線與空間只是一種唯美的品質,似乎少了一重要的精神
路易斯康說光,是人間與神境相互對話的一種語言,對我們不信奉基督了人來說 , 有點感覺卻又難以入骨總是比信奉基督教的一般民眾,看到光就像看到神之感動,缺乏信仰的說服力,這也造成我們視為極佳極重要及感動卻難以對一般民眾述說,
使他們覺得非如此不可...(這段是插曲,與考試無關)
另一方面我也將將理解陳老師的設計方向及案例當成目標
希望可以真正瞭解陳老師所推崇的案例及教導內容
而不是一頭栽進去而不知所以
所以這幾個部分幫助了我
1.經由老師上課之內容及提供案例之學習臨摹
2.近代建築史之都市涵構主義也提到先決定軸線,開放空間層級,
再來做建築設計
---即是
1.先做戶外空間
2.建築當牆來圍塑空間這也與陳老師之講法一致
3.宜蘭實地勘查黃聲遠建築師的作品並研究平面及相關論述
4.最近又看到中國傳統聚落空間分析-彭一剛,
也進一步在描述這種有機多角度的有機戶外空間,也將之研讀臨摹 經過了這些我似乎慢慢可以接受陳老師所揭諸的這一套設計教學方向了
在台灣由現代主義及汽車文化所造成的單調醜陋及非人性的都市裡已經不可能產生像傳統聚落或歐洲城市那般人性化的豐富巷道及廣場空間
而且整體的區域都市計畫很難由建築師決定
考試也不會出這種題目
單塊基地上要達到迷人的廣場及通道90度的建築及寬度相等的通道是很困難的
當然傳統古城也大都是垂直水平的分區
但依現在的眼光看卻都是沒有汽車的人行徒步區而且整體建築古樸優美並不需要下此歪斜有機聚落的猛藥
但當我們被迫只能在汽車所圍閉的方框框土地作設計就非得下猛藥不可了
這十幾年來我學的工作經驗其實是在真材實料及真實美觀的結構及配合地方風格
及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來塑造建築空間及環境
郭老師於日本求學時與象集團師出同門-吉阪隆正老師(科比意粗獷時期的弟子),
已將粗獷主義推至地域主義的東方日本朝向更豐富多元之實踐
面對現代主義無感及單調造成的粗慥混亂的城市
在台灣郭老師在與象集團合作也依此方向發展台灣形式多元之實踐(如冬山河及羅東運動公園)
但之後自己所主持的公司並不追求複雜的空間組成與傳統裝飾之演化變形圖案反而以單純當地之傳統形式(日式台式原住民式),
簡單的建築空間,優美的木頭結構,結合戶外活動空間及植栽及
自然排水道造成的起伏地景來擦亮感官之感受,來融入與天地及歷史的關係
(如北投溫泉公園,卑南文化公園,新竹護城河等)
我知道我參與的都是好案子可是也知道這一套在建築考試是極難表達出色的通常這樣會流於庸俗形象化,
大家都會講(因為這個方向,決勝點在最後成果而非圖面及文字表達) 而且我雖然工作很久卻很少接觸較具建築多樣功能之案子(大都遊客服務中心,廁所等簡單的案子)
腦袋其實很少做建築思考所以也還蠻焦慮的
不過一開始接觸陳老師的教法對我來說很像還沒有學會走路就被說你應該要快跑才會贏
因為做出一般的以機能為考量的設計對我來說也仍是一大困擾
而之前一直未題筆畫圖主要也還有在知識及觀念並未真正信服與融入
所以一下子要連學走帶學跑,還真是不知如何下筆
現在,大概可以開始了
開始從”笨拙”的平面開始練習發展了也要克服被罵與被嘲笑看輕的心理
未來三個月計畫研讀臨摹更多案例,努力發展設計,希望能藉此累積更多經驗
希望在八月底前可以接近軌道
九月後設計可運轉順暢
就再請老師多多指教了
O昌 敬上
很高興,
兩個月的課程,能讓學生重拾書本,樂於享受一個人的饗宴。
且困思敏行,勇於「敘事明理」。
一週兩堂的課程:
一堂架構課程
一堂四或八小時的繪圖課外加評圖
透早出門,披星戴月返家。
辛苦但確有盼望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