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j 寫:呼應一下,臺灣的市場機制是不可能淘汰爛建築師,因為沒有嚴格的退場機制,要將建築師停業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不良的建築師愈多,會更多的低價競爭。
恩 的確如此
後學補充一下目前我遇到的"市場機制"。
在配合的一個都更的案子中,業主對於專業人員的立場很簡單;
權利變換前的地價評估,對於估價師對建築物的評估,是能愈低愈好。
就像是食神裡面...冰塊愈多愈好~薯條炸愈多愈好一樣...
畫大餅的更新後容積,就是要建築師能找出多少條獎勵辦法,怎樣把
1F公共圖書館偷改成二工的公設啦...哪條法規比較適用..怎樣才能符合
綠建築標章,但建材要便宜一點的...特別是在97年修法過後...
至於設計呢?都市呢?...那不是重點。
"數字說話..."這是後學的業主最喜愛的一句話;無情,但卻有其道理...。
當然,這樣的描述似乎對建商過於偏頗;以商業的角度,要追求獲利
這無可厚非。其實,建商也喜歡有品質的設計,也希望能有透過品質
提升,來達到銷售的目的。
只是,這並不符合市場的期待;或是說地主戶的要求吧。
在地主的紛紛擾擾中,無論是真權變假協議;建商已經費去大半時間、
力氣去處理。當他面對估價師或是建築師時,他還有多少的耐心和資源,
能讓建商去選擇"尊重專業"? 亦或是從商業利益考量讓這個案子,讓自己的
公司和參與的人員都能走下去!?
這些都不是專技考試可以篩選或改變的,考試只能確保篩選出來的人員,
能過順利完成上述專業技術的服務而已。真正該提升的,應該是大眾普遍
對於生活環境品質和美學的要求吧。
但是依現在的"市場機制"下能有多少建築師能堅持己見從善如流?
又有多少建築師或建築從業人員;選擇為了生存而犧牲掉設計熱忱,
僅在建築立面努力掙扎一點點的設計的空間?
或是直接選擇妥協?....
能說這樣的建築師是貧乏的?缺乏設計能力的?或許有點不公。
這樣的環境都是一個挑戰,以前;一些路邊的建案,我都只會認為是個
"實務"的商業案例,沒什麼好看的。但當自己也進入這個環境之後,再次
看到這些"實務"的商業案例;仔細看看一些立面材料的接合、分割、細部
的收頭....還是可以看到在這遊戲規則下,建築師努力掙扎的設計熱忱和一絲
絲努力的感動...。我想,與其去抱怨環境或是篩選制度,倒不如想想
以一個建築從業人員的角度,能在這環境下做點什麼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