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陳明城 » 2011 10月 07 (週五) 10:52 am
老師
今天我一直在反思昨晚的示範,邊想的時候就用心智圖整理,第一版所以比較亂。
我發現明哲一直重復一些字眼:找關係, 整理出都市環境, 拉出關係來....
我看到明哲在過程中是沒有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完全看基地給的條件,
先找出基地的特色,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還是在思考環境給出什麼條件/限制,
所以廣場 道路退縮人行走道 就這樣順著機的紋理決定出來了,
決定建築物量體時更是不斷的嘗試,去感覺那樣的造型 or 配置 跟環境感覺起來如何
感覺對了 就畫下去,因為他根本就認為那些線可以調整,但是東西應該長差不多那樣,(這部分我最缺乏)
後來的廣場大樹 甚至基地中央的水道,都是在感覺在那樣的基地裡加了什麼會有趣
感覺好像在做料理一樣,邊做的時候邊想加了這個吃起來感覺怎麼樣。
我發覺自己跟明哲在操作上最大的差異是,
我的環境紋理回應是設計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已,該退的該放的決定後就結束了,
而明哲每一個動作都回到環境紋理(包含使用者)去感覺這個動作這樣好不好,
明哲做每個動作都在想如何“創造關係”,
創造跟紋理的關係 跟使用者的關係 量體彼此的關係(當他舉兩棟平行量體的例子,我清楚看到),
甚至如何他自己之前的設定發生關係,
我發現心裡如果一直有企圖去做"找關係"這個念頭,做的設計就會是像長出來的,
而不是自我ego自己決定的,如果是自我主導的狀況,設計很容易會跟題旨或基地紋理脫節。
目前只有看到這樣,我會再想想還有什麼差異
感恩
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