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BOKY » 2009 12月 15 (週二) 5:54 pm
我覺得這個題目是屬於「可操作的」而不是「可被解答的」開放性問題,不只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標準問題,沒有基地面積、沒有基地的唯一範圍。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很有挑戰性的題目,甚至當作一個學院的設計題目也不為過。(謎之音:虐待考生也虐待閱卷老師,閱卷費不好賺喔!)
首先我覺得這個題目著重於虛空間的塑造而不是實體空間的建構,而這個虛空間更進一步不只是要一個開放空間而已,更著重於環境氛圍的解讀與應用,準確的說,應該是要求解出該地的「場所精神」。而且這個考題還要求要在圖面上表現建築語彙概念的轉化過程:藉由閱讀照片讀出該地環境脈絡並且轉化成設計的概念與元素。我認為這不像是城鄉所會出的題目,但基本精神是相通的,所以會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經過一天多的沉澱,我慢慢體會這個題目的醍醐味,或許有很多人一拿到題目會罵個老半天,不過,這樣的題目確實才能考出要作為一個建築師真正的核心能力:「對環境的敏感度」。如果只期望在空白的基地上(還有標示著公園、住宅區、商業區…的鄰地空間)做設計似乎是有點太天真了,因為就算是住宅區也有不同的氛圍與層級。
因此回味一下這個題目:建築設計作為一種友善的行為,我的想法是:面對老舊社區建築群裡充斥違章的環境,然後跟你說這個題目講的是「設計是要友善的」,那麼這些違章究竟要拆還是不拆?出題者還點出:台灣環境中這些不美觀的意象是缺點同時也是潛能,要考的不僅是設計者得設計能力,還有對既存環境的態度―要當救世主還是創世主。換言之,對未來可能執業的建築師們丟出一個大哉問:你實際所面對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你的設計定位在哪裡:融入環境、潛移默化、隨波逐流、還是砍掉重練。
再者,這個題目還有一個Key,就是空間要求裡最後一項「其他」,裡面類舉了許多機能建築,並要求我們擇兩個以上機能附入現有建築裡,仔細想想,試卷裡有說:考生所選的機能會建構出該地方的社經層級,也就是說可藉由該基地內不同空間屬性間的張力來建構並呈現設計的基調,簡單的說除了有舊建築在利用的意味外,「場所精神」的建構與運用變成了操作關鍵,所以題目卷最後寫的一段話讀起來才覺得特別有深意:畫功不好、畫沒完整都沒關係,勇敢的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才重要。(謎之音:讓我及格最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