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陳老師您好:
抱歉!因為最近真的忙翻了~總感覺自己跟不上老師您每週的進度...總是在一週後才能回信與老師對話...還請老師諒解
那我想請教老師關於論劍費用的問題...單堂費用大概是多少?
論劍前會像以前一樣在網路上公佈評圖老師名單然後採收費制自由報名嗎?
以下為上週操作背包客旅店與自我差異分析比較(我都整理在一張A3中,想方便自我檢視到底差多少...)
紅字部分是我所欠缺的,我發現居然佔了50%的版面
也就是說如果要我評分自己之前的背包客旅店的分數
我想應該只有在50分以下...甚至更低
上週三前操作完寄給老師後,當老師回寄給我一張某高手的圖,我就知道我錯在哪了..............
當聽老師講解後與上課時不時被老師""洗臉""(真的很感謝老師用力洗我的臉,我才發現原來是我自己複雜化混淆了重點)
下課後我就立刻向放築塾的前輩學長們請益(畢竟我還是放築塾菜鳥)
發現原來""推導""的方式有很多方法,只是我用錯方法(我當天才知道心智圖怎麼用),導致方向偏差了...
其實我這次有六件事情讓我非常驚訝且興奮不己
1.心智圖---
原來可以導出所有的連結性,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整合推導工具
2.基地環境元素的[界面]、[線性]、[看與被看]---
讓我驚訝的是我從未想過原來外圍條件也能用[圍封]來解讀出題者到底在暗示或強調什麼...
另外當老師說起[日式宿舍的看與被看]時...
我瞬時醒了...我想起我自己去看歷史建築時的氛圍,
往往都是[歷史建築被看]的角度,
尤其是現實環境中有時歷史建築還不一定開放參觀,
那在外圍看歷史建築的時間一定比在裡面參觀時間長,
當然[歷史建築被看]這件事顯得重要,地景氛圍[對味]這件事自然就更顯得重要了...我卻忽略了這件事...
3.使用者定義---
定義大家都會,只是看是怎樣的角度切入,
但老師點出了一件讓我覺得很有趣的切入方式----那就是興趣
然後讓興趣產生出[特質]與[主題],這方向確實很好用
因為人只要有興趣,自然而然就會逗留
4.日式宿舍的地景---
後來想想實際去看在都市區中日式宿舍的地景,幾乎以[方形]居多
我解析了那位高手的圖也發現他也是用[模矩]來配置地景
確實很有道理,因為日式建築原本就是從[模矩]的觀念出發來建構的
那位高手的[方形]地景處理方式也隱約呼應了[日式建築模矩]的這件事
5.那位高手的圖---
簡單、明瞭、不拖泥帶水、留白給予人想像的空間、手法簡單就圍封出極對味的氛圍、每個說明都具重點的連結性(慢慢導入讓人知道他在幹嘛),
他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計畫],
在他身上學到了原來還能從[使用者定義]到[文學創作]取出[關鍵字]然後再從[基地特質]找出關係再置入[空間需求]....
他整個就是將環境特質的一線天與關鍵字上的字...
整合到一個很讓我驚訝的地步,居然還有這招??
我還真的壓根沒想過關鍵字能與環境特質如此簡單的扣合在一起
6.留白---
之前一直聽光浩、明哲等老師說我的圖不夠鬆,
之前光浩老師還叫我要留白,我當時還不懂意思
上週三聽到老師說,我才大大吃一驚:原來是這樣啊!!!
這不經讓我想起了建照圖,別把尺寸畫太細畫死,只要有交待法規需要檢討的部分能取照就夠了
讓發包圖有緩和的空間、讓營造廠有收尾的空間、讓變更設計改圖張數降低
也就是說一但把話說死,反而讓彼此沒有緩和的空間...
圖上留白的原理也是相同的
以上為我感受最深切的六點,當然還有一大堆的心得,紀錄在A3中,如有錯誤的觀念還請老師指正
很感謝老師上週三用力洗我的臉,還請老師下週三繼續洗~~
不用怕我心臟不夠強,因為我的心想學到更多
祝
平安
收穫良多到說不完的學生 OO 敬上
*作者筆記+那位高手的圖_請見105年度放築塾-學員版。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