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面對這題目,我所思考+1的重點是利用「田野」的生活,
喚起目前已失落的城市情感,並利用「農務手作」的概念,
讓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勞作,建立社區情感,讓學校擁抱社區,讓社區走入校園。
因此,整體配置上維繫合院精神來操作題目,再次挑戰去年的挫敗!
作業共計時間10hr,煩請版上各位高手指點,也請陳老師解惑指正,感謝。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大師兄 寫:陳老師您好
由於上週到了南投走了一趟
感受到桃米生態村環境與社區意象
因此這次題目基地 便以埔里鎮為假設
周遭鄰里環境為傳統2-3樓鄉鎮空間
社區居民平時以農務為主 個性熱情與純樸
故此 小學+1設計的概念 才想要將「田野農務」結合「教學空間」 讓不同屬性的活動彼此交融
所以每間教室的前後都有活動廣場與農圃 讓學生與社區居民交流互動 達到開放式教學效果
也能讓孩童從作中學 亦可讓當今少子化的社會現象 得到多一份交誼可能
每一間教室,前方都有一個樹,成為各班精神象徵,伴隨孩童成長。
另外,基地下方有許多工作坊 乃為原有建築再利 維繫社區既有紋理
因此 原始大環境水平向的紋理環境 也反應再基地下方空間
對於廟的議題 選擇保留大樹廣場與土地公廟呼應 可供阿公阿嬤說故事 或是舉辦布袋戲
而基地下方的沿街鋪面 選擇與大廟廟程相同語彙 (抿石子+紅磚) 產生空間暗示性導引
其實 整體動線規劃是全區流通 可以從大廟直接漫遊道小學裡面 也許在神明出巡的時候 也能庇佑到校園空間
亦讓學生可以接觸到地方宗教文化
自述思考出處
但未思考你的思考
因此容易陷入所見到 經歷過的誘惑 容易自我合理化而不易看到盲點
但我想如此引導
恐仍不足以引你走出迷霧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