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sao 寫:莊子天道,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誤繆和一個道理。
誤繆是:
工匠還沒看見書的內容,僅因作者以死,即認定,留下的東西即是糟粕,這樣可能並不科學或不嚴謹,歷代建築大師即使已經離世,其作品及論述給我們的啟示,能然很有價值。這是我們個人讀書和國家辦教育的基本理由,讓我們在前人的智慧累積之下,繼續前進,而不用每一世代都從頭來過。
值得學習的道理是:
工匠之所以會辛苦到70歲,是因為他無法用科學嚴謹準確的描述工序,因此無法傳承,而必須辛苦很久。同時這也說明了,即使得心應手,無法說明清楚,必然有還不夠清楚的部分。
個人以為,道理之所以不能言傳,如果不是表達能力不好或是藏私,那麼通常是檢測度量的工具與描述技術上仍有所限制,.......通常。
陳明城 寫:節錄文章_洪蘭: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在實驗上看到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神經的迴路經過反覆練習,連接得又密又緊,原本需要很多神經元才能做的事,在熟練後,一點點神經元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活化的區域不但減少,還會改變地區。例如,小提琴生手和大師在彈奏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生手的小腦會大大的活化起來,而大師只有一點點;大師活化最多的是前運動皮質區,表示他在拉這一小節時,已在預期下一個動作了。所以古人說「熟能生巧」,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因為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神經連接以強化學習。"
Peter Tsao 寫:莊子天道,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誤繆和一個道理。
誤繆是:
工匠還沒看見書的內容,僅因作者以死,即認定,留下的東西即是糟粕,這樣可能並不科學或不嚴謹,歷代建築大師即使已經離世,其作品及論述給我們的啟示,能然很有價值。這是我們個人讀書和國家辦教育的基本理由,讓我們在前人的智慧累積之下,繼續前進,而不用每一世代都從頭來過。
值得學習的道理是:
工匠之所以會辛苦到70歲,是因為他無法用科學嚴謹準確的描述工序,因此無法傳承,而必須辛苦很久。同時這也說明了,即使得心應手,無法說明清楚,必然有還不夠清楚的部分。
個人以為,道理之所以不能言傳,如果不是表達能力不好或是藏私,那麼通常是檢測度量的工具與描述技術上仍有所限制,.......通常。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