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築塾_短期特訓_夏季班

放築塾
0615開始上課
地點_北市新生南路一段54巷18號一樓(近忠孝新生捷運站_2或5號出口步行一分鐘可達
02_23931145
0913319921
學費18000元
享:3次華山論劍(6、8月及7月戶外教學)權利
以後上特輔班系課程折扣優待!
(剩額有限)
課程說明:
最近擬開短期班特訓:課堂上將從建築計畫的落實,上到設計的落實(甚至會從基本設計上起...),為的也是發現這在建築系所畢業生來說是:黑洞。
早上在外頭剛擬好的課程:(回來划開手機,就見孫老師這文!)
課程大綱:
早上在外頭剛擬好的課程:(回來划開手機,就見孫老師這文!)
課程大綱:
1.透視畫法(基本透視原理+3分鐘透視表現法)2堂
2.建築計畫(何謂建築計畫?+從題如何落實目理出對的建築計畫!_如何發散與收斂~)2堂
3.敷地及設計落實(桌頭如何演繹乩童之天書與賦興!_)2堂
4.基本設計(從興發~到詮釋~到轉譯~到計畫撰擬~到空間落實~到圖面製作(平立剖透)6堂
既然孫老師不滿意於體制內的教學!我要大力邀約能否在體制外大破大立?
下文是孫老師今日臉書大作:
_________
孫德鴻
3小時前在 Taipei 附近 · 編輯紀錄
.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昨天破例受邀前去某大學建築系的"室內設計組"畢展評圖, 我從沒評過室內設計的畢業製作, 正好附近幾個展場都是類似性質的展攤, 就順便逛一逛, 至少了解一下大家都在做些甚麼, 等到評圖開始後, 由於實在太過沉悶, 本來只想簡單講講話就好, 不想驚嚇牠們, 直到後來才多說了幾句.
跟建築系相比, 由於受到的制約更大, 他們的畢業製作大多不會涉及一些敏感的議題, 所以我本來滿心期待他們在室內環境與行為尺度上有更精確的著墨, 可惜沒有, 被系上選出來的幾組同學裡, 不但合理的空間機能與內部動線看不到, 反而讓人察覺出他們的某種不甘心, 不甘心受限於"室內設計"這個名稱的框架, 試圖在許多地方如建築系般的大刀闊斧, 之後卻又說不出個道理, 也完全看不出自己製造出來的矛盾, 譬如一位聲稱她喜歡眷村空間尺度的同學, 雖然本來只打算把一座小規模眷村改造成一個村落式的旅館, 但是最後卻花了不少力氣把一半以上的房子改建成原來兩倍高度以上的新建物, 這樣一來原有的眷村尺度還存在嗎? 更何況很多眷村之所以令人著迷, 是因為他們並非出自建築師或設計師之手, 一旦把手放進去, 事情還會一樣嗎?
就在評圖即將結束前, 我發現有一件作品竟然沒有入列, 評圖之前的瀏覽中, 我曾特別看了一下這位同學的攤位, 幸好主辦者從善如流, 立刻讓她加入評圖, 這位同學的作品主題跟性工作者有關, 而且很有趣的, 她舉唐宋時期那些色藝兼具的官妓為例, 認為台灣的性工作者長期受到不平等對待, 政府應該學習國外的案例規劃專區, 並讓這個專區除了性工作之外, 還能加入一些文創話題等等......., 想當然爾, 針對這麼敏感的議題, 要提出既完美又圓融的答案, 本來就不可能, 我的重點反而放在她探討議題背後那個關鍵的心理素質: 誠實!
在她之前的許多同學, 雖然操作的規模都沒建築系大, 探討議題的能力或是簡報的邏輯性也跟建築系的同學落差很大, 倒是有個地方跟建築系的學生完全一個樣, 就是無法誠實面對自己! 例如一位把六棟頗有歷史的長屋任意切割改造成旅館(又是旅館!)的同學, 由於設定的主題與攝影有關, 於是被問了不少關於量體切割與攝影關係何在的問題, 結果當然答非所問, 我猜她跟眾多學習設計的學生一樣, 先是行禮如儀的找到一個類似廣告文案的主題, 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開始揉捏她想要的造型, 等簡報時再想辦法利用話語把兩件事情串在一起, 不管這一切合不合理, 最後組個槍團搞個嚇人展攤之後儀式完畢.
事實上, 在這十幾年看過的畢業製作中, 學生的標題與設計內容很少相符過!
學生們的疑慮都很類似,假如沒有這些假性議題或聳動標題, 他們擔心如同少了一道護身神符, 讓人(誤)以為他們甚麼都沒探討, 使得他們得裸戰評圖場, 他們不知道的是, 假性議題或聳動標題就如同外交部印製的貼紙一樣, 不但騙不了別人還會害到自己, 神符讓他們誤以為階段性任務已了, 接下來就開始義無反顧的玩起無腦造型, 把時間力氣全都花在讓自己的作品看起來像別人的作品上, 結果就是乍看很蓬鬆, 實則如同棉花糖; 他們不知道的是, 就算你沒有能力或不想討論議題, 評圖時我們還是可以針對純設計的部分進行討論, 我們可以談動線, 我們可以談尺度, 我們可以談空間效果, 我們可以談機能, 這些不都是設計人的本分嗎? 設計學校談的不也是這些東西嗎? 設計學校最不該做的, 就是鼓勵學生搞個名不符實的標題, 不加檢證也無能檢證, 最後端出來的東西往往只是勞作, 連設計的邊都沒沾上, 假如他們連讓學生誠實面對自己的專業都無能為力, 不知我們還要設計學校做甚麼?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282182505-10258781_10201137403315887_7980456660438758511_n.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401375758-423969740_n.jpg?v=1401375760"></a>
0615開始上課
地點_北市新生南路一段54巷18號一樓(近忠孝新生捷運站_2或5號出口步行一分鐘可達
02_23931145
0913319921
學費18000元
享:3次華山論劍(6、8月及7月戶外教學)權利
以後上特輔班系課程折扣優待!
(剩額有限)
課程說明:
最近擬開短期班特訓:課堂上將從建築計畫的落實,上到設計的落實(甚至會從基本設計上起...),為的也是發現這在建築系所畢業生來說是:黑洞。
早上在外頭剛擬好的課程:(回來划開手機,就見孫老師這文!)
課程大綱:
早上在外頭剛擬好的課程:(回來划開手機,就見孫老師這文!)
課程大綱:
1.透視畫法(基本透視原理+3分鐘透視表現法)2堂
2.建築計畫(何謂建築計畫?+從題如何落實目理出對的建築計畫!_如何發散與收斂~)2堂
3.敷地及設計落實(桌頭如何演繹乩童之天書與賦興!_)2堂
4.基本設計(從興發~到詮釋~到轉譯~到計畫撰擬~到空間落實~到圖面製作(平立剖透)6堂
既然孫老師不滿意於體制內的教學!我要大力邀約能否在體制外大破大立?
下文是孫老師今日臉書大作:
_________
孫德鴻
3小時前在 Taipei 附近 · 編輯紀錄
.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昨天破例受邀前去某大學建築系的"室內設計組"畢展評圖, 我從沒評過室內設計的畢業製作, 正好附近幾個展場都是類似性質的展攤, 就順便逛一逛, 至少了解一下大家都在做些甚麼, 等到評圖開始後, 由於實在太過沉悶, 本來只想簡單講講話就好, 不想驚嚇牠們, 直到後來才多說了幾句.
跟建築系相比, 由於受到的制約更大, 他們的畢業製作大多不會涉及一些敏感的議題, 所以我本來滿心期待他們在室內環境與行為尺度上有更精確的著墨, 可惜沒有, 被系上選出來的幾組同學裡, 不但合理的空間機能與內部動線看不到, 反而讓人察覺出他們的某種不甘心, 不甘心受限於"室內設計"這個名稱的框架, 試圖在許多地方如建築系般的大刀闊斧, 之後卻又說不出個道理, 也完全看不出自己製造出來的矛盾, 譬如一位聲稱她喜歡眷村空間尺度的同學, 雖然本來只打算把一座小規模眷村改造成一個村落式的旅館, 但是最後卻花了不少力氣把一半以上的房子改建成原來兩倍高度以上的新建物, 這樣一來原有的眷村尺度還存在嗎? 更何況很多眷村之所以令人著迷, 是因為他們並非出自建築師或設計師之手, 一旦把手放進去, 事情還會一樣嗎?
就在評圖即將結束前, 我發現有一件作品竟然沒有入列, 評圖之前的瀏覽中, 我曾特別看了一下這位同學的攤位, 幸好主辦者從善如流, 立刻讓她加入評圖, 這位同學的作品主題跟性工作者有關, 而且很有趣的, 她舉唐宋時期那些色藝兼具的官妓為例, 認為台灣的性工作者長期受到不平等對待, 政府應該學習國外的案例規劃專區, 並讓這個專區除了性工作之外, 還能加入一些文創話題等等......., 想當然爾, 針對這麼敏感的議題, 要提出既完美又圓融的答案, 本來就不可能, 我的重點反而放在她探討議題背後那個關鍵的心理素質: 誠實!
在她之前的許多同學, 雖然操作的規模都沒建築系大, 探討議題的能力或是簡報的邏輯性也跟建築系的同學落差很大, 倒是有個地方跟建築系的學生完全一個樣, 就是無法誠實面對自己! 例如一位把六棟頗有歷史的長屋任意切割改造成旅館(又是旅館!)的同學, 由於設定的主題與攝影有關, 於是被問了不少關於量體切割與攝影關係何在的問題, 結果當然答非所問, 我猜她跟眾多學習設計的學生一樣, 先是行禮如儀的找到一個類似廣告文案的主題, 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開始揉捏她想要的造型, 等簡報時再想辦法利用話語把兩件事情串在一起, 不管這一切合不合理, 最後組個槍團搞個嚇人展攤之後儀式完畢.
事實上, 在這十幾年看過的畢業製作中, 學生的標題與設計內容很少相符過!
學生們的疑慮都很類似,假如沒有這些假性議題或聳動標題, 他們擔心如同少了一道護身神符, 讓人(誤)以為他們甚麼都沒探討, 使得他們得裸戰評圖場, 他們不知道的是, 假性議題或聳動標題就如同外交部印製的貼紙一樣, 不但騙不了別人還會害到自己, 神符讓他們誤以為階段性任務已了, 接下來就開始義無反顧的玩起無腦造型, 把時間力氣全都花在讓自己的作品看起來像別人的作品上, 結果就是乍看很蓬鬆, 實則如同棉花糖; 他們不知道的是, 就算你沒有能力或不想討論議題, 評圖時我們還是可以針對純設計的部分進行討論, 我們可以談動線, 我們可以談尺度, 我們可以談空間效果, 我們可以談機能, 這些不都是設計人的本分嗎? 設計學校談的不也是這些東西嗎? 設計學校最不該做的, 就是鼓勵學生搞個名不符實的標題, 不加檢證也無能檢證, 最後端出來的東西往往只是勞作, 連設計的邊都沒沾上, 假如他們連讓學生誠實面對自己的專業都無能為力, 不知我們還要設計學校做甚麼?
<a href="http://fundesign1.pixnet.net/album/photo/282182505-10258781_10201137403315887_7980456660438758511_n.jpg"><img src="http://pic.pimg.tw/fundesign1/1401375758-423969740_n.jpg?v=140137576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