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的治理問題(楊永年)


建築之美、建築推廣

交通工程的治理問題(楊永年)

文章L-archi » 2010 11月 13 (週六) 12:06 am



贊助商連結

交通工程的治理問題(楊永年)
今年4月以來已經發生三起重大的交通工程事件,4月下旬國道三號基隆處發生走山,造成4人死亡;9月下旬國道六號北山交流道路出口工程發生崩塌,7人被活埋身亡,兩件都是交通工程意外造成多人傷亡的案例。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這次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崩塌,造成多部遊覽車受困,並有搭載大陸觀光客的遊覽車失蹤在崩塌的土石中,至少造成2死,21人失蹤,這同樣是交通工程的問題。這三個意外事件都是國內頭條大新聞,前兩次交通工程意外事件時,天候正常;這次蘇花高崩塌事件則和大雨有關。

顯然不論有否天災,都會發生交通工程意外,作者願意相信,台灣交通工程技術有一定的成熟度,但根據前述案例,令人懷疑為何台灣的交通工程有其脆弱面?到底交通工程問題出在那裡?作者認為可能的原因即在以下的五項科技治理問題,茲分述如下:
應設預警資訊避險

一、工程監督資訊傳輸問題:所謂工程監督資訊傳輸,主要包括工作施工後的監督資訊傳輸。施工後的監督資訊傳輸和工程維護高度相關,這部分除了加強人力監測與進行資訊傳輸外,可透過先進科技進行工程監督,包括監測器之安裝,以及重要監督資訊之傳送,這部分也可試著與衛星遙測(監測)技術連結。重點在於,針對交通工程作預警監測資訊傳輸,讓可能發生危險(或原本風險性就高的)的交通工程能提早獲得預警資訊。
二、交通工程之環評未受重視:工程會出現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和環境影響有關,而這比較和地質、生物、生態問題有關,卻不見得會受到工程單位的重視。或者,工程單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早期交通工程的環評相關專業領域並未受到重視。例如,根據作者了解,近來交通工程部門被要求進行生態維護,但卻未邀請生態專業人員參與,而這與第四點交通工程部門組織結構設計有關。
三、交通工程與人的關係未受重視:交通工程和人密切相關,特別是如何讓用路人(與交通工程周邊的居民)了解交通工程意義、風險。這需要交通工程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交通工程知識作為公共教育或公共溝通素材,交通工程人員必須重視。或者,工程與人的關係不只涉及交通工程專業知識,同時應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內涵,而這又和下兩個問題有關。
四、交通工程組織的問題:我交通工程部門組織龐大,而且清一色多是工程技術專業人員,這其實無可厚非。但面對未來的環境生態維護、交通安全、公共教育(溝通)的挑戰,人文社會領域漸受重視。問題在於,交通工程部門並無人文社會領域專長人員提供意見。交通工程部門雖有人事、會計部門,但該兩部門僅負責幕僚作業,並不參與交通工程設計決策。所以交通工程缺乏生態或人文社會思維就不奇怪。令作者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北九州市環保局,設有「螢火蟲課」作為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值得學習。
必須和人密切結合

五、預算規範的問題:交通工程每年花費龐大預算,這無可厚非,畢竟交通工程成本原來就高。然而,如果龐大的交通工程預算,能編列千分之一作公共教育、公共溝通、社區交通工程講座,同時在偏遠地區也能建立溝通平台,並想辦法與巡山員、消防救災人員等結合。我們未來的交通工程和人的結合可能會比較密切。
我們需要安全的交通工程,但這些交通工程不應只是冷冰冰的工程科學,而應和人密切結合。綜言之,前述這些交通工程的科技治理需要解決,而這除了政府的重視,也要有民間(社區)的認同才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 ... D/20101027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L-archi
 
文章: 3134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59 am
來自: 台灣

回到 建築專欄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