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回顧九年無障礙空間的推動與無奈 與王

-與王武烈建築師對話/採訪/撰文:Sylvia
無障礙的議題從民國八十五年起開始被熱烈討論,經過九年抗戰到今天,政府宣稱花費二十億的經費投注在無障礙的改善,但是這些經費執行的結果卻是錯誤百出,有些錯誤考驗著你的腦力~所謂腦筋急轉彎也不過如此,而有些錯誤則是直接挑戰你的體力~人稱好漢坡是也!
無障礙空間乃是建築人文的重點,卻並非所有建築專業人士都瞭解無障礙相關法規、知道如何在建築設計施工中落實無障礙空間的理念,更不要說是否曾經關心過無障礙空間的議題,不過這九年來,確實也有人堅守在無障礙委員會耕耘播種!
本身就是建築專業的王武烈建築師,九年來關心無障礙議題從未缺席,全省無障礙的察看他已經繞過六趟,前天才剛從馬祖回來!問到王建築師在全省巡迴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他說沒有~因為大家都做得不好!不過當然也有進步的部分,像是台北市的人行步道跟騎樓打通,目前已經打通五千多公尺,明年預計完成六千公尺,也就是從中山北路、南京東路一直到敦化北路,坐輪椅是可以通行無阻的,沒有騎樓的高低差,有高低差的部分也做了斜坡順平。
打通窒礙難行之處
聽到王建築師說是「打通」,讓人覺得這樣的字眼非常特別,為什麼說是「打通」呢?王建築師說:「因為騎樓往往成為商店陳列或堆放貨品的地方,再者,兩棟建築之間也往往有高低差,如此,行人就必需繞來繞去到人行道或馬路上日曬雨淋,如果騎樓可以打通、順平,就可以在騎樓下通行阻了。」這讓我想到曾經在羅斯福路行走的經驗,真的是崎嶇不堪!貨品、機車、小販之外,還有為了阻擋這些機車或小販停進商家或人行道而做的欄杆、鐵鍊,這些都讓一般行人必須蛇行前進,對障礙者而言更有一種進入障礙賽競技場的感覺。
說是「打通」,過程中最困難的反而不是鋪設斜坡,而是如何與商家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另一種市道街廓的風貌。
即使台北市已經是目前打通最多的城市,但是據說市長也說了,台北市若要全面打通,恐怕還需要二、三十年。那麼其他縣市呢?基隆市因為山坡地形的困難,目前只打通二、三百公尺;新竹縣也只是打通一小段就已經很偷笑了;說到台中市根本就是不可能,還有一些市長幾乎不會在第一任的時候關心無障礙空間的議題!大家可能不知道,依據「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每個縣市都設有無障礙諮詢委員會,而主席就是縣市首長,也就是說如果縣市首長沒有意願執行,是不是真的開會、開會的品質還有執行單位的落實就必然十分有限,在無障礙空間的執行上,每個人的神經都是鬆垮垮的,根本沒有繃緊神經在做,或許「打通」的關鍵所在~任督二脈就在縣市首長的頭上!
誰該關心無障礙空間
事實上以人行道來說,有的人行步道寬度只有七十公分、甚至五十公分的,可以說只是給小朋友下課排隊用的,就像馬祖的人行步道也是五十公分,但是像馬祖、金門、澎湖這些地方都是人口老化的縣市,還有我們台灣美麗的後山~台東、花蓮這些退休和度假最好的地方,老人家如果騎乘電動輪椅豈不是都要日曬雨淋、與車爭道?
但是早期推動無障礙空間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給殘障者用的,所以為了百分之三的人口耗資數億,可以說將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反對,這樣的觀念王建築師說他在第二次繞行全省的時後就發現了,所以一直積極推動應該要重視老年化社會來臨的問題!這是根本的觀念,無障礙並不是專給障礙者使用的,老年化社會中無障礙空間的需求是未來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當然障礙者有當務之急,但是以現在在位者、執行的官員或業者來說,雖然目前都還是青壯年健康的身體,但是若這些掌控世界者執行的時候不積極落實,難道等到大家老了再來做嗎?這也是王建築師常常用來提醒縣市政府官員繃緊神經的話。
顯而易見卻積非成是
過去無障礙的部分,常常是一個錯的示範,接著後人再繼續抄錯的。執政者都希望自己的政績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最常用來表現「無障礙」的就是導盲磚、斜坡跟扶手,也因此,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可笑的錯誤都是斜坡、扶手,更不要說導盲磚已經在七年前經過一再溝通,終於說服當時台北市白副市長緊急喊停,不再鋪設。
王建築師目前也在「無障礙講習培訓班」中擔任講師,對建築師跟縣市諮詢委員進行再教育,但是扭轉觀念的過程中有些業者(建築師)也會抗拒,認為才二、三樓的高度,為什麼需要做電梯,電梯雖然只需要七十萬,但是往後的維修、保養種種花費的衍生讓業主不願意投資,或者是用斜坡取代,反正斜坡鋪設之後大家都看得到也不用再理會,尤其是中南部土地比較寬廣的地方就製造斜坡,結果造就綿延數公尺的斜坡道,形成另一個奧運選手的練習場。
觀念扭轉從你我做起
為了更讓國人瞭解無障礙空間更多正確可行的作法,王建築師自費到幾個不同的國家考察別人的無障礙是怎麼做的,將台灣這邊各種錯誤的示範,與他國所看到的作法一一比對,總共比對了九百多張的照片,就像我們「讓礙傳出去」的活動一樣,建築師除了點出錯誤之外,還提供一個新的可能的參照點。
無障礙雖然涉及專業人士的工作,包括建築師、設計師、道路的施工單位還有人體工學專家對國人無障礙標準值的設定等等,這些專業部分或許不是我們所長,但是建設無障礙空間中,觀念的溝通乃是最為基本重要的環節,商家佔用騎樓之外,人行道不是停車就是種花,國人對於空間共享的公共領域的觀念以及對於老年化社會的警醒,這一條全民鬆垮的神經誰要去撥動它呢?
【本文特別感謝王武烈建築師將九百多張比對照片授權使用】
http://www.sunable.net/blog/accesstw/post/30/187
無障礙的議題從民國八十五年起開始被熱烈討論,經過九年抗戰到今天,政府宣稱花費二十億的經費投注在無障礙的改善,但是這些經費執行的結果卻是錯誤百出,有些錯誤考驗著你的腦力~所謂腦筋急轉彎也不過如此,而有些錯誤則是直接挑戰你的體力~人稱好漢坡是也!
無障礙空間乃是建築人文的重點,卻並非所有建築專業人士都瞭解無障礙相關法規、知道如何在建築設計施工中落實無障礙空間的理念,更不要說是否曾經關心過無障礙空間的議題,不過這九年來,確實也有人堅守在無障礙委員會耕耘播種!
本身就是建築專業的王武烈建築師,九年來關心無障礙議題從未缺席,全省無障礙的察看他已經繞過六趟,前天才剛從馬祖回來!問到王建築師在全省巡迴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他說沒有~因為大家都做得不好!不過當然也有進步的部分,像是台北市的人行步道跟騎樓打通,目前已經打通五千多公尺,明年預計完成六千公尺,也就是從中山北路、南京東路一直到敦化北路,坐輪椅是可以通行無阻的,沒有騎樓的高低差,有高低差的部分也做了斜坡順平。
打通窒礙難行之處
聽到王建築師說是「打通」,讓人覺得這樣的字眼非常特別,為什麼說是「打通」呢?王建築師說:「因為騎樓往往成為商店陳列或堆放貨品的地方,再者,兩棟建築之間也往往有高低差,如此,行人就必需繞來繞去到人行道或馬路上日曬雨淋,如果騎樓可以打通、順平,就可以在騎樓下通行阻了。」這讓我想到曾經在羅斯福路行走的經驗,真的是崎嶇不堪!貨品、機車、小販之外,還有為了阻擋這些機車或小販停進商家或人行道而做的欄杆、鐵鍊,這些都讓一般行人必須蛇行前進,對障礙者而言更有一種進入障礙賽競技場的感覺。
說是「打通」,過程中最困難的反而不是鋪設斜坡,而是如何與商家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另一種市道街廓的風貌。
即使台北市已經是目前打通最多的城市,但是據說市長也說了,台北市若要全面打通,恐怕還需要二、三十年。那麼其他縣市呢?基隆市因為山坡地形的困難,目前只打通二、三百公尺;新竹縣也只是打通一小段就已經很偷笑了;說到台中市根本就是不可能,還有一些市長幾乎不會在第一任的時候關心無障礙空間的議題!大家可能不知道,依據「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每個縣市都設有無障礙諮詢委員會,而主席就是縣市首長,也就是說如果縣市首長沒有意願執行,是不是真的開會、開會的品質還有執行單位的落實就必然十分有限,在無障礙空間的執行上,每個人的神經都是鬆垮垮的,根本沒有繃緊神經在做,或許「打通」的關鍵所在~任督二脈就在縣市首長的頭上!
誰該關心無障礙空間
事實上以人行道來說,有的人行步道寬度只有七十公分、甚至五十公分的,可以說只是給小朋友下課排隊用的,就像馬祖的人行步道也是五十公分,但是像馬祖、金門、澎湖這些地方都是人口老化的縣市,還有我們台灣美麗的後山~台東、花蓮這些退休和度假最好的地方,老人家如果騎乘電動輪椅豈不是都要日曬雨淋、與車爭道?
但是早期推動無障礙空間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給殘障者用的,所以為了百分之三的人口耗資數億,可以說將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反對,這樣的觀念王建築師說他在第二次繞行全省的時後就發現了,所以一直積極推動應該要重視老年化社會來臨的問題!這是根本的觀念,無障礙並不是專給障礙者使用的,老年化社會中無障礙空間的需求是未來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當然障礙者有當務之急,但是以現在在位者、執行的官員或業者來說,雖然目前都還是青壯年健康的身體,但是若這些掌控世界者執行的時候不積極落實,難道等到大家老了再來做嗎?這也是王建築師常常用來提醒縣市政府官員繃緊神經的話。
顯而易見卻積非成是
過去無障礙的部分,常常是一個錯的示範,接著後人再繼續抄錯的。執政者都希望自己的政績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最常用來表現「無障礙」的就是導盲磚、斜坡跟扶手,也因此,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可笑的錯誤都是斜坡、扶手,更不要說導盲磚已經在七年前經過一再溝通,終於說服當時台北市白副市長緊急喊停,不再鋪設。
王建築師目前也在「無障礙講習培訓班」中擔任講師,對建築師跟縣市諮詢委員進行再教育,但是扭轉觀念的過程中有些業者(建築師)也會抗拒,認為才二、三樓的高度,為什麼需要做電梯,電梯雖然只需要七十萬,但是往後的維修、保養種種花費的衍生讓業主不願意投資,或者是用斜坡取代,反正斜坡鋪設之後大家都看得到也不用再理會,尤其是中南部土地比較寬廣的地方就製造斜坡,結果造就綿延數公尺的斜坡道,形成另一個奧運選手的練習場。
觀念扭轉從你我做起
為了更讓國人瞭解無障礙空間更多正確可行的作法,王建築師自費到幾個不同的國家考察別人的無障礙是怎麼做的,將台灣這邊各種錯誤的示範,與他國所看到的作法一一比對,總共比對了九百多張的照片,就像我們「讓礙傳出去」的活動一樣,建築師除了點出錯誤之外,還提供一個新的可能的參照點。
無障礙雖然涉及專業人士的工作,包括建築師、設計師、道路的施工單位還有人體工學專家對國人無障礙標準值的設定等等,這些專業部分或許不是我們所長,但是建設無障礙空間中,觀念的溝通乃是最為基本重要的環節,商家佔用騎樓之外,人行道不是停車就是種花,國人對於空間共享的公共領域的觀念以及對於老年化社會的警醒,這一條全民鬆垮的神經誰要去撥動它呢?
【本文特別感謝王武烈建築師將九百多張比對照片授權使用】
http://www.sunable.net/blog/accesstw/post/3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