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建築、景觀、志工人

轉貼 建築、景觀、志工人
作者:游明國
一九六0年代初在東海念建築的時候,系主任陳其寛先生經常請一些美國的專家學者給我做短期的授課或做一年半載的講學。其中有兩位是美國景觀建築師,一位叫王儀增,一位叫Tardio(台滌),處在那個生活普遍困苦、資訊取得不易的年代,學建築除了上課聽講外,最感興趣的莫過與外面有所接觸,請外國的人給我們演講、放外國的幻燈片給我們看。陳、王、台三位老師對當時的學生衝擊很大。我們首先接觸到建築之外還有景觀建築,也才稍為了解什麼是景觀建築師。
在東海所受的影響,可以說引起我對景觀的興趣,以及隨後赴美修習景觀建築的緣由。我一直認為「景觀」是「建築」的延伸,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美國人就稱此專業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亦即Landscape和Architecture是連在一起,不能分開的,在還沒有景觀建築師這個專門的行業前,並不是沒有景觀規劃與設計,而是一個好的建築師通常也是好的景觀設計師,美國早期的現代建築師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和斯東(Edward Stone),莫不對建築物外的開放空間及整體環境非常有概念且注重,所以他們都能成就偉大的作品。即如當代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在述說他對巴黎羅浮宮的概念,說是採用景觀手法(Landscape Architecture approach),而他在京都琵琶湖山上美秀(Miho)美術館落成典禮的談話中說此美術館的設計是他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因為他藉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境,創造了一個尊重生態、融合自然的建築環境,這當然又歸功到景觀建築的理念。一個建築如果沒有考量到景觀建築的價值,與基地環境融合,那將只是一個結構體、一個構造物,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生命的作品。
念建築的要出國念書,在60年代確實比較困難。當完兵,工作了兩年,全部儲蓄的錢僅足夠買一張單程的機票(U$600)去美國,當然保証金美金三千塊錢得向親友們籌借,我就這樣「青盲不畏槍」去美國留學念書了。也算是幸運,在威斯康辛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當時的系主任路易斯(Philip Lewis)是當代美國三位生態規劃泰斗之一,與麥卡及希爾齊名,那是60年代在美國新起的規劃理論。這也是工業化、都市化與汽車化後,對人類生存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衝擊,從而引發學者對生態保育與都市規劃設計的重視,我有機會接受名師指導下的景觀教育,對我以後的從業生涯,可以說影響甚鉅。
因為我的畢業論文是「以生態手法從事都市設計」,畢業後,很快就找到工作,1970年正是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的時候,但卻有好多公司願意聘用我。最後我選擇到芝加哥市政府公共工程局都市設計組工作。在那裡磨練一年後,我亟思想去紐約一家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都市設計暨景觀建築規劃公司佛利伯 (M. Paul Friedberg and Partners) 工作,我主動把履歷表寄去,他即立刻派人到芝加哥來面試,於是我又搬到紐約跟隨佛利伯工作。在有名的公司工作,確實有許多好處,看得多,接觸得多,也學得多,在那裡工作了十年,參與了許多美國各地及國外的規劃與設計案,對於都市街道和行人徒步區、都市廣場、公園、社區規劃、河濱開發及建築開放空間之景觀設計等參與尤多。十年的歷練,確實對書本所學到實務、應用有一定的收獲。所以我也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被公司委以重任,當起主任設計師。
念建築的人,夢寐以求的就是能夠考上建築師執照,我算是幸運的人,在當完兵那年就高考及格取得建築師資格;到了美國念景觀建築,規定實務工作三年後才能考,所以我在紐約工作的第二年,也就通過了紐約州的景觀建築師執照考試。能夠同時俱有建築師與景觀建築師資格的,在美國不多,相信在台灣也必定很少。
在美國念書、工作、成家,落地生根後,那時候出國的留學生很少會回國來服務,我也不例外。但是一九八O年,母校東海大學成立建築研究所,陳其寛先生任工學院長,校長給他一項任務,去尋人回來任教,他從美國西岸走訪到東岸,認為我很適合回東海主持研究所,就一口咬定要我回來,那時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陳先生卻要求見佛利伯,向他借人。師情難却,我就答應回國任教一年,沒想到當所長一任三年,續任就六年了,到最後只好跟佛利伯說抱歉,我回不去了。
在東海任教八年當中,也是我從專業轉到學術界的另一種歷練。東海建築系是美規念五年的,基本上就建築的養成訓練已經足夠,但對於都市設計方面則是一個新的領域,我也認為台灣的建築設計還可以,但都市環境的設計則很弱,所以東海建研所的教學即以都市設計為主軸,期能強化他們對大環境的認知與設計操作的能力。
我回想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念書的時候,系主任給我研究獎學金,參與他接的委託研究規劃案。既然是研究所,當然要研究,而且應該對社會有所服務,所以我在東海開始接受營建署、省住都局、台中市政府等各單位的委託研究案。特別找些都市設計方面的題目,一方面給學生學習演練,另方面也獲得些經費,補充所裡的圖書、設備與提供獎助學金。建築研究所做研究規劃案,也可以說是開台灣各大院校建築系所的風氣之先。
八O年代初期正是台灣經歷第二波房地產興盛時期,預售屋制度造成許多購屋糾紛,我加入了消基會的房屋委員會,幫忙處理解決購屋者與建設公司的爭議問題,在消基會當義工當了一、二十年,對於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消費問題都有所參與了解,所以在2000年時被推舉當消基會董事長,這也是我人生的另一種歷練。對於社會服務、公平正義的理念,也養成我的個性與人生觀。
從當建築師、景觀建築師、教授到當志工,一路走來,對於生命當中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與抉擇,現在回想起來,我走得都沒有後悔,過去的經歷種種,嚴格說來是雖然辛苦,但我從沒有感到痛苦。
作者:游明國
一九六0年代初在東海念建築的時候,系主任陳其寛先生經常請一些美國的專家學者給我做短期的授課或做一年半載的講學。其中有兩位是美國景觀建築師,一位叫王儀增,一位叫Tardio(台滌),處在那個生活普遍困苦、資訊取得不易的年代,學建築除了上課聽講外,最感興趣的莫過與外面有所接觸,請外國的人給我們演講、放外國的幻燈片給我們看。陳、王、台三位老師對當時的學生衝擊很大。我們首先接觸到建築之外還有景觀建築,也才稍為了解什麼是景觀建築師。
在東海所受的影響,可以說引起我對景觀的興趣,以及隨後赴美修習景觀建築的緣由。我一直認為「景觀」是「建築」的延伸,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美國人就稱此專業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亦即Landscape和Architecture是連在一起,不能分開的,在還沒有景觀建築師這個專門的行業前,並不是沒有景觀規劃與設計,而是一個好的建築師通常也是好的景觀設計師,美國早期的現代建築師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和斯東(Edward Stone),莫不對建築物外的開放空間及整體環境非常有概念且注重,所以他們都能成就偉大的作品。即如當代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在述說他對巴黎羅浮宮的概念,說是採用景觀手法(Landscape Architecture approach),而他在京都琵琶湖山上美秀(Miho)美術館落成典禮的談話中說此美術館的設計是他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因為他藉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境,創造了一個尊重生態、融合自然的建築環境,這當然又歸功到景觀建築的理念。一個建築如果沒有考量到景觀建築的價值,與基地環境融合,那將只是一個結構體、一個構造物,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生命的作品。
念建築的要出國念書,在60年代確實比較困難。當完兵,工作了兩年,全部儲蓄的錢僅足夠買一張單程的機票(U$600)去美國,當然保証金美金三千塊錢得向親友們籌借,我就這樣「青盲不畏槍」去美國留學念書了。也算是幸運,在威斯康辛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當時的系主任路易斯(Philip Lewis)是當代美國三位生態規劃泰斗之一,與麥卡及希爾齊名,那是60年代在美國新起的規劃理論。這也是工業化、都市化與汽車化後,對人類生存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衝擊,從而引發學者對生態保育與都市規劃設計的重視,我有機會接受名師指導下的景觀教育,對我以後的從業生涯,可以說影響甚鉅。
因為我的畢業論文是「以生態手法從事都市設計」,畢業後,很快就找到工作,1970年正是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的時候,但卻有好多公司願意聘用我。最後我選擇到芝加哥市政府公共工程局都市設計組工作。在那裡磨練一年後,我亟思想去紐約一家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都市設計暨景觀建築規劃公司佛利伯 (M. Paul Friedberg and Partners) 工作,我主動把履歷表寄去,他即立刻派人到芝加哥來面試,於是我又搬到紐約跟隨佛利伯工作。在有名的公司工作,確實有許多好處,看得多,接觸得多,也學得多,在那裡工作了十年,參與了許多美國各地及國外的規劃與設計案,對於都市街道和行人徒步區、都市廣場、公園、社區規劃、河濱開發及建築開放空間之景觀設計等參與尤多。十年的歷練,確實對書本所學到實務、應用有一定的收獲。所以我也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被公司委以重任,當起主任設計師。
念建築的人,夢寐以求的就是能夠考上建築師執照,我算是幸運的人,在當完兵那年就高考及格取得建築師資格;到了美國念景觀建築,規定實務工作三年後才能考,所以我在紐約工作的第二年,也就通過了紐約州的景觀建築師執照考試。能夠同時俱有建築師與景觀建築師資格的,在美國不多,相信在台灣也必定很少。
在美國念書、工作、成家,落地生根後,那時候出國的留學生很少會回國來服務,我也不例外。但是一九八O年,母校東海大學成立建築研究所,陳其寛先生任工學院長,校長給他一項任務,去尋人回來任教,他從美國西岸走訪到東岸,認為我很適合回東海主持研究所,就一口咬定要我回來,那時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陳先生卻要求見佛利伯,向他借人。師情難却,我就答應回國任教一年,沒想到當所長一任三年,續任就六年了,到最後只好跟佛利伯說抱歉,我回不去了。
在東海任教八年當中,也是我從專業轉到學術界的另一種歷練。東海建築系是美規念五年的,基本上就建築的養成訓練已經足夠,但對於都市設計方面則是一個新的領域,我也認為台灣的建築設計還可以,但都市環境的設計則很弱,所以東海建研所的教學即以都市設計為主軸,期能強化他們對大環境的認知與設計操作的能力。
我回想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念書的時候,系主任給我研究獎學金,參與他接的委託研究規劃案。既然是研究所,當然要研究,而且應該對社會有所服務,所以我在東海開始接受營建署、省住都局、台中市政府等各單位的委託研究案。特別找些都市設計方面的題目,一方面給學生學習演練,另方面也獲得些經費,補充所裡的圖書、設備與提供獎助學金。建築研究所做研究規劃案,也可以說是開台灣各大院校建築系所的風氣之先。
八O年代初期正是台灣經歷第二波房地產興盛時期,預售屋制度造成許多購屋糾紛,我加入了消基會的房屋委員會,幫忙處理解決購屋者與建設公司的爭議問題,在消基會當義工當了一、二十年,對於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消費問題都有所參與了解,所以在2000年時被推舉當消基會董事長,這也是我人生的另一種歷練。對於社會服務、公平正義的理念,也養成我的個性與人生觀。
從當建築師、景觀建築師、教授到當志工,一路走來,對於生命當中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與抉擇,現在回想起來,我走得都沒有後悔,過去的經歷種種,嚴格說來是雖然辛苦,但我從沒有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