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為什欣賞建築要用101種方法而不是100種

為什欣賞建築要用101種方法而不是100種或一萬種呢?
欣賞建築就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沒有一定的方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專家所認定好的建築,不一定就是你覺得好的建築。
所以現在介紹的方式,只能說是欣賞的方法,大家可以從此入門,或自己去發現建築的美。
依歷史時間分
如台灣的明清前期、明清時期、日據時期、民國時期等,可以相互比較,可以發現不同時期之建築美。
如果依中國大陸朝代的分法,不同朝代雖然在建築物的格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在許多方面卻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漢朝的建築物構件尺寸與清朝的有很大的不同,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樣,台灣的中國傳統建築大致上不若大陸上許多代表性的時間早,時間的構築上也較集中,所以大家對在台灣的中國建築多抱持著”長得很像”的觀感,如果多多注意看,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西洋的建築,概分為以下時期:埃及(Egypt)、西亞、希臘(Greek)、羅馬(Roman)、基督教(Christian)、拜占庭(Byzantine)、仿羅馬(Romansque)、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歌德(Gothic)、巴洛可(Paroque)、洛可可(Rococo)、近代(Modern architecture)
利用時間做比較分別,可以很快地發現差異,並更深入了解建築的演變,相信會在這之間得到許多東西。
依使用機能類型
有沒有玩過一種遊戲,先不讓你知道這棟建築物在幹什麼,然後讓你猜它作何使用?
當然使用類型不同的建築物外觀也常相近,但這也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它的外貌表情也會不同,大家可以以作分類,什麼樣的建築物才叫做總統府,什麼樣的建築物才像醫院,長得像廟的建築物可不可以拿來作KTV呢?
一間廟通常不可能長得像辦公大樓,不過可能有例外,我就在台北萬華的龍山寺看到他們的行政空間入口是玻璃帷幕造。不管大家認不認為建築物應該有它自己的樣子,或建築物什麼樣子都可以,說不定以後大家是用建築物上的招牌來認建築物喔。藉由建築物的辨識,可以發現建築的有趣喔。
自然氣候之特色
建築是藝術,也是用品,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需求,而做不同的改變,台灣較小,完全屬於熱帶及亞熱帶,較難感覺出不同氣候的地方,建築物也會有很大的差別,熱帶建築物或寒帶建築物就有明顯差別,高山建築物與平地建築物也會有不同,沙漠地區的建築與熱帶雨林建築也會有差異。如果我們去注意世界各國的民居住宅,就會有很深的感受,為了防雪而在屋頂作因應措施,為了防過熱而在建築物的開口與牆壁作改變。我們不會看到愛斯基摩人的冰屋出現在台灣的民居。
在台灣,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海邊的民居與高山的民居之構築方式及使用的材料就截然不同,多多走,多多觀察其中的奧妙吧。
種族特色
除了自然外,不同族群也會發展出不同的建築人文特色,因為每個種族地域的藝術審美觀是截然不同的,我的審美觀就一定與你的不同。台灣也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光是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就夠比較不完了。例如排灣族的石板屋,他們會把在石板上作紋飾雕刻放在屋簷上,這就是他們對建築美的表達態度之一。
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民居也有差異,但北部的客家人與南部的客家人,又有許多藝術表現上的差異。同樣是民居,鹿港的民居與台南安平的民居有許多差異。
人文的差異外,地形與異文化美學的介入傳播轉化,即使是同一種族,因為不同地域與生活感受,所發展的建築藝術也會截然不同,仔細去分析比較,就是活生生的人文建築圖鑑喔。
外型
拿起相機,哪棟建築物你想拍,建築物的哪個部分你想拍起來呢?以前老師告訴我們,讓你想畫下來的建築物,就是你認為美的建築。
欣賞外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建築物的方式,抬起頭,不管美的醜的建築物盡收眼裡,為什麼你覺得美,或你覺得醜呢?
從現在開始培養一個如照相機般的眼睛,關注周圍的建築物,欣賞它不同的角度,欣賞它與環境的關係,用眼睛去鑑賞吧!
陽光與陰影
這是一本書,也是一種欣賞的方法,有位建築大師曾經說過,陽光是建築物的生命,這句話在剛接觸到建築的我,感覺上有點玄。後來建築一路念來,我的感受就越來越深了,為什麼陽光是建築的生命呢?
現在的人,由於習慣於速食文化,什麼東西都想一蹴可及,當然沒心思好好地坐下來用一天的時間去觀察一棟建築物,當太陽升起,到正午,到日落,建築物因為陽光而顯現出量體的陰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陽光角度,連帶著連建築物的陰影也跟著變化,所以為什麼很設計師喜歡在建築物上摳洞,或做很深的雕刻,這可不單只為開窗或開門而作,他考慮到了陽光所帶出建築物的量體美。
細部設計
這一項敘述起來非常龐雜,涵蓋的範圍廣,可觀察的地方非常地多,可以是構件,如梁柱;可以是元素,如樓梯等;可以是裝飾。
除了看得見的部分外,也包含看不見的部分。看不見不代表看不到,表示它的設計是希望大家不要太特別去注意,只要某些人注意到就好了,這樣形容有點抽象。舉個例子,通常設備管線都是埋在天花板下面或是地板上,但有些百貨公司因為需要許多複雜的水電管線,就乾脆把那些管線露出來,方便事後保養整修,將這部分加以設計處理,反而有另一種粗曠美感,所以有機會逛百貨公司,看一下天花板,光這”看不到的部分”也是經過建築設計的。
收頭方式
收頭就好像做一件工作到最後關頭,許多枝枝節節的東西必須加以處理,以免看起來未完成,或沒有達到預先想要的成果。
建築也是一樣,有些建築物設計的看起來很舒服,也歸咎於收頭做得不錯,在建築物的邊緣作設計,可能是圍牆、牆角、建築物的尾端…等,可以看出設計師或施工的優劣。
語彙
建築物也有它的語法嗎?我不敢說對或是不對,但在國外語言學盛起之時,已有學者將建築以語言學的的分析方式來分析建築,學者將建築分為梁、柱、牆、樓板、窗戶、門…等元素,然後賦予這些建築元素意義,以這些意義作組合,所以如果有天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被放到地上,西洋古典的柱子放在屋頂上,不要驚訝,拋開衛道的傳統,建築也可以如此幽默。
當然這種手法不能隨便亂用,否則貽笑大方,我在台南延平街上看到一棟住宅,柱基用中國傳統廟宇裡面柱底的元素,而柱頭卻是西洋古典語彙的柱式,柱身貼著炫亮的磁磚,讓大家看了有負面的印象深刻感,我相信這棟建築物的主人也不知道他的家被嘲弄了,他只想要表現出自己家的豪華,卻達到反效果。
設計的意圖要弄清楚,要嘲弄?要傳統?要正規?若建築的語彚意涵沒搞懂,畫虎不成反類犬。
裝飾
裝飾是大家所熟悉的說法,既說裝飾,有時是”可有可無”的。
好的裝飾會加強建築物所表達的意象;不當的裝飾會流入喧賓奪主之虞,或甚至是浮華的表徵,例如洛可可時期的建築物,無一不用裝飾,將貴族的奢華表現到淋漓盡致;有些建築物不需要所謂的裝飾,因為設計者的功力夠,利用建築物的切割就可以表達出建築物的量感與質感,例如王大閎先生設計的外交部;但有些建築物沒有裝飾,似乎少了些什麼。
所以建築物裝飾的當或不當,沒個標準,全憑設計者個人功力。我們也只能用評鑑的角度來欣賞建築物了。
顏色
顏色一直是修習藝術的重要課題,既然建築屬於藝術之一,顏色的拿捏就是個學問。
以中國傳統建築為例,顏色不僅作裝飾用,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在中國的工部書裡(有點像現在的建築技術規則)有詳載幾品用什麼顏色,建築材料為何等。
除了身份與地位的表徵外,還有如何讓建築物達到外觀的美與持久。建築物不若作畫,可以將作品放在室內恆溫,建築物不能放在恆溫室裡,就會面臨風吹日曬雨淋的嚴格考驗,所以建材的選擇要慎重,能夠使用建築物材料原來的顏色為最佳,如果不能,就得調置,要達到所要的顏色是一項學問,如果深入研究,大家就會感慨一棟好的建築物之築成,背後的工程是很浩大的。
材料
材料的選擇,也是一棟建築物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雖然這之間也牽涉到預算的考量,但這也考驗出設計者對於建築物材料調配的能力。與當時的社會狀況。
例如台灣傳統廟宇,只要是有一定規模的,再剛構築時,為了好的建材,不惜大陸海路的遙遠也運過來,所以我們在台南或鹿港等一級古蹟裡,會發現其材料與一般外面的材料在質感與顏色上有極大的差別。不只台灣傳統建築,如果注意民國早期的建築物,因為施工品質控制良好,能接受自然的考驗,不若現在部分新構築的建物,可能只有剛完工時能看而已。
多多觀察建築物的材料,會發現一磚一瓦一木都是學問。
比例與模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黃金比例”這個名詞,這緣由於古時西方的學者,思考”美”的問題,利用數學企圖為美作定義,因此發現了黃金比例。
這不代表所有美的標準都循黃金比例設計,但常有建築師為了比例而調個半天,西方建築物尤為如此,如果有機會拿到一張西方建築物的建築圖面,拿個紙筆拉一下比例,常有重合的地方,比例對於西方美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到現在國外建築系課程仍授以比例分割的觀念。
這不代表中國建築就沒有比例的觀念,中國的營建觀念是另一種”模矩”營造方式,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尺寸,其後的施工就照這個尺寸放大去施工,這個模矩稱為”斗口”,所以常在傳統建築中有幾個斗口寬等用語,就是用這個尺度去施工,所以中國建築的構築較快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早有模矩的觀念。
美的定義本來就很難客觀,但是我們在欣賞建築時,不失為一種觀看建築的方法,談比例就會談到分割,我們可以去注意柱子的比例、門與窗的比例、牆面與開口的比例、建築物的底,屋身,頂的比例、整體與局部的比例等。
韻律與層次
建築物會唱歌阿?應該說,建築物有樂理的概念。以流行音樂為例,流行音樂通常有個副歌,唱的時候就起—副歌—收,可用符號表示是”a-b-a”,以這個簡單的概念來看總統府,就有類似a-b-a的定律,b是主入口,是最高的部分,兩個a皆相同,為了襯托出b,所以建築物就變得有主旋,有配樂。
以前與音樂系的朋友去聽音樂會,會後跟她們老師聚餐,老師一個個問大家學哪些樂器,有的說琵琶,有的說二胡,有的說古箏,輪到我,我笑笑說我的樂器是建築,老師便說,建築也是音樂,是凝結的音樂。
而建築也像畫畫一樣,由淺到深,由深到淺的層次,就像我們走進傳統長條街屋,空間是一實一虛交錯著。我們可以從建築空間的收放感覺到韻律與層次,從建築物的垂直分割,水平分割看到韻律,建築的興味便更增加了許多。
質感
我們大多用眼睛看建築,但有沒有用眼睛摸建築?我們可以用眼睛摸到建築物材質的粗、細、冷、熱,抹面的處理,了解不同的質感也是建築物的另一個表達,甚至一棟建築物的優劣,質感的表達與處理就可以看出高低。
由於台灣的市場,大家對於建築物材料個感覺大多侷限於光滑面的質感,其實粗面也有粗面細緻的處理,用眼睛去摸吧。
線腳
線腳屬於細部處理的一種,特別提出來討論,因為它有其細緻之地方,在接頭處、樓層與樓層之間的接觸面,建築的用心,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尺度
國父紀念館的大廳跟你家的大廳有什麼不一樣?大阿。
是的,每個人的身高都有差異,但對空間的感覺與比較卻是相同的。比例是相對的東西,在滿是一層樓的民居中蓋一棟四層樓的建築物,你就會覺得這四層樓建築物很高很顯眼,但如果把它放在摩天大樓旁邊,就又顯得像個小孩子。
設計的手法中,尺度也是需要考慮的,尺度的大小高低寬窄,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於空間的感受,就好像跟人的遠近親疏一樣,你跟人熟了,距離近了,你對他講話的態度就不會跟剛認識他一樣,所以嚴肅的空間或是紀念性的空間是不會用小尺度去設計的,它要塑造的是讓你有距離,不易親近的感覺,這樣空間才嚴肅得起來。如果總統府設計得跟傳統民居的尺度一樣,你大概就不會對總統府有敬畏的感覺了。
至於大要多大,小要多小,就是設計者的經驗與結構強度的問題了。
結構
建築物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它的結構的美了。。結構之良窳,在於其安全穩定,其次是藝術作用,當然身為結構的美化者---建築師,也會在其中加上巧思。
建築物的結構,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梁柱結構,但事實上不僅只如此,還有承重牆結構、拱型結構、面型結構、型抗結構、摺板結構(如台大學生活動中心)、拉力結構(如巨蛋)…等,因不同的構築方式,而使建築物不是只有方方正正的形狀而已。所以學建築的人,除了訓練美感外,還要學習結構計算,結構原理等,無怪乎建築屬於工學院,也讓一其他類科的人想念建築,卻有門檻在前。
結構不僅在於建築,於道路橋樑等都是也都是結構藝術的結合,關渡大橋就是結合力與美的結構藝術,所以結構之美,不只有建築物而已。
量體
去掉建築物的裝飾,細節,將建築物以塊體的方式呈現,稱為量體,量體可以看出建築物的基本形,建築物量體的切割方式,就好像切寶麗龍板,或是玩堆積木,將一塊塊元素裁切或附加,讓建築物的整體具藝術性,朋友們也可以拿寶麗龍試試看,自己設計一棟小建築物吧。
環境配合度
特別將這一點提出來,是希望大家除了欣賞主要的建築物外,也要去注意一下旁邊的建築物,看看旁邊的建築物有沒有跟環境作搭配,或甚至破壞了整個景觀。
其實學建築的人也會犯這個毛病,通常只想到自己設計的建築物漂亮顯眼就好,但卻沒有關注到植入自己設計的建築物,會造成環境什麼樣的影響。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建築物本身很漂亮,很值得看,可是擺在那裡就是不對勁,就是破壞市容。
以前上敷地計劃課,老師告訴我們,我們以前作設計都想要得到一個很好的景觀,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所設計的建築物,也會成為別人的景觀。將這句話帶到街頭巷尾的建築物,哪一棟不是在爭奇鬥艷地比美,結果一大堆的比美就是把環境搞醜。
未來建築努力的方向,應該從景觀的配合度開始,台灣已經不若以往遠古時代,一大片土地隨便蓋,現在台灣建築土地開發的特色,已經朝向必須配合周圍的景觀來發展,當然民眾要有權利去監督政府經營良好的景觀,在國外常有人民的自治團體有權利來審核政府機關的規劃案,當然現在台灣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但希望有朝一日,民眾的環境保護自覺夠,讓台灣的景觀更美好。
從建築師開始
美術館的展覽,常常是作品與作者放在一起,但是對於建築作品,少有建築師願意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不知道是不居功,還是怕被罵,其實這樣少了很多讓朋友多多接觸到建築師的名字,就無心去關照建築物。
如果要了解建築,對於建築師的了解也是必須的,能做這番功課,再去看他的作品,更能夠與他的作品達到共鳴。漸漸地也可以培養建築物的辨識功力,進而對建築師個人作評鑑,也會發現許多的建築師並非只有蓋房子而已,有的建築師的主業是設計鐘錶,有的是設計家具,有的是文學家或音樂家等。
在台灣早期,沒有建築師的名字,只有匠師的名字,他們就默默地位台灣的建築付出,也讓人感覺到匠師在傳統社會的地位並非士人,但在建築的專業領域裡,技術的養成需要時間的付出,匠師的地位,是值得敬佩的。
等待你去發掘….
建築物的欣賞,不是只有這些而已,你可以站著看,躺著看,想像它發生了大地震般地美感,不管如何,你已經入門了建築欣賞了,再來就是你自己的努力摟。
http://www.theweb.org.tw/~frankzou/trud ... se/2dn.htm
覺的不錯~~~~很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誰~~~
欣賞建築就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沒有一定的方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專家所認定好的建築,不一定就是你覺得好的建築。
所以現在介紹的方式,只能說是欣賞的方法,大家可以從此入門,或自己去發現建築的美。
依歷史時間分
如台灣的明清前期、明清時期、日據時期、民國時期等,可以相互比較,可以發現不同時期之建築美。
如果依中國大陸朝代的分法,不同朝代雖然在建築物的格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在許多方面卻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漢朝的建築物構件尺寸與清朝的有很大的不同,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樣,台灣的中國傳統建築大致上不若大陸上許多代表性的時間早,時間的構築上也較集中,所以大家對在台灣的中國建築多抱持著”長得很像”的觀感,如果多多注意看,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西洋的建築,概分為以下時期:埃及(Egypt)、西亞、希臘(Greek)、羅馬(Roman)、基督教(Christian)、拜占庭(Byzantine)、仿羅馬(Romansque)、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歌德(Gothic)、巴洛可(Paroque)、洛可可(Rococo)、近代(Modern architecture)
利用時間做比較分別,可以很快地發現差異,並更深入了解建築的演變,相信會在這之間得到許多東西。
依使用機能類型
有沒有玩過一種遊戲,先不讓你知道這棟建築物在幹什麼,然後讓你猜它作何使用?
當然使用類型不同的建築物外觀也常相近,但這也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它的外貌表情也會不同,大家可以以作分類,什麼樣的建築物才叫做總統府,什麼樣的建築物才像醫院,長得像廟的建築物可不可以拿來作KTV呢?
一間廟通常不可能長得像辦公大樓,不過可能有例外,我就在台北萬華的龍山寺看到他們的行政空間入口是玻璃帷幕造。不管大家認不認為建築物應該有它自己的樣子,或建築物什麼樣子都可以,說不定以後大家是用建築物上的招牌來認建築物喔。藉由建築物的辨識,可以發現建築的有趣喔。
自然氣候之特色
建築是藝術,也是用品,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需求,而做不同的改變,台灣較小,完全屬於熱帶及亞熱帶,較難感覺出不同氣候的地方,建築物也會有很大的差別,熱帶建築物或寒帶建築物就有明顯差別,高山建築物與平地建築物也會有不同,沙漠地區的建築與熱帶雨林建築也會有差異。如果我們去注意世界各國的民居住宅,就會有很深的感受,為了防雪而在屋頂作因應措施,為了防過熱而在建築物的開口與牆壁作改變。我們不會看到愛斯基摩人的冰屋出現在台灣的民居。
在台灣,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海邊的民居與高山的民居之構築方式及使用的材料就截然不同,多多走,多多觀察其中的奧妙吧。
種族特色
除了自然外,不同族群也會發展出不同的建築人文特色,因為每個種族地域的藝術審美觀是截然不同的,我的審美觀就一定與你的不同。台灣也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光是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就夠比較不完了。例如排灣族的石板屋,他們會把在石板上作紋飾雕刻放在屋簷上,這就是他們對建築美的表達態度之一。
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民居也有差異,但北部的客家人與南部的客家人,又有許多藝術表現上的差異。同樣是民居,鹿港的民居與台南安平的民居有許多差異。
人文的差異外,地形與異文化美學的介入傳播轉化,即使是同一種族,因為不同地域與生活感受,所發展的建築藝術也會截然不同,仔細去分析比較,就是活生生的人文建築圖鑑喔。
外型

拿起相機,哪棟建築物你想拍,建築物的哪個部分你想拍起來呢?以前老師告訴我們,讓你想畫下來的建築物,就是你認為美的建築。
欣賞外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建築物的方式,抬起頭,不管美的醜的建築物盡收眼裡,為什麼你覺得美,或你覺得醜呢?
從現在開始培養一個如照相機般的眼睛,關注周圍的建築物,欣賞它不同的角度,欣賞它與環境的關係,用眼睛去鑑賞吧!
陽光與陰影

這是一本書,也是一種欣賞的方法,有位建築大師曾經說過,陽光是建築物的生命,這句話在剛接觸到建築的我,感覺上有點玄。後來建築一路念來,我的感受就越來越深了,為什麼陽光是建築的生命呢?
現在的人,由於習慣於速食文化,什麼東西都想一蹴可及,當然沒心思好好地坐下來用一天的時間去觀察一棟建築物,當太陽升起,到正午,到日落,建築物因為陽光而顯現出量體的陰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陽光角度,連帶著連建築物的陰影也跟著變化,所以為什麼很設計師喜歡在建築物上摳洞,或做很深的雕刻,這可不單只為開窗或開門而作,他考慮到了陽光所帶出建築物的量體美。
細部設計
這一項敘述起來非常龐雜,涵蓋的範圍廣,可觀察的地方非常地多,可以是構件,如梁柱;可以是元素,如樓梯等;可以是裝飾。
除了看得見的部分外,也包含看不見的部分。看不見不代表看不到,表示它的設計是希望大家不要太特別去注意,只要某些人注意到就好了,這樣形容有點抽象。舉個例子,通常設備管線都是埋在天花板下面或是地板上,但有些百貨公司因為需要許多複雜的水電管線,就乾脆把那些管線露出來,方便事後保養整修,將這部分加以設計處理,反而有另一種粗曠美感,所以有機會逛百貨公司,看一下天花板,光這”看不到的部分”也是經過建築設計的。
收頭方式

收頭就好像做一件工作到最後關頭,許多枝枝節節的東西必須加以處理,以免看起來未完成,或沒有達到預先想要的成果。
建築也是一樣,有些建築物設計的看起來很舒服,也歸咎於收頭做得不錯,在建築物的邊緣作設計,可能是圍牆、牆角、建築物的尾端…等,可以看出設計師或施工的優劣。
語彙
建築物也有它的語法嗎?我不敢說對或是不對,但在國外語言學盛起之時,已有學者將建築以語言學的的分析方式來分析建築,學者將建築分為梁、柱、牆、樓板、窗戶、門…等元素,然後賦予這些建築元素意義,以這些意義作組合,所以如果有天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被放到地上,西洋古典的柱子放在屋頂上,不要驚訝,拋開衛道的傳統,建築也可以如此幽默。
當然這種手法不能隨便亂用,否則貽笑大方,我在台南延平街上看到一棟住宅,柱基用中國傳統廟宇裡面柱底的元素,而柱頭卻是西洋古典語彙的柱式,柱身貼著炫亮的磁磚,讓大家看了有負面的印象深刻感,我相信這棟建築物的主人也不知道他的家被嘲弄了,他只想要表現出自己家的豪華,卻達到反效果。
設計的意圖要弄清楚,要嘲弄?要傳統?要正規?若建築的語彚意涵沒搞懂,畫虎不成反類犬。
裝飾

裝飾是大家所熟悉的說法,既說裝飾,有時是”可有可無”的。
好的裝飾會加強建築物所表達的意象;不當的裝飾會流入喧賓奪主之虞,或甚至是浮華的表徵,例如洛可可時期的建築物,無一不用裝飾,將貴族的奢華表現到淋漓盡致;有些建築物不需要所謂的裝飾,因為設計者的功力夠,利用建築物的切割就可以表達出建築物的量感與質感,例如王大閎先生設計的外交部;但有些建築物沒有裝飾,似乎少了些什麼。
所以建築物裝飾的當或不當,沒個標準,全憑設計者個人功力。我們也只能用評鑑的角度來欣賞建築物了。
顏色

顏色一直是修習藝術的重要課題,既然建築屬於藝術之一,顏色的拿捏就是個學問。
以中國傳統建築為例,顏色不僅作裝飾用,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在中國的工部書裡(有點像現在的建築技術規則)有詳載幾品用什麼顏色,建築材料為何等。
除了身份與地位的表徵外,還有如何讓建築物達到外觀的美與持久。建築物不若作畫,可以將作品放在室內恆溫,建築物不能放在恆溫室裡,就會面臨風吹日曬雨淋的嚴格考驗,所以建材的選擇要慎重,能夠使用建築物材料原來的顏色為最佳,如果不能,就得調置,要達到所要的顏色是一項學問,如果深入研究,大家就會感慨一棟好的建築物之築成,背後的工程是很浩大的。
材料
材料的選擇,也是一棟建築物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雖然這之間也牽涉到預算的考量,但這也考驗出設計者對於建築物材料調配的能力。與當時的社會狀況。
例如台灣傳統廟宇,只要是有一定規模的,再剛構築時,為了好的建材,不惜大陸海路的遙遠也運過來,所以我們在台南或鹿港等一級古蹟裡,會發現其材料與一般外面的材料在質感與顏色上有極大的差別。不只台灣傳統建築,如果注意民國早期的建築物,因為施工品質控制良好,能接受自然的考驗,不若現在部分新構築的建物,可能只有剛完工時能看而已。
多多觀察建築物的材料,會發現一磚一瓦一木都是學問。
比例與模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黃金比例”這個名詞,這緣由於古時西方的學者,思考”美”的問題,利用數學企圖為美作定義,因此發現了黃金比例。
這不代表所有美的標準都循黃金比例設計,但常有建築師為了比例而調個半天,西方建築物尤為如此,如果有機會拿到一張西方建築物的建築圖面,拿個紙筆拉一下比例,常有重合的地方,比例對於西方美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到現在國外建築系課程仍授以比例分割的觀念。
這不代表中國建築就沒有比例的觀念,中國的營建觀念是另一種”模矩”營造方式,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尺寸,其後的施工就照這個尺寸放大去施工,這個模矩稱為”斗口”,所以常在傳統建築中有幾個斗口寬等用語,就是用這個尺度去施工,所以中國建築的構築較快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早有模矩的觀念。
美的定義本來就很難客觀,但是我們在欣賞建築時,不失為一種觀看建築的方法,談比例就會談到分割,我們可以去注意柱子的比例、門與窗的比例、牆面與開口的比例、建築物的底,屋身,頂的比例、整體與局部的比例等。
韻律與層次

建築物會唱歌阿?應該說,建築物有樂理的概念。以流行音樂為例,流行音樂通常有個副歌,唱的時候就起—副歌—收,可用符號表示是”a-b-a”,以這個簡單的概念來看總統府,就有類似a-b-a的定律,b是主入口,是最高的部分,兩個a皆相同,為了襯托出b,所以建築物就變得有主旋,有配樂。
以前與音樂系的朋友去聽音樂會,會後跟她們老師聚餐,老師一個個問大家學哪些樂器,有的說琵琶,有的說二胡,有的說古箏,輪到我,我笑笑說我的樂器是建築,老師便說,建築也是音樂,是凝結的音樂。
而建築也像畫畫一樣,由淺到深,由深到淺的層次,就像我們走進傳統長條街屋,空間是一實一虛交錯著。我們可以從建築空間的收放感覺到韻律與層次,從建築物的垂直分割,水平分割看到韻律,建築的興味便更增加了許多。
質感

我們大多用眼睛看建築,但有沒有用眼睛摸建築?我們可以用眼睛摸到建築物材質的粗、細、冷、熱,抹面的處理,了解不同的質感也是建築物的另一個表達,甚至一棟建築物的優劣,質感的表達與處理就可以看出高低。
由於台灣的市場,大家對於建築物材料個感覺大多侷限於光滑面的質感,其實粗面也有粗面細緻的處理,用眼睛去摸吧。
線腳
線腳屬於細部處理的一種,特別提出來討論,因為它有其細緻之地方,在接頭處、樓層與樓層之間的接觸面,建築的用心,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尺度

國父紀念館的大廳跟你家的大廳有什麼不一樣?大阿。
是的,每個人的身高都有差異,但對空間的感覺與比較卻是相同的。比例是相對的東西,在滿是一層樓的民居中蓋一棟四層樓的建築物,你就會覺得這四層樓建築物很高很顯眼,但如果把它放在摩天大樓旁邊,就又顯得像個小孩子。
設計的手法中,尺度也是需要考慮的,尺度的大小高低寬窄,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於空間的感受,就好像跟人的遠近親疏一樣,你跟人熟了,距離近了,你對他講話的態度就不會跟剛認識他一樣,所以嚴肅的空間或是紀念性的空間是不會用小尺度去設計的,它要塑造的是讓你有距離,不易親近的感覺,這樣空間才嚴肅得起來。如果總統府設計得跟傳統民居的尺度一樣,你大概就不會對總統府有敬畏的感覺了。
至於大要多大,小要多小,就是設計者的經驗與結構強度的問題了。
結構

建築物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它的結構的美了。。結構之良窳,在於其安全穩定,其次是藝術作用,當然身為結構的美化者---建築師,也會在其中加上巧思。
建築物的結構,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梁柱結構,但事實上不僅只如此,還有承重牆結構、拱型結構、面型結構、型抗結構、摺板結構(如台大學生活動中心)、拉力結構(如巨蛋)…等,因不同的構築方式,而使建築物不是只有方方正正的形狀而已。所以學建築的人,除了訓練美感外,還要學習結構計算,結構原理等,無怪乎建築屬於工學院,也讓一其他類科的人想念建築,卻有門檻在前。
結構不僅在於建築,於道路橋樑等都是也都是結構藝術的結合,關渡大橋就是結合力與美的結構藝術,所以結構之美,不只有建築物而已。
量體

去掉建築物的裝飾,細節,將建築物以塊體的方式呈現,稱為量體,量體可以看出建築物的基本形,建築物量體的切割方式,就好像切寶麗龍板,或是玩堆積木,將一塊塊元素裁切或附加,讓建築物的整體具藝術性,朋友們也可以拿寶麗龍試試看,自己設計一棟小建築物吧。
環境配合度

特別將這一點提出來,是希望大家除了欣賞主要的建築物外,也要去注意一下旁邊的建築物,看看旁邊的建築物有沒有跟環境作搭配,或甚至破壞了整個景觀。
其實學建築的人也會犯這個毛病,通常只想到自己設計的建築物漂亮顯眼就好,但卻沒有關注到植入自己設計的建築物,會造成環境什麼樣的影響。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建築物本身很漂亮,很值得看,可是擺在那裡就是不對勁,就是破壞市容。
以前上敷地計劃課,老師告訴我們,我們以前作設計都想要得到一個很好的景觀,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所設計的建築物,也會成為別人的景觀。將這句話帶到街頭巷尾的建築物,哪一棟不是在爭奇鬥艷地比美,結果一大堆的比美就是把環境搞醜。
未來建築努力的方向,應該從景觀的配合度開始,台灣已經不若以往遠古時代,一大片土地隨便蓋,現在台灣建築土地開發的特色,已經朝向必須配合周圍的景觀來發展,當然民眾要有權利去監督政府經營良好的景觀,在國外常有人民的自治團體有權利來審核政府機關的規劃案,當然現在台灣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但希望有朝一日,民眾的環境保護自覺夠,讓台灣的景觀更美好。
從建築師開始
美術館的展覽,常常是作品與作者放在一起,但是對於建築作品,少有建築師願意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不知道是不居功,還是怕被罵,其實這樣少了很多讓朋友多多接觸到建築師的名字,就無心去關照建築物。
如果要了解建築,對於建築師的了解也是必須的,能做這番功課,再去看他的作品,更能夠與他的作品達到共鳴。漸漸地也可以培養建築物的辨識功力,進而對建築師個人作評鑑,也會發現許多的建築師並非只有蓋房子而已,有的建築師的主業是設計鐘錶,有的是設計家具,有的是文學家或音樂家等。
在台灣早期,沒有建築師的名字,只有匠師的名字,他們就默默地位台灣的建築付出,也讓人感覺到匠師在傳統社會的地位並非士人,但在建築的專業領域裡,技術的養成需要時間的付出,匠師的地位,是值得敬佩的。
等待你去發掘….
建築物的欣賞,不是只有這些而已,你可以站著看,躺著看,想像它發生了大地震般地美感,不管如何,你已經入門了建築欣賞了,再來就是你自己的努力摟。
http://www.theweb.org.tw/~frankzou/trud ... se/2dn.htm
覺的不錯~~~~很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