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潘冀 把建築變成「偉大的事」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1 (週三) 11:06 pm
zoe
潘冀 把建築變成「偉大的事」
不靠關係、不送紅包、不走後門,潘冀依然打造出台灣最大的建築師事務所,還把版圖擴大到對岸。有人說,他是台灣建築界的「經營之神」,但低調如他,是怎麼看待四十多年的努力?

儘管已經過了四十幾個年頭,台灣最大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潘冀,每每想起那個場景,心裡仍是激動的。
那是在念成大建築系一年級的時候,他常常緊握著筆,仔細、謹慎地在字帖上用仿宋體寫著,而上頭總會有句話:「建築是歷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你想想這是多麼偉大的事?」頭髮摻了點銀白,潘冀眼神發亮地說。

而今,潘冀不僅一生幸運地與建築——這個「偉大的事」為伍,還將它經營得有聲有色。
一九八一年,潘冀三十八歲。他決定靠過去十幾年在美國和台灣累積的設計經驗,開設建築師事務所。
不過,岳父卻很為他擔心。因為像他這種個性耿直、沒人脈,又不喜歡交際應酬的人,怎麼在台灣建築界生存?

靠專業,走出自己的路

但潘冀意志堅定,要靠專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行得通,繼續做;行不通,就教書。」在海洋大學擔任教授的太太孫寶年都還記得,剛開業的前幾月很緊張,收入不太穩定,家用只好先從她的薪水扣。

二十五年了,那個有著理想性格的建築人始終沒變。不靠關係、不送紅包、不走後門,潘冀的建築事業依然在台灣立足茁壯,甚至前進到對岸的上海、廈門發展。
近年,他們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室內設計、工程顧問相關領域。目前整個集團員工有兩百五十人,年營業額估計在七億以上。

「他證明了在台灣當建築師不一定苦哈哈,也可以欣欣向榮,」一位同業說。

綜觀潘冀在台灣設計過的作品,多以醫院、學校及教堂等大尺度的公共空間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許多科技廠辦,也出自他的雙手,像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華碩電腦關渡廠區及剛完工的聯發科總部大樓等。因此,有人把潘冀喻為「台灣科技廠房設計泰斗」。

但不管是「經營之神」抑或是「設計泰斗」,低調踏實的潘冀對這些外加的稱號,都沒有太多情緒起伏。
一襲深藍色綿質襯衫、黑長褲,潘冀的話不多,開口前總會想了又想,才讓話出口。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從小篤信基督教的潘冀,拿起慣用的白色馬克杯,緩緩地說,「上帝給我這樣的機會,把我放放在這個位置,不是偶然的。我就要好好地把放在我手上事做好,如此而已。」

對潘冀來說,建築是他從來沒有變過的選擇。
他從小念書就不用父母擔心,而且每一科都發展平均。大學選志願時,他覺得,建築是把理工、藝術整合在一起的學問。加上哥哥也學建築,少年潘冀相信,這將會是條不錯的路。
成大畢業後,他準備到美國念研究所。成績很好的他,收到許多學校的入學許可。就在這個時候,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卻寫信告訴潘冀,他們分析潘冀的成績單,發現他過去接受的訓練太重工程、輕人文。如果潘冀願意再從大四念起,多花兩年取得另一個學士學位,學校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

這個抉擇,至今仍對潘冀影響深遠。在萊斯大學念書的那兩年,潘冀大量閱讀與藝術、心理和社會學等相關的原文書籍。為了賺生活費,他邊工作邊念書。大五的時候,每星期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二十個小時。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

潘冀二十六歲在美國就獨當一面,開始主導大型工程,底下要帶二十幾個人,其中還有比他資深的同事。他印象深刻,有回負責的工程被美國當地的幫派標走,潘冀到工地主持會議時,工人們意見很多,壓根不把眼前年輕的東方主管當一回事。

潘冀沒有被打倒,每回開完會,他馬上用錄音機記下對工程的要求,再請祕書逐字打出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來回溝通,完成工程。

他也是個不喜歡原地踏步的人。從小,他有個習慣,如果今天這本書念了三十頁,明天一定要多念五頁。「我有潔癖,」他呵呵笑說,只要事情沒做到、沒做好,心裡就不舒服。
「我不太怕挑戰,有些事情如果我不知道,OK,那就學,把它學會嘛,」潘冀說。
「我常在想,人們為什麼會害怕挑戰?是因為不知道,」潘冀振振地說,「而我都是先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否則光想就覺得可怕。但其實你真正動了,就沒那麼可怕,就可以一步步地迎刃而解。只要你有積極的動力和信心。」
和潘冀合作十三年,台積電新廠規劃及工程處長莊子壽觀察,潘冀的作品正如其人:沉穩內歛、層次分明,重視設計細節及對周遭的影響。
這與潘冀對建築的看法有關。

好建築是不張牙舞爪的

在他看來,建築是「有對象、要負責任」的創作。他說,建築師的個人表現慾都很強,但建築物畢竟是公共財,不管放在哪裡,對周圍的人都會有影響。所以身為設計者,不能自私,一定要考慮到人與土地,讓經過的人們願意擁抱它,親近它。而好的建築,更不會因時代而退流行。

最近剛完工的台北真理堂就是個例子。潘冀把教會原來的佔地面積縮小、推高,空出來的戶外空間,可以讓路過的人好好休息,附近社區居民也能在週末辦場活動。
又例如,他在設計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時,因為整個建築物的量體大,容易對四周環境產生壓迫感。他先幫總部大樓打了層次,高低長短的線條錯落相間,整體看起來就輕盈了許多。
接著,他又把建築物的一角,稍稍扭了方向。於是整個總部的外觀,就像一個運行中的火車頭,引領著後面的廠房持續前進。這樣一來,便巧妙地暗喻出台積電是帶動世界半導體代工產業的龍頭。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邁說,有建築師會認為,設計廠辦很枯燥、乏味。因為這類型的建築物可玩的花樣不多,加上投資金額大、工期短,又極度重視避震、空氣潔淨等功能。萬一失手了,對業主的損失很大。

「但潘冀做得又快又好,不僅照顧到功能,也讓建築物人性化許多,」陳邁稱許。
經營一個大家庭而讓建築物做得又快又好的關鍵全繫之在人。
目前在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裡,資歷滿五年以上的有近一百位,佔了四成。再來,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年資超過十年,「這是很重要的資產,事務所可以做些很不一樣的,是因為我們有一群有經驗的人,」潘冀說。

從人才的選、用、育、留,潘冀都有一番獨到思維。

從美國回台灣後,一直都在大學任教的他,鼓勵主管們也到學校教書,藉此途徑發現人才。事務所不太登徵才廣告,若有空缺,多由同仁推薦。
事務所每星期開一次「人力會」,參加的人員目前包括潘冀、設計總監蘇重威、執行副總黃種財及各專案的組長。會議的重點在於了解公司每一個人目前的工作能力與狀況,隨時調整、追蹤,做更好的安排。

然而制度要走得長久,就要靠企業文化做後盾。
來到台北仁愛路三段,一條綠蔭連天的小巷子。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就散落在這兒幾棟兩層樓的平房裡。推開門,迎接來客的是滿牆的作品照片與建築模型,一時讓人誤以為是走進某大學建築系的工作室。

為了讓員工專心工作,無後顧之憂,潘冀待人的方法很細膩。
從開業第一天到現在,所有員工中午都是一起在公司餐廳吃自助餐。省得還要到外頭花時間找東西吃,而不能好好休息。只不過現在事務所愈來愈大,必須分兩個梯次吃飯。而且為了增加員工們互動,每個部門、每個月吃飯的時間都不一樣。
碰到適婚年齡員工,卻沒有對象,潘冀和主管們還會幫忙留意。公司辦活動像國內外旅遊或年終尾牙,會邀請員工的家眷一起參加。「很像一個大家庭,」蘇重威形容。

「這樣的好處是彼此信任,」潘冀的太太孫寶年觀察。就像事務所常要加班,但員工的另一半都很放心,因為清楚這是個正派、不亂來的地方。

黃種財記得,有回潘冀問他,事務所經營上有什麼潛在危機?他想了想回答,「有。潘先生因為你的抽屜沒上鎖,如果有天小偷進來偷走你的印章,你可能一夜之間欠好幾億。」
事實上,因為潘冀選擇相信員工,不僅抽屜不上鎖,員工上下班也不用打卡,加班時數自己填。公司內任何資訊都是透明,包括每個人的薪水。

最重要的事

剛過六十四歲生日,潘冀計劃明年能夠退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在這之前,他有個心願。
他說,過去台灣社會有許多知名建築師,但沒有一個建築師傳承下去,從社會資源來講,是很可惜的事。去年開始,他把自己四十幾年來建築理念、經驗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傳承下去,對這個社會有些助益。

「成功是什麼?是權嗎?是利嗎?是地位嗎?我覺得,其實好好做,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得的,用不好的方法,也拿不到,」潘冀說。
這也恰恰是上帝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他多年好友,師大音樂系教授金希文觀察,因為信仰,讓潘冀有扎實的價值觀,懂得判斷,能跳脫眼前利益得失。同時了解漫漫人生長路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那是什麼呢?潘冀說,「就是盡量讓你的生命活得有價值。」
引文自 天下雜誌 第354期 作者:吳昭怡 2006.08.30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2 (週四) 2:16 pm
拚圖
很好的文章.
感謝ZOE的轉貼.

建築界的年輕人實在需要一些好的典範!
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但只知其作品而不知其人,借由專文側面瞭解也不失為有利的方式.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6 (週一) 9:33 pm
zoe
因為看了很感動 ,所以要跟大家分享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囉! :lol:

拚圖 寫:建築界的年輕人實在需要一些好的典範!
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拚圖兄
要建議一些好的典範的建築師(人名)嗎?
或許還以再找出一些文章來跟大家分享喔 :lol: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6 (週一) 10:36 pm
yNwN
讓我想到一句話徐明松老師,給王大閎建築師的一句話!

有人一輩子說了千言萬語,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王大閎少言少語,卻用建築留下千言萬語~
(意思大概如此! :oops:


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介紹一下「王大閎建築師」!!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7 (週二) 12:24 am
zoe
yNwN 寫:讓我想到一句話徐明松老師,給王大閎建築師的一句話!

有人一輩子說了千言萬語,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王大閎少言少語,卻用建築留下千言萬語~
(意思大概如此! :oops:

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介紹一下「王大閎建築師」!!

說到王大閎建築師 就一要聽徐明松老師說的 超贊

【非台北的觀點】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徐明松。 2005-02-12


前兩天跟十來位建築界的朋友聚在誠品聊建築前輩王大閎先生,那天絕大多數的與會者都在四十到五十歲之間,共同閒聊我們這陣子努力收集有關老建築師(王大閎已高齡八十八歲)作品的影像。今天大概四十五歲以下的建築人都已經不認識王大閎,乃至沒聽說,當然就更別談一般大眾了。

他到底是誰?有些甚麼重要性?需要我們大費周章地聯絡一堆人,煞有介事的去談他與其作品?好!我們試著引述幾段他的生平與經歷:「一九一八年七月六日生於北平,父親王寵惠是一國際知名的法學專家(早年留駐荷蘭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翻譯德國的民法為英文,深獲評論界好評將其列為美國大學中的教科課本),歷任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行政院長及司法院長)」、「一九三○年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過著極嚴格的學校生活,一九三六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機械系後即轉建築系」、「一九四一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拜師葛羅培,同班同學有貝聿銘、強生(PhilipJohnson)」、「一九六一年設計台大學生活動中心、一九七二年蓋外交部辦公樓與國父紀念館」、「一九七七年譯寫《杜連魁》(王爾德原著,九歌出版社出版)嘲諷或寓言已迫不及待的當代台北欲望」……,當然他的事蹟還不只這些,據說他正在完成一部以英文書寫的科幻小說,我見過書的封面,書封左上角有文字組合而成三角圖案,其餘幾乎留白,述說一種簡潔,也傳遞一種具速度的未來。

奇怪的是,這樣一位在過去聲譽卓著、多才多藝的建築師,竟幾乎遭人遺忘。如果你願意走一趟國父紀念館,仔細欣賞一下建築物的細部設計,你會發現那份用心與細膩,你也會慨嘆社會並沒有因為時間推進而變得更進步。或者是你願意走一趟位於濟南路上(近新生南路口)的虹廬,你會驚訝有人在一九六二年就已經認真思考傳統建築的空間意象或氛圍如何轉化到高層集合住宅的問題,譬如說屋頂女兒牆的故意脫離屋頂樓板,或者是餐廳空間的外窗可以看到按鈴者的身影(一樓入口的狹長中庭則為合院空間的轉化)。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可以那麼不在乎過去,或怎樣的教育讓我們毫無歷史的縱深?在歐洲念書時,西方人總是可以用幾零年代來談一代代的差異,而我們卻棄周遭如敝屣。「耳熟能詳」西方的一切未必是件壞事,但讓自己的文化變成一種層層毫無關聯的「潛水艇麵包」,似乎又令人擔心。這種不斷追逐流行的拿來主義,藉由快速地資本主義市場運作,已經橫行台灣許多年,幾乎變成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這種淺碟子文化當然可以適應快速變動的周遭環境與世界局勢,中小企業的台商過去五十年就是這樣在世界披荊斬棘脫穎而出的,然而台灣能一直這樣?答案自然不是。因為產業的提昇,最終需要文化的支撐。

王大閎先生與其作品象徵一個世代的態度,也完整地代表了第一代建築師在接受西方教育後,如何思考兩種文化的融合與對話。他更是少數在這條道路上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建築師,如今我們重新回顧王大閎的作品,當然不是鄉愁性地重回,更不是諂媚地向他致敬。我們希望在他身上與作品中找到可以繼承的價值,或找到讓我們自己可以定位的歷史價值。

.....2005-02-12【台灣日報】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7 (週二) 10:08 pm
yNwN
王大閎先生在<<貝聿銘—現代主義泰斗>>--書序言中說:「他(貝)始終居留異邦,我(王)急於回往祖國。」「他(貝)胸懷壯志,從紐約麥迪遜大到進軍歐亞,抓緊機會,不顧一切地去實現自己的雄心。」「我(王)只有野心,在台北街頭巷尾,白日燃燭,追尋一種屬於中華民族的生活與環境,竭望有一天能完成幾件深具意義的工作。」


王大閎的雄心壯志,真的不表一語,只用建築說明!!

少騙蛸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8 (週三) 1:26 am
jetflydd
只要在建築師業界打混過的都知道潘大師聯合事務所不靠關係??賣來這套!!!
內行人講外行話^_^
有些案子連潘大師本人都不清楚的情形比比皆是
如果只是用觀免堂皇的話來取得一些專業地位
本人深感不削
建築師業界的玩法手段本人太清楚(曾任職於事務所7-8年總管職務)

Re: 少騙蛸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8 (週三) 1:53 am
kschen
jetflydd 寫:只要在建築師業界打混過的都知道潘大師聯合事務所不靠關係??賣來這套!!!


這可能要定義一下,什麼是「靠關係」

私人民間的設計業務,靠關係並沒有道德的問題
甲業主很滿意建築師的服務,於是介紹給乙業主,這也是「靠關係」啊
丙業主案子蓋好後,隔壁的丁覺得不錯,丁問一下丙建築師是誰,於是也找上門來,這也是「靠關係」啊。


只有公共建築案子,才需要討論「靠關係」的道德層次
例如文中有提到關鍵字「海洋大學」四字,這可以是一個線索....
不過潘大師是絕少參加競圖。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8 (週三) 1:00 pm
Guo
潘冀的風格就是"四平八穩"
沒有突顯風格也是一種風格吧?
很多業主大概喜歡他這一種建築師
很能傾聽業主的話
這也或許是他能抓住科學園區多數業主的心
不會犯大錯也不會有多大爭議
但建築也不是只有這樣而已
有些人比較會去注意有爭議的李祖原風格
評圖時潘冀的案子可能不會成為焦點吧
他參加競圖對他可能不利
這也是他自己”自知’吧

Re: 少騙蛸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8 (週三) 10:57 pm
jetflydd
kschen 寫:
jetflydd 寫:只要在建築師業界打混過的都知道潘大師聯合事務所不靠關係??賣來這套!!!


這可能要定義一下,什麼是「靠關係」

私人民間的設計業務,靠關係並沒有道德的問題
甲業主很滿意建築師的服務,於是介紹給乙業主,這也是「靠關係」啊
丙業主案子蓋好後,隔壁的丁覺得不錯,丁問一下丙建築師是誰,於是也找上門來,這也是「靠關係」啊。


只有公共建築案子,才需要討論「靠關係」的道德層次
例如文中有提到關鍵字「海洋大學」四字,這可以是一個線索....
不過潘大師是絕少參加競圖。


我還是非常不削的說
潘(大師)決少參加競圖!本人從事期間就曾欲過數次!!!
對於潘夫人的關係功力,本人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哈哈哈
這個話題太嚴肅
不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