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膚淺的建築大拜拜
身為作客異鄉的台灣人,我自然對出現在國外媒體上任何關於台灣的消息眼睛一亮,特別是關於設計規劃的報導,今天在Inhabitat 看到了關於台灣的「國際建築博覽會 Next Gene 20 Project」的文章,該文是這麼描述的:
We have a passion for following future-forward architecture that pushes the envelop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magine our excitement when we saw these recently released photos of ’s Next Gene 20! The project challenges 20 acclaimed architects to design 20 villas along the north-east coast of . The selected architects include big international names such as MVRDV, Graft, Kengo Kuma, and Julien De Smedt as well as 10 up and coming Taiwanese architects. The designs showcase an impressive array of styles ranging from minimalist modules to elaborate biomorphisms, yet they are all united around the common goal of integrating seamlessly with their environment. These results are the fruit of an excit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y provide some cutting edge concepts for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The Next Gene 20 project was developed by Genuine Group as a way to foster an exchange of idea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s. Each design takes great strides to integrate harmoniously with its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year’s Next Gene20 emanate these ideas with stunning, innovative designs. Above, ‘Floating Courtyard’ by Ray Chen, cuts a modern silhouette with its sleek facade. (原文摘自:Next Gene20 Project: Cutting-edge Architecture in Taiwan)
Inhabitat 是一個擁有眾多設計領域讀者的網誌,相信這一則新聞可以替台灣打一些知名度,讓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然而,身為規劃設計專業一族的我卻感到五味雜陳。這幾年台灣急想要在國際上出頭出名,政府和民間砸了無數的財力和精力舉辦了無數的「國際xx會」,但是,誰還記得哪一個活動真正將台灣的好、台灣的精神送上了國際舞台?
包括Inhabitat和其他兩個媒體關於「國際建築博覽會 Next Gene 20 Project」的報導,沒有一則提到台灣本地的建築師,我的民族意識讓我不禁為台灣的建築師抱屈。台灣人辦的活動,不過是為早已擁有高知名度的建築團隊錦上添花,媒體好奇的是Kengo Kuma, MVRDV等知名團隊的作品,「台灣」真的得以「躍上國際舞台」嗎?
好吧,就算躍上國際舞台不是Next Gene 20 Project的目的,台灣能從這個博覽會中得到什麼?看著非台灣團隊的作品,形式是酷,圖面是漂亮,卻只讓我覺得「悶」極了,這些沒有跳脫典型「現代」樣式框框的作品,讓我覺得索然無味,台灣的味道在哪裡?

MVRDV的作品

Kengo Kuma的作品
這些「空降式」的設計,是建築專業的老問題,即使與「台灣」這塊土地看似掛勾了,也沒能突破,讓我感到失望,十個挾著明星光環的建築體空降在台灣,充其量對台灣的建築文化做了膚淺的加分,但對深化台灣建築文化的內涵能有多少的幫助?
當然,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在Next Gene 20 Project中還是有幾件令我欣賞的作品。從建築形式來看,我自己最喜歡的是陳瑞憲和黃聲遠的作品,從他們的作品,我看到了對台灣傳統居住模式的重新詮釋。其實,我一直很欣賞台灣幾位中新生代的建築師,台灣其實有素質很好的建築師,為何要迷信國外名牌呢?

陳瑞憲的作品

黃聲遠的作品
不過,我之所以對大部分Next Gene 20 Project的作品提不起勁,是因為Next Gene 20 Project提到的五個主題其中兩個是:人造環境VS自然環境,建築VS土地,因此讓我對這些作品有了更高的期待。在Next Gene 20 Project的網站中,只看得到20件漂亮的圖面和模型,看不到設計概念的敘述,至少我從圖面上,看不到對於建築與土地、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對話與關係的挑戰(黃聲遠的圖面是例外)。
大部分的時候,建築師的圖面只重視和呈現建築體的本身,土地或環境只是基地或背景,圖面某種程度透露了設計者的思考範疇,沒有對於土地和環境的深刻思考,當然就欠缺反映思考的圖面。我們大可以說,這不能怪建築師,國內外大部分的建築養成訓練都以建築體設計為絕對重心,但這是一個專業整合的時代,僅侷限在建築的專業框框、獨立作業的建築師將會越來越追不上時代的腳步,一個只有建築師(building architects)參與的「建築博覽會」是注定創造不出前瞻性的作品,如果建築師雄心勃勃的要探討人造環境VS自然環境,建築VS土地的關係,何不找地景建築師(landscape architects)共同合作,充分將建築與土地融合、一起創新突破!
Next Gene 20 Project所創造的二十個建築物都是別墅型的獨棟建築(Villa),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在台灣土地稀少、人口擁擠的現況、自然環境又已被大肆破壞的今天,我們真的需要建築師為我們創造更多像這樣服務極少數人、土地利用極無效率的別墅住宅嗎?台灣建築界可不可以將腦力與精力用在替大多數人服務,創造永續又具深刻美學的集合住宅?
像Next Gene 20 Project這種大拜拜的建築活動,本身不是什麼有創意的玩法,從該網站上「建築史上集體創作案例」的案例介紹,就知道這個點子已經被玩了快要一個世紀了。我期待,下次再看到台灣類似這樣大型的建築活動,會是更有創意、更突破傳統、更具啟發性的活動,讓台灣真正躍上國際舞台,真正深化台灣建築文化!
文章來自:西雅圖凹凸鏡blog-膚淺的建築大拜拜,欲與作者討論請點擊連結。
[討論]膚淺的建築大拜拜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