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by 陳維祺


建築之美、建築推廣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by 陳維祺

文章L-archi » 2008 7月 01 (週二) 10:21 pm



贊助商連結

討論標題: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

作品類別: 建築設計理論

日期: 2006/4/17 下午 12:09:15

陳維祺(留美建築師、現為希里爾建築師 Hillier Architecture 事務所合夥人)

教育未來建築師設計建築物的建築該是甚麼樣呢?每個建築師對這問題恐怕都各有一番說詞。
究竟應從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討論起呢?或從更源頭的建築師社會功能想起?
「建築」和僅只是「房子」間有何差別?建築師與土木、結構工程師的教育有甚麼不同呢?

建築師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
同樣涉及造築的問題,建築師與工程師不同之處,是工程師著重在技術層面的思考,
而建築師則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最好的工程師會挑戰技術的極限,
能以想像力將極複雜的工程問題,用最簡潔的形式解決。
建築師得顧慮不能量定的行為心理,要思量歷史文化的關係。
在現代滿是複雜科技的建築物裏,建築師需工程技師來設計結構和機電系統,
建築師雖要有基本工程知識,但工程不是建築師的教育重點。

當一棟房子加入藝術與人文意念時便成了建築,工程師不必修習藝術課程,建築師則必須要有美學素養。
建築教育強調創作意念的表達,就此而言,與藝術教育多有雷同,
建築系學生以設計課為學習的終極,繪圖室是學生生活的重心。
創作意念常源於感性和自由不拘的心靈,這從自由而生的叛逆往往成了學生標榜的特性。

但藝術家只對自己負責,作品表現純屬個人,建築師則要對環境、業主和使用者負責。
建築是因某種使用目的才存在,若無機能就只是雕塑,建築是實用藝術,在表達生活的真實需求與想望。

設計生活的真實空間,理性思考是必要訓練,要能將複雜機能需求化成條理分明的空間架構。
理性得經不斷地質疑和辯明來獲得。合理的設計程序、不時討論與自我批判,才能產生適用的設計。
因此設計課程多經討論和評圖的批判來學習,建築教育不是坐在教室看黑板,
卻應像柏拉圖的雅典學院,要反覆明辯意念與設計的合理性,建築系館應反映這種鼓勵討論批評的市集論壇式空間。

建築自古以來用材料一磚一石蓋起來的本質,並未變太多,構造系統和材料是建築師表達意念的語彙,
建築師須知房子怎麼蓋起來,教育未來建築師的系館應表達此建造的概念,系館應是構造對話的起點。

一般建築系館設計都從繪圖室的空間思考起,其安排形式表達學校教育理念。
繪圖空間基本上有開放式和圖室式兩種,20世紀啟成現代主義玻璃建築的大師密斯.范德羅,
在50年代設計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館,是一個長型單層的大玻璃盒子,可說是開放式繪圖空間的極致。
他之後新建系館多是開放空間的變調,企圖賦予繪圖空間一些不同個性和圖室式的親密性。

開放式或圖室式通常端視個別學校的教育理念,設計師任務是將這理念實體化、理想化。
筆者幾年前與當時同事秦穆考夫(Alan Chimacoff)共同設計的新澤西理工學院建築系館便是這樣的例子。
這是個更新和加建案,原建築蓋於1950年代,是教室和體育館,後來建築系成立,大部分改為建築系所使用。
設計是將舊建築留下結構和防火梯,其餘全拆。

開放式與圖室式的建築系館調和新舊
這個獲得建築師學會金牌獎的案子,最困難之處,除緊据預算外,就是7位老師組成的建館委員會。
替建築師設計他們的房子原就非易事,乘上7個不同意見的建築師,爭論是整個設計過程的主要插曲。
開始最大的爭執便是開放式或圖室式的問題,最後建議在舊建築用圖室式,
加建採開放式折衷案解決,新舊間以一虛空的動線空間將新舊部結合。
這個垂直交互挑空的空間,由系列不同變化的樓梯,像18世紀義大利建築師比拉內西(Piranesi)的樓梯版畫,
有趣地連繫整個7層樓。樓梯以結構的拉應力來表達空間所企望的能量和活力,
這活力甚至顛覆鋼樑慣常形式,此垂直空間是整個建築的靈魂,系館內其他空間都由此分化聚合。
形式各異但相連屬的樓梯,賦予垂直的漫行空間,由此產生的許多不同偶發空間,成為評草圖和隨意討論的地方。

加建部從3到7樓都是開放式繪圖空間,不同樓層間以交互的挑空來加強垂直層間的開放性。
平面由5個相同模距的圖間組成,窗框與平面皆由一絕對模距來分割,
除表達尺度外,亦暗示建築內在的理性基礎。
空間表達上亦由鋼結構和空調水電系統的明露,將系館本身作為教育學生了解構造系統與空間關係的工具。
結構系統是由一大桁架由上層來懸吊底層的樓板,一方面表達結構與空間的必然性,
另方面亦解決下層大評圖室和結構實驗室,不要有柱子在中間的問題。

這系館在校園界臨都市的邊緣,加建部分特別延伸到街角,定義了校園邊緣的界線。
立面的透明性,讓學生熬夜做設計向都市表白,暗示建築師對社會的積極責任。
面向校園的部份,3樓主入口以長坡道延伸至校園的主步道旁,
與2樓評圖室圍成半封閉的戶外空間,成為評圖室多功能用途的延伸。

建築系館是未來建築師第一個日夜生活、觀察學習的空間,從系館思考建築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主題。
數位時代裡,每個圖桌前雖都有網路連接,但思考建築的方式或造築實體空間的形式本質是否會不同呢﹖
目前大約不會,未來呢﹖沒人知道。

http://www.tccarch.org.tw/a/a6-2.asp?id=3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L-archi
 
文章: 3134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59 am
來自: 台灣

Re: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by 陳維祺

文章kogiga » 2008 7月 03 (週四) 8:59 am

llmj 寫:討論標題: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
...在現代滿是複雜科技的建築物裏,建築師需工程技師來設計結構和機電系統,
建築師雖要有基本工程知識,但工程不是建築師的教育重點。

...,工程師不必修習藝術課程,建築師則必須要有美學素養。


我糊塗了,
那物理環境誰來處理?工程構造形式、材料特性誰來考量?結構系統是誰來決定?或公共安全衛生誰來負責?
基本工程知識指涉為何?請能賜教?

至於工程師不必修習藝術課程,稍嫌落入建築本位的思維!
台灣的以往公共建設、都市工程對我們的環境產生多少負面影響?
工程師完全沒有人文、藝術素養是因素之一;
在我國也許工程專業技師(甚至開業建築師)多少修習一些藝術課程才是對的,
這樣他們或更能了解或尊重建築師設計成果的美學價值,
或者等到有一天,環境美學變成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
那也許工程師就無所謂要不要修習藝術課程了!
kogiga
 
文章: 213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2 (週一) 3:46 pm

Re: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by 陳維祺

文章L-archi » 2008 7月 03 (週四) 9:22 am

llmj 寫:
陳維祺(留美建築師、現為希里爾建築師 Hillier Architecture 事務所合夥人)


這個與他的工作背景有關,美國分工比較細,建築師當然可以只做設計與藝術吧?!

不過,kogiga兄的提醒,倒是發現他的文章論點似乎有點薄弱,藝術與工程都是建築師的教育重點。
L-archi
 
文章: 3134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59 am
來自: 台灣

文章Peter Tsao » 2008 7月 03 (週四) 10:07 am

不只建築,現在作規劃或是都市計畫的學術界都開始導入都市設計的觀念,甚至是藝術與空間創作還有都市工程。
我覺得,藝術與技術一體兩面,不應該偏廢!
Peter Tsao
 
文章: 980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3 (週二) 7:01 pm
來自: 彰化市中央路橋旁

文章3daysRain » 2008 7月 03 (週四) 4:49 pm

我講一下我的看法,如有謬誤請指正~

美式建築教育,是已經對整個工作環境做專業分工,再配合產生專業訓練制度
所以會有建築師(建築系)、土木技師(土木系)、結構技師(土木系)、
景觀建築師(景觀建築系)、都市計畫師(都市計畫系)、都市設計師(都市設計系).....

歐式建築教育(以下以我親身所見的西班牙為準),則是將專業分工留到建築系大學教育的最後一年
所有建築相關工作者都會從低年級的美學、藝術、圖學、結構、歷史...等科目開始學習,
到了大學最後一年或最後兩年再依照興趣能力選擇指導老師或科目
所以同樣是建築學院畢業設計案,可以看到大尺度都市的議題,也可以看到純結構力學探討及計算的議題
這些學生出來統統都是拿建築師文憑,只是執業方向不一樣
(西班牙建築相關國家文憑只有兩種:建築學系(建築師文憑)、建築工程學系(建築工程師文憑))

我想這是兩種建築教育系統的最大差異

目前台灣教育制度採行的是美式建築教育,說實話並不是很適合人民素養普遍低落的台灣社會.....
3daysRain
 
文章: 158
註冊時間: 2008 5月 12 (週一) 12:53 am

文章jmax » 2008 7月 03 (週四) 5:05 pm

3daysRain大大所提.......不是很適合人民素養普遍低落的台灣社會.....
的確.很多工程的進行實務與設計的確存在著衝突..但更現實的事官場文化的詬病..再好的設計也必須接受法規上的要求.還有工程上的介面..小弟常遇到的就是施工單位常說..這是神摸設計阿.難做的要死...所以藝術與工程是要併行嗎??在台灣..有很大的發揮

已上市小弟的想法.請多指教
jmax
 
文章: 104
註冊時間: 2008 3月 12 (週三) 8:01 pm

文章mysmalllamb » 2008 7月 03 (週四) 7:39 pm

謝謝3daysRain對美國與西班牙建築教育體系的分析.
不過關於「人民素質低落」, 不知具體說是在指哪些層面? 可以給些例子嗎?
又, 美國體系與西班牙體系, 甚至其他可能的體系, 對於這個「人民素質低落」的事實又有什麼關係?
還請進一步指點, 謝謝!
mysmalllamb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7 12月 13 (週四) 2:26 pm
來自: Leuven, Vlaams Brabant, België

文章3daysRain » 2008 7月 04 (週五) 11:41 pm

to jmax:
設計符合法規的要求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同樣的符合空間機能、業主要求也統統都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官場文化每個國家都會有,不是只有台灣,拿這當理由未免有點牽拖
至於工程上的介面,我也遇過施工單位對我這樣說,你猜我怎麼回?
「設計要是這樣就被你看懂,今天就是我在施工、你在做設計了啦~」
(心裡OS:嫌難做就不要接啊!又不是一開始沒圖給你看?)

藝術和工程本來就要併行,長年的經驗告訴你這樣做不到,並不代表這是錯的,更不代表不用去做



to mysmallamb:
不好意思,我說的是「素養」,不是「素質」
我所說「人民素養的低落」指的是普遍對美學、哲學、歷史、社會素養的缺乏,
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只鼓勵那些可以幫助升學的學科.....

以建築領域來說,如果所有建築相關工作者都能有均質的美學、圖學、藝術、工程...等知識,
在實際進行建築工作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溝通及相互理解
而這又回到上面jmax提到的問題,顯然目前在台灣「建築設計」與「施工」兩個層面存在很大的認知落差,
這個落差似乎就是美式體系所無法填補的問題;不是美式體系的錯,而是這個體系嚴格說來並不適合台灣的社會環境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您還滿意嗎? :D
3daysRain
 
文章: 158
註冊時間: 2008 5月 12 (週一) 12:53 am

文章sunglin » 2008 12月 22 (週一) 10:50 am

關於人民素養,或者建築人、工程人的素養低落與否,個人有點較獨特的看法。

事實上,在數十年的國際話與較晚近些的全球化過程以來,每個人都在全球化裡面按照自己的價碼扮演自己的角色,於是可以發現,個人平均所能受到的教育資源在不同國家的分布狀態.......基本上根物價分佈狀態很類似。進一步解釋,世界物價最高的城市可能擁有世界平均素質最高的居民,因為資源高度集中在該城市,無論是公私立教育體系所能得到的都是最好的,連家教可能都比較好,因為連窮人都不用為了生存而減少陪孩子的時間,甚至連窮爸媽也都念了很多書。而次好、第三好的城市差不多也跟著物價水準依序排列。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中國內部,這些年急速的都市化過程,讓城市競爭力、居民平均素質與物價之間的關係很明顯地依序排列。

再一個例子,....如果物價不變,但目前的大學學費一學期變10萬,學生絕對會明顯地更用功。但若一學期20萬,那就真的只剩有錢人在念書了,其他人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這只是比喻,現實環境根本不可能、或許也不需要這樣。

若照物價來排,我們台灣並不是最前面的,在世界上還稍為能排到中上,不錯啦。不過台灣有個獨特的現像--->城鄉差距明顯,但物價差距卻不算大。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可追溯到早期國民黨故意把資源留在台北...再追溯下去,就牽拖到國共內戰、對日抗戰、北伐....
Anyway, 台灣有太多青黃不接、奇奇怪怪的現像(聯合國還沒席位呢),我們就別太互相苛責了,歷史原罪就接受吧。 :(
低頭反省,才會進步。
sunglin
 
文章: 202
註冊時間: 2008 10月 29 (週三) 12:59 pm

文章Pedro Hsieh » 2008 12月 22 (週一) 10:06 pm

3daysRain 寫:而這又回到上面jmax提到的問題,顯然目前在台灣「建築設計」與「施工」兩個層面存在很大的認知落差,
這個落差似乎就是美式體系所無法填補的問題;不是美式體系的錯,而是這個體系嚴格說來並不適合台灣的社會環境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您還滿意嗎? :D


Hola! Querido Rain,

Estupendisimo tu respuesta!!!!!!

前一陣子,看到學弟學妹們瘋狂的閱讀 revista espanyola,模仿著裡面presentation的技巧,心裡面實在有點心痛。

太晚看到你的post了,心有戚戚焉,只是能有這樣子觀念的人,除了天分高與受歐系建築教育的人以外;加上實務上有特別的歷練,可能沒有幾個了。

曾經去上林六合老師的課,拿著白板筆畫ISO就像從A4紙上面放大一樣,以一位60歲的老建築師而言,令人當場傻眼,原來歐洲的博士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shock:
Pedro Hsieh
 
文章: 1203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23 pm
來自: 台灣中部草地

下一頁

回到 建築專欄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