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by 陳維祺

討論標題: 建築師養空間 重藝術或工程?
作品類別: 建築設計理論
日期: 2006/4/17 下午 12:09:15
陳維祺(留美建築師、現為希里爾建築師 Hillier Architecture 事務所合夥人)
教育未來建築師設計建築物的建築該是甚麼樣呢?每個建築師對這問題恐怕都各有一番說詞。
究竟應從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討論起呢?或從更源頭的建築師社會功能想起?
「建築」和僅只是「房子」間有何差別?建築師與土木、結構工程師的教育有甚麼不同呢?
建築師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
同樣涉及造築的問題,建築師與工程師不同之處,是工程師著重在技術層面的思考,
而建築師則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最好的工程師會挑戰技術的極限,
能以想像力將極複雜的工程問題,用最簡潔的形式解決。
建築師得顧慮不能量定的行為心理,要思量歷史文化的關係。
在現代滿是複雜科技的建築物裏,建築師需工程技師來設計結構和機電系統,
建築師雖要有基本工程知識,但工程不是建築師的教育重點。
當一棟房子加入藝術與人文意念時便成了建築,工程師不必修習藝術課程,建築師則必須要有美學素養。
建築教育強調創作意念的表達,就此而言,與藝術教育多有雷同,
建築系學生以設計課為學習的終極,繪圖室是學生生活的重心。
創作意念常源於感性和自由不拘的心靈,這從自由而生的叛逆往往成了學生標榜的特性。
但藝術家只對自己負責,作品表現純屬個人,建築師則要對環境、業主和使用者負責。
建築是因某種使用目的才存在,若無機能就只是雕塑,建築是實用藝術,在表達生活的真實需求與想望。
設計生活的真實空間,理性思考是必要訓練,要能將複雜機能需求化成條理分明的空間架構。
理性得經不斷地質疑和辯明來獲得。合理的設計程序、不時討論與自我批判,才能產生適用的設計。
因此設計課程多經討論和評圖的批判來學習,建築教育不是坐在教室看黑板,
卻應像柏拉圖的雅典學院,要反覆明辯意念與設計的合理性,建築系館應反映這種鼓勵討論批評的市集論壇式空間。
建築自古以來用材料一磚一石蓋起來的本質,並未變太多,構造系統和材料是建築師表達意念的語彙,
建築師須知房子怎麼蓋起來,教育未來建築師的系館應表達此建造的概念,系館應是構造對話的起點。
一般建築系館設計都從繪圖室的空間思考起,其安排形式表達學校教育理念。
繪圖空間基本上有開放式和圖室式兩種,20世紀啟成現代主義玻璃建築的大師密斯.范德羅,
在50年代設計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館,是一個長型單層的大玻璃盒子,可說是開放式繪圖空間的極致。
他之後新建系館多是開放空間的變調,企圖賦予繪圖空間一些不同個性和圖室式的親密性。
開放式或圖室式通常端視個別學校的教育理念,設計師任務是將這理念實體化、理想化。
筆者幾年前與當時同事秦穆考夫(Alan Chimacoff)共同設計的新澤西理工學院建築系館便是這樣的例子。
這是個更新和加建案,原建築蓋於1950年代,是教室和體育館,後來建築系成立,大部分改為建築系所使用。
設計是將舊建築留下結構和防火梯,其餘全拆。
開放式與圖室式的建築系館調和新舊
這個獲得建築師學會金牌獎的案子,最困難之處,除緊据預算外,就是7位老師組成的建館委員會。
替建築師設計他們的房子原就非易事,乘上7個不同意見的建築師,爭論是整個設計過程的主要插曲。
開始最大的爭執便是開放式或圖室式的問題,最後建議在舊建築用圖室式,
加建採開放式折衷案解決,新舊間以一虛空的動線空間將新舊部結合。
這個垂直交互挑空的空間,由系列不同變化的樓梯,像18世紀義大利建築師比拉內西(Piranesi)的樓梯版畫,
有趣地連繫整個7層樓。樓梯以結構的拉應力來表達空間所企望的能量和活力,
這活力甚至顛覆鋼樑慣常形式,此垂直空間是整個建築的靈魂,系館內其他空間都由此分化聚合。
形式各異但相連屬的樓梯,賦予垂直的漫行空間,由此產生的許多不同偶發空間,成為評草圖和隨意討論的地方。
加建部從3到7樓都是開放式繪圖空間,不同樓層間以交互的挑空來加強垂直層間的開放性。
平面由5個相同模距的圖間組成,窗框與平面皆由一絕對模距來分割,
除表達尺度外,亦暗示建築內在的理性基礎。
空間表達上亦由鋼結構和空調水電系統的明露,將系館本身作為教育學生了解構造系統與空間關係的工具。
結構系統是由一大桁架由上層來懸吊底層的樓板,一方面表達結構與空間的必然性,
另方面亦解決下層大評圖室和結構實驗室,不要有柱子在中間的問題。
這系館在校園界臨都市的邊緣,加建部分特別延伸到街角,定義了校園邊緣的界線。
立面的透明性,讓學生熬夜做設計向都市表白,暗示建築師對社會的積極責任。
面向校園的部份,3樓主入口以長坡道延伸至校園的主步道旁,
與2樓評圖室圍成半封閉的戶外空間,成為評圖室多功能用途的延伸。
建築系館是未來建築師第一個日夜生活、觀察學習的空間,從系館思考建築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主題。
數位時代裡,每個圖桌前雖都有網路連接,但思考建築的方式或造築實體空間的形式本質是否會不同呢﹖
目前大約不會,未來呢﹖沒人知道。
http://www.tccarch.org.tw/a/a6-2.asp?id=3
作品類別: 建築設計理論
日期: 2006/4/17 下午 12:09:15
陳維祺(留美建築師、現為希里爾建築師 Hillier Architecture 事務所合夥人)
教育未來建築師設計建築物的建築該是甚麼樣呢?每個建築師對這問題恐怕都各有一番說詞。
究竟應從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討論起呢?或從更源頭的建築師社會功能想起?
「建築」和僅只是「房子」間有何差別?建築師與土木、結構工程師的教育有甚麼不同呢?
建築師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
同樣涉及造築的問題,建築師與工程師不同之處,是工程師著重在技術層面的思考,
而建築師則尋找形象與機能的詩性形式。最好的工程師會挑戰技術的極限,
能以想像力將極複雜的工程問題,用最簡潔的形式解決。
建築師得顧慮不能量定的行為心理,要思量歷史文化的關係。
在現代滿是複雜科技的建築物裏,建築師需工程技師來設計結構和機電系統,
建築師雖要有基本工程知識,但工程不是建築師的教育重點。
當一棟房子加入藝術與人文意念時便成了建築,工程師不必修習藝術課程,建築師則必須要有美學素養。
建築教育強調創作意念的表達,就此而言,與藝術教育多有雷同,
建築系學生以設計課為學習的終極,繪圖室是學生生活的重心。
創作意念常源於感性和自由不拘的心靈,這從自由而生的叛逆往往成了學生標榜的特性。
但藝術家只對自己負責,作品表現純屬個人,建築師則要對環境、業主和使用者負責。
建築是因某種使用目的才存在,若無機能就只是雕塑,建築是實用藝術,在表達生活的真實需求與想望。
設計生活的真實空間,理性思考是必要訓練,要能將複雜機能需求化成條理分明的空間架構。
理性得經不斷地質疑和辯明來獲得。合理的設計程序、不時討論與自我批判,才能產生適用的設計。
因此設計課程多經討論和評圖的批判來學習,建築教育不是坐在教室看黑板,
卻應像柏拉圖的雅典學院,要反覆明辯意念與設計的合理性,建築系館應反映這種鼓勵討論批評的市集論壇式空間。
建築自古以來用材料一磚一石蓋起來的本質,並未變太多,構造系統和材料是建築師表達意念的語彙,
建築師須知房子怎麼蓋起來,教育未來建築師的系館應表達此建造的概念,系館應是構造對話的起點。
一般建築系館設計都從繪圖室的空間思考起,其安排形式表達學校教育理念。
繪圖空間基本上有開放式和圖室式兩種,20世紀啟成現代主義玻璃建築的大師密斯.范德羅,
在50年代設計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館,是一個長型單層的大玻璃盒子,可說是開放式繪圖空間的極致。
他之後新建系館多是開放空間的變調,企圖賦予繪圖空間一些不同個性和圖室式的親密性。
開放式或圖室式通常端視個別學校的教育理念,設計師任務是將這理念實體化、理想化。
筆者幾年前與當時同事秦穆考夫(Alan Chimacoff)共同設計的新澤西理工學院建築系館便是這樣的例子。
這是個更新和加建案,原建築蓋於1950年代,是教室和體育館,後來建築系成立,大部分改為建築系所使用。
設計是將舊建築留下結構和防火梯,其餘全拆。
開放式與圖室式的建築系館調和新舊
這個獲得建築師學會金牌獎的案子,最困難之處,除緊据預算外,就是7位老師組成的建館委員會。
替建築師設計他們的房子原就非易事,乘上7個不同意見的建築師,爭論是整個設計過程的主要插曲。
開始最大的爭執便是開放式或圖室式的問題,最後建議在舊建築用圖室式,
加建採開放式折衷案解決,新舊間以一虛空的動線空間將新舊部結合。
這個垂直交互挑空的空間,由系列不同變化的樓梯,像18世紀義大利建築師比拉內西(Piranesi)的樓梯版畫,
有趣地連繫整個7層樓。樓梯以結構的拉應力來表達空間所企望的能量和活力,
這活力甚至顛覆鋼樑慣常形式,此垂直空間是整個建築的靈魂,系館內其他空間都由此分化聚合。
形式各異但相連屬的樓梯,賦予垂直的漫行空間,由此產生的許多不同偶發空間,成為評草圖和隨意討論的地方。
加建部從3到7樓都是開放式繪圖空間,不同樓層間以交互的挑空來加強垂直層間的開放性。
平面由5個相同模距的圖間組成,窗框與平面皆由一絕對模距來分割,
除表達尺度外,亦暗示建築內在的理性基礎。
空間表達上亦由鋼結構和空調水電系統的明露,將系館本身作為教育學生了解構造系統與空間關係的工具。
結構系統是由一大桁架由上層來懸吊底層的樓板,一方面表達結構與空間的必然性,
另方面亦解決下層大評圖室和結構實驗室,不要有柱子在中間的問題。
這系館在校園界臨都市的邊緣,加建部分特別延伸到街角,定義了校園邊緣的界線。
立面的透明性,讓學生熬夜做設計向都市表白,暗示建築師對社會的積極責任。
面向校園的部份,3樓主入口以長坡道延伸至校園的主步道旁,
與2樓評圖室圍成半封閉的戶外空間,成為評圖室多功能用途的延伸。
建築系館是未來建築師第一個日夜生活、觀察學習的空間,從系館思考建築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主題。
數位時代裡,每個圖桌前雖都有網路連接,但思考建築的方式或造築實體空間的形式本質是否會不同呢﹖
目前大約不會,未來呢﹖沒人知道。
http://www.tccarch.org.tw/a/a6-2.asp?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