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建築是文化軟實力-季鐵男

文章發表於 : 2008 7月 12 (週六) 8:42 am
L-archi
建築是文化軟實力

* 2008-07-12
* 中國時報
* 【季鐵男】

 最近注意到文創法案有「建築設計產業」的名目,排列在十幾種文化產業項目之中,乍看起來理所當然;但是認真去想,要讓建築設計成為台灣的文化軟實力,困難不只是千萬里之遙,同時還有重山峻嶺橫亙其間。

 台灣在二戰後的工業化過程中,蓋房子的技術來自工業學校的日本老師與美援時代的外籍土木工程教授等人的傳授,「建築」和「土木」常混在一塊兒學;當時,雖然也有少數留學歐美的菁英前輩,受過藝術化的建築教育,他們似乎沒起什麼作用。至今,建築界的工會組織還是以專業工程師的角色自居。影響所及,在建築師資格考試中,建築設計一科仍停留在過去工程技術時代的模式,反應出開發中國家的落後現象,不僅阻擋了優秀的人才,並且否定了建築設計的根本價值。

 現在,人們想到「建築」,常常和房地產連在一起。實際上,台灣的國民住宅已轉移給財團與金主去操作,大量的住宅設計是根據開發者的私人意志與商業判斷,不少建築師的確是在房地產市場中混口飯吃;學生在學校裡學的仁義道德,出社會馬上會被一筆勾消,造成建築教育的信心危機與惡性循環。近年來,台灣的民主化變遷使得公共建設的公開比圖比以前透明化,年輕一代稍微多了點其他的機會,不過,不合時宜的建管法令規章藏在另一端的暗處,像羅漢抓小鬼那樣看待建築設計的創意。

 在公部門方面,營建署和建管處算是主管「建築工程」的單位,文建會或文化局只能管「古蹟保存」、「社區營造」、「閒置空間再利用」等等表面上和文化有關係的事務。其實,老舊房舍的修復與更新往往是工程技術與法令的問題,而新建公共設施或公有建築物反而有社會文化與環境方面的難題。未來「建築」領域是否能被重新認識,轉換到不同的行政軌道,對於建築設計的發展影響深遠。目前,原台中酒廠是唯一被指定為「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的文化創意園區,但是,在組織架構上隸屬於文化資產管理處,可說是牛頭不對馬嘴。

 由於文化產品必須透過閱聽媒介,如書籍、雜誌、電影或電視、音聲、廣告等等介面傳播,英文作為世界性的共通語文,在先天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除了CNN、BBC、好萊塢等傳聲筒之外,英美又長期經營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設施,包括學術研究期刊、大學教科書、傳送影片與3D動畫為主的第二代網際網絡等等。其他的後進國家想要依樣畫葫蘆,然後搶到一杯羹,並不容易。

 在商業社會裡,獎勵措施是吸引人們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之一。由於粥少僧多,像北歐那樣對藝術文化工作者一律給與補助;或是像西歐一些國家,先普查登錄所有相關的個人或單位,再考慮如何雪中送炭的方式,在台灣可能知易行難。而選擇性的融資或補助容易變成錦上添花,或在促銷附和俗見的既成品。至於減免稅負一途,將引來一些挾著資本的投機客或假文化人,掛羊頭賣狗肉,混淆文化創意的方向。這些負面作用會大大削弱我們的競爭力,值得注意。

 不少國家常針對全球數量龐大的年輕族群,設計出他們喜愛且買得起的東西,以換取大把鈔票。但是,也有政府重視營利之外的文化政策,來規範文化創意產業。在挪威,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不是要外銷到國外賺錢,政府的補助款主要是用於高品質的本土影音製作,尤其是為了本國小孩子能接觸到內容清新的電腦遊戲等等,可謂明智之舉。

 因此,我想台灣的建築設計品質要提昇,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建築教育必須放在先導的位置,同時,政府應該帶領房屋營建技術與材料的研發與整合。此外,若能設置一個非營利的建築中心,認真面對日益複雜的建築、都市與環境問題,主動研擬全方位的因應對策,以作為建築設計創意扎根的養份。如此持續努力經營十年,台灣當改頭換面,領先華人地區。

 (作者為挪威柏根建築學院兼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 ... 08,00.html

Re: 建築是文化軟實力-季鐵男

文章發表於 : 2008 7月 12 (週六) 4:14 pm
徐岩奇
llmj 寫:建築是文化軟實力

至今,建築界的工會組織還是以專業工程師的角色自居。影響所及,在建築師資格考試中,建築設計一科仍停留在過去工程技術時代的模式,反應出開發中國家的落後現象,不僅阻擋了優秀的人才,並且否定了建築設計的根本價值。


季老師寫的真好

恰巧前禮拜, 我在全聯會開會
大家正討論採購法修法, 幫助建築界如何脫困
首次提到, 建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的論述
有個高雄的代表, 就說建築是工程, 我們是技術#%%, .....後來無趣就先行離去

後來, 接連幾位理事長喊出, 建築是文化創意工作, 有別於工程
這是一大進步............,
不知有人看到該法草案否?

來自於土木界外在的壓迫, 也終於迫使建築界重新認識自己
建築教育的目的, 在於栽培優秀的建築設計人才
建築師的使命之一, 在於做傑出的設計

學界需要更多人寫文章, 投書, 非常有用
陳銀河立委一直謝謝張基義老師, 上次的"重工程輕建築的機場真難看"
有助於教育大眾, 拉近與公會的距離


...

文章發表於 : 2008 7月 12 (週六) 6:21 pm
Pedro Hsieh
Webster字典對"設計"的解釋:
verb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to outline, indicate, mean, from Anglo-French & Medieval Latin; Anglo-French designer to designate, from Medieval Latin designare, from Latin, to mark out, from de- + signare to mark
Date: 14th century
transitive verb
1: to create, fashion, execute, or construct according to plan : devise, contrive
2 a: to conceive and plan out in the mind <he> b: to have as a purpose : intend <she> c: to devise for a specific function or end <a>
3 archaic : to indicate with a distinctive mark, sign, or name
4 a: to make a drawing, pattern, or sketch of b: to draw the plans for <design>
intransitive verb
1: to conceive or execute a plan
2: to draw, lay out, or prepare a design

===============================================================
美食絕對是一種藝術,尤其配合市場的需求必須設計出新的菜色,只是不知道五星級大飯店裡面的料理長裡面有沒有不會做菜、不懂做菜方法,出書和DVD的大廚們有沒有不會拿煎匙、配調味料的?套上建築不等於工程的邏輯;學小朋友造個句子:「重廚藝輕菜單的宴席真難吃」。 :roll:

順便介紹這本書,有機會應該問問Renzo Piano或是Jorn Utzon工程重不重要,摘錄自博客來網站:

工程師奇想/An Engineer Imagines
這是一位英國結構工程師--彼德‧萊斯﹝Peter Rice﹞,的職業生涯自傳,在他不算長的一生中,曾經與不同團隊共同參與了龐畢度中心、雪梨歌劇院、勞埃銀行等重要且膾炙人口的設計案。這樣的經驗讓他更瞭解建築界與工程界之間分工與默契的重要。

  長期以來,建築界與工程界一直是看似合作密切卻又各說各話的兩個行業,透過《工程師奇想》,身為工程師的萊斯暢言工程師這個行業帶給他的挑戰與對社會的職責;並分享他與其他行業交流的心得與經驗。尤其在與不同特質的建築師合作的過程中,他也開始思考建築師與工程師之間的異同。他在書中提到:建築師如同藝術家,由自我激發靈感;而工程師則尋求如何將問題轉換成表現結構、建材及其他非個人主導的元素中,從而領略建築師獨特的建築美學。

  透過萊斯對工作的窮究執著與對生命的無盡思考,讀者可以從中重思生活之中種種俯拾可得的生命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