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淹水

台中淹水,住在台中市對潘醫師這篇文章特別有感覺,那天走過黎明"溪"、西屯"溪"和青海"溪",到最後回柳川老家。這是我當天拍的照片,全國飯店前面居然發現龍泉
:
上一個星期六晚上七點多的暴雨,我就發現有點兒不對勁了;從未淹水的中港路快車道,自SOGO到新光三越的一段,居然可以淹過半個安全島緣石高度,心裡面想有問題了,沒想到七月十八日就看到了。
廢話不多說,Billy Pan 的文章:
淹水怪氣象局?馬先生,國家不是這樣治理的吧!!
引自 http://udn.com/NEWS/LIFE/LIF10/4432999.shtml
我在台中市唸國中和高中,畢業以後也曾經在台中市工作過一年,有很多朋友在台中。這次台中市的大淹水,看到中港路變成大排水溝,讓我大吃一驚。
馬政府面對這種災變,又在尋找『代罪羔羊』,這次找到是是『氣象局』。這是一貫的轉移焦點手法。國民黨執政重視炒短線,做表面功夫。台灣人的水災問題,完全沒有進入到他們的心裏。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其實,以現在台中市為例,不管是300毫米,600毫米,1000毫米的雨量,都會淹水。因為我們的排水工程實在太過不足了。雨量大小,可能淹的地方不一樣,但是程度上其實差不了多少。馬總統先生怪氣象局,一點道理也沒有。只是突顯出自已執政能力的不足而已。
講話要有所本,重視科學數據。我們來看這篇文章:應用淹水模式評估都市區雨水下水道之效能
這篇論文是用歷史數據送進電腦網格來計算台中市面臨不同頻率發生的暴雨,以目前的雨水下文道的排放能力,可能會造成多大的水患。看完這篇研究,你會覺得台灣人蠻悲哀的。
這是台中市的水系圖,和90年納莉颱風的淹水範圍。
這是以周期性(比方5年出現一次的豪大雨,或是200年才可能出現的一次豪大雨)的雨量,然後是不同密度的下水道工程(case 1-case7),會造成的淹水面積。(積水超過30公分就叫淹水)。
我說台灣人悲哀的地方就在這裏。以現在台中市的下水道狀況,最好的地方(case7),在5年之內,就會有一次大雨可以造成3796公頃的淹水面積。
所以去怪氣象局一點意義都沒有,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腳踏實地的排水工程,300毫米,600毫米,1000毫米的雨量,一樣會造成水患,也很難事先準備。(因為你無法預知那裏的雨會特別大)。
要怪氣象局的人,不如去怪那些政客和立法委員。整天講什麼拼經濟,拼個頭啦,要拼經濟,你們懂什麼呢?去把台中市的水災發生頻率,和每次造成的人民財產的損失,以及降低投資效應的數目,歷年累積的金錢算一下。(常淹水的地方,房地產賣的出去嗎?誰敢在那兒投資廠房呢?)還有做個一勞永逸的下水道系統所需的經費算一下,那一個高,那一個低啊?這個要算,也要懂數學,懂電腦。問題是內閣裏有幾個人懂呢?這些政客做的事能減少人民的財產損失就不錯了,整天在電視上打嘴炮(爐邊談話?),人民就會有錢,難道嘴炮可以當石油出口嗎?
所以世界各先進國家,沒有一個不會去把下水道系統工程搞好的。污水要經過處理,雨水要能順暢排放,台灣在這方面落後非常多:見 http://blog.yam.com/dhriver/article/5883376
『建置「污水下水道與污水處理系統」是整治河川;使河川回復生機,並獲得高品質飲用水的根本辦法。根據台北縣「92-97污水下水道第三期建設計畫」顯示, 台灣地區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截至民91年底止,僅10.1%;污水處理率為21.8%,而歐美先進國家均已高達80%以上。另國民所得低於我國之 馬來西亞亦已達80%以上,印尼、韓國則為60%以上,均高出我國甚多。』
附帶一提,台灣第一個真正重視這個政策的政治人物,是在台北市長任內競選連任失利的陳水扁。
城市裏的下水道系統,是一項吃力不討好,但卻是最基本的政策。牽涉到公共衛生,環保,經濟,人民生活品質,市容等等。據說日治時代,日本人覺得殖民地不需要花麼多精神弄這個,而國民黨時代,一方面也是不懂,一方面又覺得隨時要反攻大陸回去了,為台灣人做這個幹什麼。所以台灣的兩大城市台北高雄下水道建設之差在國際上簡直是個恥辱,不用提台灣的其它地方了。
台灣幾乎每年都有地方在淹水,這問題上百年了還沒有辦法解決。這種切身的問題,其實和台灣的主體性論述有關,了解了嗎?
ps.還有,氣象局真的那麼不準嗎?也不是,見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18/5/13fkc.html
這可是17號的新聞稿。馬先生,你欠氣象局一個道歉啊~~算了,你也沒對為你坐牢的余文道歉過啊...XD



上一個星期六晚上七點多的暴雨,我就發現有點兒不對勁了;從未淹水的中港路快車道,自SOGO到新光三越的一段,居然可以淹過半個安全島緣石高度,心裡面想有問題了,沒想到七月十八日就看到了。
廢話不多說,Billy Pan 的文章:
淹水怪氣象局?馬先生,國家不是這樣治理的吧!!
引自 http://udn.com/NEWS/LIFE/LIF10/4432999.shtml

我在台中市唸國中和高中,畢業以後也曾經在台中市工作過一年,有很多朋友在台中。這次台中市的大淹水,看到中港路變成大排水溝,讓我大吃一驚。
馬政府面對這種災變,又在尋找『代罪羔羊』,這次找到是是『氣象局』。這是一貫的轉移焦點手法。國民黨執政重視炒短線,做表面功夫。台灣人的水災問題,完全沒有進入到他們的心裏。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其實,以現在台中市為例,不管是300毫米,600毫米,1000毫米的雨量,都會淹水。因為我們的排水工程實在太過不足了。雨量大小,可能淹的地方不一樣,但是程度上其實差不了多少。馬總統先生怪氣象局,一點道理也沒有。只是突顯出自已執政能力的不足而已。
講話要有所本,重視科學數據。我們來看這篇文章:應用淹水模式評估都市區雨水下水道之效能
這篇論文是用歷史數據送進電腦網格來計算台中市面臨不同頻率發生的暴雨,以目前的雨水下文道的排放能力,可能會造成多大的水患。看完這篇研究,你會覺得台灣人蠻悲哀的。

這是台中市的水系圖,和90年納莉颱風的淹水範圍。

這是以周期性(比方5年出現一次的豪大雨,或是200年才可能出現的一次豪大雨)的雨量,然後是不同密度的下水道工程(case 1-case7),會造成的淹水面積。(積水超過30公分就叫淹水)。
我說台灣人悲哀的地方就在這裏。以現在台中市的下水道狀況,最好的地方(case7),在5年之內,就會有一次大雨可以造成3796公頃的淹水面積。
所以去怪氣象局一點意義都沒有,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腳踏實地的排水工程,300毫米,600毫米,1000毫米的雨量,一樣會造成水患,也很難事先準備。(因為你無法預知那裏的雨會特別大)。
要怪氣象局的人,不如去怪那些政客和立法委員。整天講什麼拼經濟,拼個頭啦,要拼經濟,你們懂什麼呢?去把台中市的水災發生頻率,和每次造成的人民財產的損失,以及降低投資效應的數目,歷年累積的金錢算一下。(常淹水的地方,房地產賣的出去嗎?誰敢在那兒投資廠房呢?)還有做個一勞永逸的下水道系統所需的經費算一下,那一個高,那一個低啊?這個要算,也要懂數學,懂電腦。問題是內閣裏有幾個人懂呢?這些政客做的事能減少人民的財產損失就不錯了,整天在電視上打嘴炮(爐邊談話?),人民就會有錢,難道嘴炮可以當石油出口嗎?
所以世界各先進國家,沒有一個不會去把下水道系統工程搞好的。污水要經過處理,雨水要能順暢排放,台灣在這方面落後非常多:見 http://blog.yam.com/dhriver/article/5883376
『建置「污水下水道與污水處理系統」是整治河川;使河川回復生機,並獲得高品質飲用水的根本辦法。根據台北縣「92-97污水下水道第三期建設計畫」顯示, 台灣地區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截至民91年底止,僅10.1%;污水處理率為21.8%,而歐美先進國家均已高達80%以上。另國民所得低於我國之 馬來西亞亦已達80%以上,印尼、韓國則為60%以上,均高出我國甚多。』
附帶一提,台灣第一個真正重視這個政策的政治人物,是在台北市長任內競選連任失利的陳水扁。
城市裏的下水道系統,是一項吃力不討好,但卻是最基本的政策。牽涉到公共衛生,環保,經濟,人民生活品質,市容等等。據說日治時代,日本人覺得殖民地不需要花麼多精神弄這個,而國民黨時代,一方面也是不懂,一方面又覺得隨時要反攻大陸回去了,為台灣人做這個幹什麼。所以台灣的兩大城市台北高雄下水道建設之差在國際上簡直是個恥辱,不用提台灣的其它地方了。
台灣幾乎每年都有地方在淹水,這問題上百年了還沒有辦法解決。這種切身的問題,其實和台灣的主體性論述有關,了解了嗎?
ps.還有,氣象局真的那麼不準嗎?也不是,見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18/5/13fkc.html

這可是17號的新聞稿。馬先生,你欠氣象局一個道歉啊~~算了,你也沒對為你坐牢的余文道歉過啊...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