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台灣省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

文章發表於 : 2007 11月 23 (週五) 10:53 am
L-archi
台灣省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

2003.03.12 陳凱劭 撰
http://kaishao.idv.tw/9_years/9_years.html

1968年9月1日,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有位叫陳凱劭先生誕生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二件大事,這天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日,也是全國國民中學統一開學日,這天早上,全國第一屆免試升國中的新生,集合在某個場所(有可能是某國小操場,也有可能是某國小禮堂,也有可能是某塊公家的草地),靠「收音機+擴音器」放送,聆聽著蔣介石的寧波口音開學訓詞。

這一天,除了民國57年前就成立的中學改制成國民中學外,大部份的國中新生,都還沒有新校舍教室可用;大部份是寄居借用在學區內附近的國民小學教室。新校舍在同年十月、十一月才次第落成啟用。這也是大部份國中的校慶都是十月、十一月,是紀念1968年校舍落成遷入。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前,台灣的義務教育只有六年,也就是國民學校這六年;中學分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都不是義務的,要靠聯合招生考試及分發。

1967年6月5-10日,以色列向四周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發動「六日戰爭」,只花了六天,大獲全勝。在空軍方面大獲全勝,地面部隊進佔加薩走廊、西奈半島一帶。這場戰爭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因為以色列與台灣處境類似:兩國都把美國做靠山老大哥;兩個都是以小搏大,四周都有人口、軍事力量、領土遠大於自己的敵國。

蔣介石下令要各部會分析研究以色列打贏「六日戰爭」的原因。當報告匯整上呈時,就國防軍事的部份,因涉及軍事機密與國防安全,我們就族繁不及備載了(註:其實是我也不豬道),但其中有一條,引起了蔣介石的特別注意。

那就是:以色列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大提昇了以色列全體國民的教育程度及知識水準。

蔣介石眼睛一亮,立刻裁示:務須在最短期限內,促其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現,是所至囑!同時,也向全國軍民同胞們,鄭重宣布自民國五十七學年度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宣布到實施只有短短一年。因為關乎當時國小六年級生升學,這類重大的學制改變,必需在至少一年前公布,而這項政策正好在剛好一年前公布。

這個政策固然有益於提昇國民教育水準,但當年台灣的經濟、財政、師資培育都嚴重不足,既有的中學數量嚴重不夠。

但當年蔣介石對九年國教推動宛如反攻大陸般意志堅定;當年沒有反對黨扯後腿,輿論媒體當然也不敢唱衰;政府高層,恐怕沒有哪個白目敢跟自己腦袋及官位開玩笑,向先總統 蔣公(請稍息!)據實以報這些窘況。也不會人敢向蔣介石建議此舉需從長計議,或者至少要把籌備時程拉長。所有下級官員,全部硬著頭皮努力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九年國民中學義務教育的要點,大致如下:

1.省辦高中,縣(省轄市)辦國中。當年的公立中學,分省中與縣中,當然省中的排名較前面,省中有的初中高中部都有,也有只有高中部者;縣中一般而言只有初中部。既有的省立中學改制為純高中,既有的縣立中學改制為國中,有些中學改制轉型為職校。像陳水扁本來唸曾文中學高中部一年級,該校就是在這時候改制為高商,把高中部打散,陳水扁經轉學考試轉到台南一中,他同學許添財則轉學到台北市成功中學。

2.每個鄉鎮至少要有一所國中,實施義務教育後,人口或幅員較大的鄉鎮市有兩所以上國中。當年的縣中(省轄市立中學)直接改制成國民中學數量有限,所以我估計,在1968這一年新成立的新增的國中數,大概在250-300左右。(我是以全台灣有319鄉鎮市去估算的,實際數字應該可以去查得到,只是我懶得查)

3.師資部份:國中教師有部份由現有國小老師(由相當於高中的師範畢業)考選,有部份開放給師大以外一般大學、五專畢業生甄試。所以當年也有很多專科畢業生到國中任教。

4.國中校舍教室,以台灣省為例,統一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一設計,各縣市政府發包監造。

省教育廳把這個國民中學教室標準圖設計,交付給「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處理。成大是民國60年才改制國立,從45年升格為大學到60年之間,成大與中興大學、師範大學都還是「省立」(所以成大成功校區內有些建築物水池是由「省主席」題字),受省政府教育廳管轄,教育廳把學校設計丟給省立學校中惟一有建築系的省立成功大學,合情合理。

附帶一題,當年國立大學有台大、交大、清大(此二者在民國五十年左右復校)、政大(國府遷台後就在台北復校)、中央大學(約民國五十八年復校)。成大比清大、交大歷史悠久,工學院科系眾多,但一般各種排名落於此二校之後,就是因為當年此二校已是國立,成大只是省立。

這案子到成大建築系後,由王濟昌教授負責設計。教室基本單元有三種:第一種是一層樓式,做特別教室、福利社、廚房餐廳等使用;第二種是有二層式,不過數量極少,第三種是三層式。絕大部份的國中,都由三層與一層所組成。不管是一層或二層或三層,造型構成都一樣,都有摺版屋頂。

這些教室單元有什麼特徵呢?

1.走廊沒有柱列,是懸臂式;走廊欄竿採鐵製,視覺穿透性高。

2.屋頂為摺版屋頂,屋頂正立面為三角形。

3.無論採何配置,每三間教室就會有樓梯間及廁所,這兩個服務空間同時也是不同方向教室交會處。

4.有垃圾管道間,在各教室尾端。不過我看過的這種學校,100%都封閉沒用。理由是不好用。垃圾從三樓丟下來,大概都碎掉了,堆到最底層時,一打開最底下的鐵門,垃圾就散落開來不好收拾。可謂難用,所以就沒人用。

5.教室內,黑板左側有設計木製櫥櫃。

6.教室兩側,除門,與教室前後有翼牆,其他全面開窗。

7.基本單元是固定的,校舍配置有一字形、L型、ㄩ字形,H字形等,因基地形狀及班級數而制宜。校門設計也有標準圖。利用教室圍出中庭,中庭正中央放蔣介石、孫文、或孔子銅像。

8.外牆洗石子加勾縫。

9.這標準校舍是台灣省教育廳頒佈的,蓋的地方有現在的台灣省、高雄市(當年尚未昇格院轄市);金門、馬祖、台北市(剛升格)沒有。

這些標準教室,有什麼缺點呢?

1.走廊採懸臂,使柱列少一列,結構大大有問題。在921大地震得到驗證,車籠埔-雙冬斷層所到之處的這種國中標準教室,一律全倒。

2.柱與柱間開窗率太大,易生短柱效應;若方位不佳是南北向,日射光害強烈。

3.全台從南到北、不論鄉村都市、離島山地,採標準教室設計,沒有地方風格,扼殺了設計專業。

這些校舍,從蔣介石下令實施九年國教,到完工開學招生,大概只有一年。當然,第一年只要蓋夠一年級上課,及夠老師校長各處室辦公即可,一年級入學後,再同時蓋第二期;58學年度新生入學後再蓋第三期。所以這些國中第一、二屆的人(約45-46年次),等於是在工地上課,這些創校學生,幾乎都以勞動服務名義,幫忙搬土、搬石頭、挖土、種樹種草。

會採用標準圖蓋這麼多校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可以大大節省設計時間,因為時間太緊迫了;第二是可以省下大筆設計費。

這些校舍,數量極多,前面估計這一年全台灣新設立了250-300所這種款式的國中;台灣45年次以後的人,至少有一半的人唸的就是這種學校。(當然,私立高中沒有也不會用這套圖)

這些標準教室設計者王濟昌教授,歷任成大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所長,在成大建築系退休後,到逢甲大學建築系、都計系當過系主任,最後在民國80年代前期還在文化大學市政系擔任系主任。王濟昌教授從成大退休後,家還在台南,每週仍到成大建築研究所兼課一天,擔任都市設計課程,並帶研究生論文。王濟昌教授於1999年8月過世,正好是921前一個月,生前沒有看到他設計的校舍在921地震後的情景。

我是在1990年左右,與系上的技士吳燦文先生(已退休)訪談過這件事。他會進成大建築系做技士,是因為他有建築製圖的背景學歷,民國50-60年,也幫系上做講義、畫系上接的案子的施工圖,後來就沒做這些事了,只是管儀器保養、出借,偶爾做一些系館面磚掉落,會看到他拿工具面磚在做修補。

他說,這個案子當年還有做一個1/20的模型,載到全省各地去展覽。當時時程很趕,設計施工圖完成時,才把結構算出來,但當年就心裡有數,結構不太安全。果然1999年的921地震,就直接驗證了。

這個案子,雖然在全台灣蓋了三百所,但政府不可能發三百所學校的設計費給系上或王濟昌教授,設計費應該只拿了一所或者多一點。等於是,本來應該「發放」到民間的二百九十九所學校設計監造費,就「人間蒸發」掉了。

根據李濟湟副教授向我表示,這個案子,惹惱了台灣當年的開業建築師。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說成大是公立學校,成大專任教授等同公務員,公務員依法不能開業,更不能設計正式建築物。

據我的估計,當年(1967-1968),開業建築師總數約300左右。我是這麼算的:1949從中國來的,軍中上校退休(台灣在外來政權時代,軍中有個奇怪制度,若工兵類科上校退伍可以考建築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他們不是參加高考與大學畢業生競爭,而是另外給他們舉辦特考,錄取率當然是一般高考數十倍),這種人加起來大約100個;成大畢業的建築師約150個(當時已有20屆畢業生,每屆約5-50人,扣掉去美國的,及回母國的僑生,沒開業的,轉業的,沒考上建築師的,150人應該是合理數字),台北工專建築科畢業的建築師約幾十個,外加台大成大土木系畢業考上建築師的約十幾二十個,日本時代去日本唸大學的應該也十幾二十個。以上合計在300個上下。又,當年淡江、文化、逢甲、中原、東海雖都在1960年前後成立建築系,也有一∼兩屆畢業生了,但都剛出校門當完兵,這些學校畢業生開業率,在這個時間點,應該是零。

這300所學校分配下去,全台灣每個建築師平均可以分到一所。

在那個年代,一所學校是很大的業務,至少可以吃三年。當年沒有建設公司,房子都是單棟單棟地蓋,日本時代的建築物還很勇健沒拆(除了神社會拆,其他公共建築物都活得好好的),也沒有什麼重大建設可言。這三百所學校當然是大餅,怎可隨便就「人間蒸發」掉。

於是,就在建築師公會的壓力下,成立於民國四十年代初期的成大建築服務社,就劃上了休止符。成大建築服務社,由系上具建築師資格的教授,接不少民間業務,系上助教技士甚至學生、也在這裡打工幫忙。成大建築服務社,所接的業務多半在南部,但在當年的台灣建築界有許多開創性的作用,也是台灣四十∼五十年代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在台灣建築史上的「現代建築篇」有重要地位的這個服務社,就因為這次事件,就走入歷史了。

本來,成大建築服務社,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老師親自帶學生作實質設計,或者說作設計給學生看,這就是「言教+身教」,總比現在躲在設計教室裡天馬行空漫談意淫好多了,老師有沒有料,馬上受到檢驗。

公立學校建築系專任教授應不應該開業接業務,一直是討論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的Peter Eisenman一邊教書、寫書,也作建築;最近拿到World Trade Center 重建競圖首獎的Daniel Libeskind在全世界好幾個國家教過書,都是這些學校重金禮聘,人家可沒罵這傢伙全世界亂跑演講競圖接業務;貝聿銘的合夥人Cobb在哈佛同時幹過系主任;日本一拖拉庫著名建築師都是學校專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絕,這個國家私人建築師只佔小比例,各地方政府有開「建築設計院」,各個有建築系的大學也有開「建築設計院」,員工數數以千計。對建築學門來說,沒有在做實務的教授,在這些國家反而是件非常奇怪的事。像台灣大學醫學院專任教授,每週都還排門診,重大手術親自上場操刀。一樣是公立大學,人家可以理論與實務合一,我們成大建築系卻不行。國內私立學校建築系教授倒是沒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不屬廣義的公務員。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今天來看,顯然是各方面都太急就章。標準教室就是一例,一套施工圖,蓋遍全台灣;設計失當也禍延全台。當年的外來政權宣傳機器,應該會對九年國教自我陶醉,各位以前歷史教科書多半將九年國教視為蔣介石「德政」。以下是我自己「模擬」當年可能的「頌詞」。這雖是我偽作,但八九不會離十(連戰他祖父也在台灣通史中,偽作過鄭成功之「向荷蘭守將書」):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標準教室,在總統 蔣公(請稍息!)偉大人格感召下,由政府延聘國內頂尖建築專家學者設計規劃;通風採光良好,走廊視野開闊,美侖美奐,符合現代教育之需要;尤以標準圖樣,為政府節省公帑,又可加速興建效率,減少作業流程,使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神聖任務,得以如期、如質完成,對反共復國大業,有積極貢獻!在光復大陸之後,更應依據此精神,在全中國加速推動此三民主義模範省經驗。最後,讓我們高呼: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今天看起來,這些標準教室的後遺症還不少,也沒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最大的後遺症還不是結構有問題,而是將教室造價形式標準化。教育的僵化不只於教材,連教育空間也僵化。因為中毐之深,所以我個人對宜蘭的學校經驗,與921學校重建經驗(新校園運動)寄望很深。

這些校舍教室,至今35年了,921南投台中倒了一堆;大部份的校舍三十多年來多有修建。有的增建門樓穿堂梯間,有的改走廊欄杆,有的在走廊增加鋼構支柱,有的不堪東西晒嚴重而增加遮陽設備,甚至有的改外觀建材(貼難看的方形面磚),也有改外牆顏色的。再過十年,這批建築物就45歲了,理論上是到了可以報廢重建的時限了(當然若是結構經鑑定有問題,可以提早拆除重建)。可以想見的,這批建築物在未來十年,也要開始「人間蒸發」了。

圖檔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外立面。近年不堪日射,加裝遮陽構造,引用:陳凱劭照片

圖檔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引用:陳凱劭照片

圖檔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引用:陳凱劭照片

資料來源:陳凱劭的BLOG
陳凱劭的文章、攝影、評論、活動記錄的部落格

-----------------------------------------------
後記:
發現凱劭兄這篇文章,將標準教室的來由說明的很清楚,值得推薦給大家參考!
更多的資料請前往陳凱劭的BLOG挖寶吧!

十年間錯失的機會

文章發表於 : 2009 5月 22 (週五) 11:08 pm
Oliver
http://culture.vision2020.tw/?p=66&cpage=1

十年前,台灣也曾遭受過一波金融風襲擊,那是「亞洲金融風暴」。那波風暴一下子打垮了韓國,讓韓國的大財團一夕瓦解,香港、泰國等地貨幣、股市也相繼遭殃,一片狼藉。


那時候,台灣賴以度過難關的,第一是充分的外匯存底加上央行捍衛新台幣的堅強決心,第二則是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


大地震是大災難,許多人在其中喪失了寶貴生命,更多人無家可歸。不過大災難同時是大刺激,社會全體共同命運的刺激,全力投注重建決心的刺激,這些都有助於台灣跨過金融風暴帶來的停滯,昂然走上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不祇是經濟上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品味上的發展。民進黨上台接手進行的重建工作,最有成就的首推災區校舍重建。年輕有想法有抱負的建築師被動員起來,幫災區設計了許多具備風格、特色的校舍,在空間意義上突破過往習慣,開創新的可能性。


校舍教室不祇不必千篇一律,更重要的,可以、也應該與周遭風土文化產生呼應互動,這是很多重建學校彰示出的特別訊息。這些重建工程,是難得的雙向訓練,一方面豐富了建築師的設計語彙,引領他們深入思考在地環境元素,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使用校舍的師生培養空間美感的大好機會。


不過十年後,我們看到的,不是這些雙向訓練如何透過時間開花結果,而是許多機會令人惋惜也錯失了。除了少數個案,整體而言,中央政府並沒有擬定具體方案,讓同樣的特色建築在公部門繼續出現。相反地,在「採購法」緊箍咒下,公共建築很快又回到平庸、安全的面貌,以省錢省事為首要考慮,許多錢花下去,得不到足以感動人心的建築結果。


另外一項大可惜是教育單位也沒有後續配套安排,讓學校師生進行建築與空間美學教育。結果這些特色學校陸續被舊觀念、舊習慣改造,開放空間用牆壁圍起來,校長室被強行擴大,外觀任意添加不在設計之中的東西......本來是新風格示範的校舍,現在成了舊習慣的包袱,被視為不像傳統舊校舍那麼「好用」。


到現在,我們的中小學校教育裡,還是沒有一點空間美學的內容。事實上,不祇建築、空間、各種生活美學概念都付諸闕如。美勞課教小孩東做西做,卻不教他們如何張開眼睛看到美的線條和光影。音樂課教小孩唱歌表演,卻不教他們如何聆聽、如何理解樂曲。體育課要小孩去跑步去打球,卻從來不教他們如何欣賞各種運動競技,看體操、跳水之美,瞭解棒球、籃球紀錄的珍貴意義。


這種課程不但教不出畫家、音樂家、運動好手,更慘的,連教出能從美術、音樂、運動中得到快樂的小孩都做不到。有課程教的都收不到效果,那就更不必提像舞蹈、建築、戲劇這種缺乏正式課程的領域了。


要怎樣怪台灣到處是醜陋的鐵皮屋頂?無法辨識建築美感高下的人,當然不會理解又便宜又容易蓋的鐵皮屋有什麼不好,也就不會覺得城市裡的街道被弄得不適合行人走路,有什麼不對了。


誰來影響這些人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世界呢?

文章發表於 : 2009 5月 26 (週二) 4:12 pm
徐岩奇
據李濟湟副教授向我表示,這個案子,惹惱了台灣當年的開業建築師。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說成大是公立學校,成大專任教授等同公務員,公務員依法不能開業,更不能設計正式建築物。


這個事件後來影響台灣的建築教育很大
努力促成建築系的老師可以開業, 建築師可以進入建築系當專任老師
設計教育的問題才能獲得突破

...

文章發表於 : 2009 5月 26 (週二) 11:44 pm
archiz
題外話
據知
要在國立專任跟業界縱橫~就改個公司負責人就好了(建築師事務所除外)

文章發表於 : 2009 5月 27 (週三) 6:04 pm
徐岩奇
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


公會竟然是造成設計教育扭曲的兇手!!!! 真是超乎理解
壟斷的作法真是無所不在, 害了整體建築環境

建築師公會是所有改革議題的核心

...

文章發表於 : 2009 5月 28 (週四) 7:20 am
Pedro Hsieh
陳凱劭 寫:根據李濟湟副教授向我表示,這個案子,惹惱了台灣當年的開業建築師。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說成大是公立學校,成大專任教授等同公務員,公務員依法不能開業,更不能設計正式建築物。

這是好幾十年前的陳年舊事了,和現在公會"造成設計教育扭曲"的情況還是否相符?。
現實的狀況是:
1.學校帶設計的老師許多是開業建築師。
2.很多課程是兼任老師開的課,這些兼任老師具有公務人員身分。
在「台灣省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這個議題下,為什麼建築師公會是所有改革議題的核心,那這核心是什麼、要怎樣改革,改革後會不會造成另一種壟斷?

文章發表於 : 2009 6月 01 (週一) 4:05 am
kschen
醫學院的教授,幾乎每週都排門診(大概一、二個半天吧),第一線在與病患接觸。

台大前任校長陳維昭,之前是醫學院院長。1970年代的連體嬰張忠仁、張忠義切割手術,就是他割第一刀的,當年也被認為是台灣醫療進步的重大成就。陳維昭是公立大學教授,屬廣義公務員,但他也是個開業醫師。

外國先進國家很多著名的建築師,也有不少同時是大學裡的「專任」教授。甚至外國大學應徵「專任」教授時,作品比論文、學位重要。安藤忠雄也是功成名就後,被邀請到東京大學任教。大家都知道安藤忠雄連像樣的學歷及論文都沒有。

台灣的醫學系畢業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順利取得執照並執行醫師業務;而台灣的建築系畢業生可能只有10%不到的在畢業後從事建築師實務。

這也許是醫學教育與醫師實務教育緊密結合,但建築教育並沒有與建築設計與實務緊密結合的原因吧。

文章發表於 : 2009 6月 01 (週一) 4:12 am
kschen
徐岩奇 寫:公會竟然是造成設計教育扭曲的兇手!!!! 真是超乎理解
壟斷的作法真是無所不在, 害了整體建築環境
建築師公會是所有改革議題的核心...


1967年,台灣全國要在一年內興建300所左右的新國民中學
(數字是用推估的,懶得去查了;數字來源是台灣有319鄉鎮,每個鄉鎮至少要有一所國中,而某些大的鎮有兩、三所;在此之前所有的中學校都昇為省立高中)

1967年,台灣的建築師總數推估也是300個左右(可能更少)

本來每一個建築師,平均可以分到一個國中的案子,結果人間蒸發了
不出來抗議就對不起自己了。

總而言之,該抗議的是當年政府為何要三百所新學校用同一套設計圖(政府省了299所學校的設計費)
而不是這個案子交給成大的建築系主任王濟昌去做。

特急!!!尋找該設計圖,麻煩各位!

文章發表於 : 2009 6月 02 (週二) 2:01 am
yunxulou
大家好,
我們是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裡保留了一棟當時的舊雲林國中校舍
就是由這一套圖所建成的,也且是在57年建成的
由於學校要概文化資產大樓,卻想把這相當具歷史、時代意義的建築拆除
(預計98年7月拆除,就是今年的一個月後)
建文資大樓卻要先拆文化資產
因此,我們正在尋找這批建築的設計圖
不知哪位先進能提供資訊!好讓我們可以用圖說,理性說服學校及古蹟審議委員保留他,
告訴他們具有何種意義與價值
請熱心的人士告訴我們!我們真的很著急!

感謝大家! 資訊請寄:yunxulou@gmail.com

有興趣者可到我們的部落格為我們連署:http://blog.yam.com/seeyouYL/category/2363467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