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許茂雄學長專訪by楊詩蔚

許茂雄學長專訪by楊詩蔚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94級
成大建築系 許茂雄教授係本系51級畢業系友,將於今年八月一日起正式退休,許學長在校任職近三十九年,與本系教師、學生在教學和研究上互動頻繁,其學者風範深受師生景仰與愛戴,在許學長屆臨退休之際,系謹於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七時至八時三十分,邀請許學長於土木週專題演講活動中,爲全系師生發表演說,講題為「不經濟的建築結構系統」,並安排系會編輯同學楊詩蔚,爲許學長於演講前之時段進行專訪,期能為許學長之成長歷程與教職經驗,留下文字紀錄,作為系寶貴之文化珍藏,提供後進學弟妹之參考,以下是這次的專訪紀錄。
(許茂雄老師和參加土木周專題演講之系老師、同學合影)
大概在二十年前,建築系就位於現在土木系隔壁的環工系館,我幾乎每天都會到土木系結構材料實驗室來走動,所以一直都跟系上教過我的老師以及同一時期的同事蠻熟的。直到二十年前,王唯農校長建議將工業設計學系、都市計畫學系與建築學系合組成立規劃與設計學院,勸建築系將建築系館搬到光復校區,並將環工系館搬過來成功校區。爾後雖然離土木系較遠,不過長期與土木系的老師,例如王櫻茂老師、徐德修老師、方一匡老師以及地震工程方面的洪李陵老師、邱耀正老師等,在學術研究上合作而經常到舊土木系館,所以我對舊系館很熟,幾乎都走遍了,而且對於結構實驗機器何時購買?誰在操作?現在有什麼問題都很清楚,就像自己的家一樣,幾乎天天在土木系打滾。
建築系剛開始沒有結構實驗室,很多實驗做不下去,都要帶建築系的學生到土木系做實驗。後來建築系有實驗室後,土木系的老師反而帶學生去建築系做實驗,像邱耀正老師、徐德修老師,還有方一匡老師都帶了研究生在那邊做實驗。
我是土木系畢業,是土木人,不認為自己遠離土木,變成建築系的老師。土木系這裡的教室與四十幾年前完全一樣,幾乎都沒改變,大的教室還是大的教室,中庭也幾乎沒變。我民國47年進土木系,民國51年畢業,46年以來都在土木系打滾,我覺得土木系很親切,有家的感覺,系裡同事就是我的朋友。
1.老師在不同階段的求學過程中是否以土木為主軸?有沒有其他的輔修?是否一開始即把建築選定為自己的方向?或是在何種因緣巧合之下走進建築的領域?
答:四十四年前的成功大學與現在的成功大學完全不同,當初只在成功校區,校園內還有女生宿舍,學校非常小,教學資訊不足,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唸什麼,完全沒有輔修的想法。
會唸土木系是因為家裡的因素,父親開營造廠,所以一進成大就以土木作為自己最大的志願。土木系是當年聯合招生中,理工組成績最高的,而且只有台大與成大有土木系,那時交大土木系都還沒有設立。
當時土木系畢業生就業最容易,工作報酬最高,比當年的化工、機械、電機高很多,煞羨不少人。因為正值台灣石門水庫的興建,中央橫貫公路也正在開設,土木系全台灣只有成大與台大。大約三分之一的僑生畢業後都回僑居地,台大土木系本地生又都出國留學走光光,所以土木的就業市場都靠成大土木系支撐,畢業薪水很高,還沒畢業外面就在徵人,石門水庫要20個工程師,中橫要30個工程師,當完兵就馬上有工作。
我當初進入土木系很開心,以為可以回家幫忙。後來進入建築系教書是從沒有想過的,完全是一種巧合。我在台大研究所畢業後先到公路局服務,被派到宜蘭工程處工作兩個月,到了八月底暑假快結束時,林柏堅老師寫信給我,說建築系有名教結構力學的老師被台北市政府徵調了,九月中旬即將開學,建築系少一名教結構力學的老師,問我是否願意放棄公路局的工作回建築系教書?我沒打電話,因為電話費很貴,但是馬上寫一封限時信給林老師,說公路局這邊打點好,就馬上回去。我在九月初先向林老師報到,再向建築系王主任報到,之後就一直在建築系教書。因為我家在嘉義,離家比較近,每天通勤上班。
因為林老師的推薦,我離開了公路局,我爸爸也說先出去工作,認識這個社會三年後再回家幫忙。可是沒想到一待就一輩子。所以會到建築系教書應算是一種巧合。
我當初也想教幾年書就要回家幫父親的忙,不過,當了老師大概教滿三、四年後,到外面工作就會不適應。當老師,在講台上就是面對學生,獨立作業,讓學生聽懂就沒問題。但是在外面工作要到處點頭,性質完全不同。像我教了三年就陷下去、跑不掉,我爸爸常常問我何時回來? 我總是說再給我一年,但是自己心裡有數已經走不開。我當講師剛剛開始的暑假還會去幫我爸爸的忙,那時曾文水庫正在施工,我爸爸有點工作,我常騎機車到曾文水庫去幫他忙,漸漸覺得自己不適合營造廠的工作。因為要到處點頭拜託,對上面要拜託、對工人也要拜託,要不然工人一下子就走掉。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營造廠當生意人,所以就在建築系一直教書教到今年八月卅日要退休,整整教了卅九年。
2.老師在大學時代是否參加或主持過社團或系會活動?這些活動以您過來人的觀點,是否在同學身上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您在大學時代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過顛覆傳統的想法?
答:我一直強調過去我就讀的台灣省立成功大學規模不大。工學院只有機械、電機、化工、礦冶(現在分成材料與資源)、土木、建築及水利系,一共七系。當時環工、都計、測量、工業設計都還沒有成立,整個學校是迷你型的大學,全校只在成功校區,全校學生人數只有幾千人,學生彼此間都很熟悉。
學校有社團組織,但是沒現在這樣的盛況。我曾經負責過黑白攝影社的社長一年,我在學生時代對社團活動很熱衷活躍,我把嘉義中學與嘉義女中的校友會聯合起來,變成嘉中嘉女聯合校友會,我也擔任第一任的會長,在成大我們是第一個促成這樣的校友會,後來南一中南女中、建中北一女也跟進。
大學時代除了讀書也沒什麼好玩的,頂多是騎車去郊遊,當初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騎腳踏車到虎頭埤郊遊已經是很豪華的週末活動了。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合群的情操與領導的訓練。每位同學在學期間,都應參加社團活動。
至於”顛覆傳統的構想”,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嚴重。我們在學校讀書時,同學不能只是上課、做習題、寫作業、應付考試,這樣做會變成書呆子。
我們應該對周遭的環境付出關心與關懷,不是只知讀書應付考試,例如說系館哪裡不好,要向系主任反應,讓系館更好。對環境要關心與付出,存心顛覆傳統是不對的,我們要關心朋友、校園、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局勢。我們讀書時要好好讀書,讀好書後要對周遭的朋友、校園、甚至社會國家關心與關愛。
所謂”顛覆傳統”是--只要是傳統的都不要。我當學生時沒有過顛覆的想法,因為環境相當單純。我留學回來,希望回到土木系教書,以便發揮我的專長,但是當時的局勢是以黨治國,教師最好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所以土木系不方便接納我,我只好在建築系服務,沒有怨言。付出關心、付出愛心比顛覆更有意義,對環境不滿,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來改善環境,不用怨天尤人或心存顛覆。
3.老師在大學時代是否有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為什麼影響的這麼深遠?是不是對未來人生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答:求學時代的土木系分四組,亦即結構、水利、環工、測量四組。這四組的就業市場差不多,一畢業大家都找得到工作。
我選的是結構組,印象最深的人是左利時老師,你們可能不認識他,他曾經擔任過土木系的系主任,退休後到逢甲土木系去,後來到台北去,年紀已經八十幾歲了。他教得非常好,可以把力學理論講得很清楚,將力學的抽象觀念很具體化地表達,是我結構力學的啟蒙老師。他講課很清楚,但是考試很難,分數都不高,這是左利時老師的作風。到台大土木研究所又碰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就是虞兆中老師,他曾經當過台大的校長,現在退休了。他與左利時老師都接近九十歲,教書形式與左老師相同,都會把抽象的力學講解清楚,不同的是,虞老師上課會和同學嘻嘻笑笑,非常親和,與學生比較親近。而左老師上課比較嚴肅,上課不可以嘻笑。左利時老師可以說是我應力材力的啟蒙老師,而虞兆中老師則是我高等結構與碩士論文的指導與啟蒙老師,他上課條理清楚,頭頭是道,使我對結構力學不覺得抽象。
至於就業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林柏堅老師,他上禮拜剛在台南舉行告別式。我能在成大教學,要感謝林老師把我帶回成大建築,他影響我一輩子,也是我的恩師。所以求學過程中,左利時老師、虞兆中老師對我影響最深遠,就業方面林柏堅老師幫我舖了一條路,對我的提拔,讓我在成大教了卅九年。師恩永懷,畢生難忘。
4.老師是否有過工作經驗再決定是否繼續進修?若有工作經驗,可否介紹一下工作的相關經驗對於往後的教學與研究是否有幫助?在學校期間,學弟妹該如何為未來的就業市場及早準備與規劃,以在工作崗位上可以發揮長才?
答:我回到成大建築系教書的同時,獲得的工作機會應該比起成大土木系的老師更多、更好,這完全要感謝林柏堅老師的提拔。我在建築系當講師時,建築系的老師大多是建築設計專家,當時可以掛牌開業,幫外面的人做建築設計,因此結構設計的工作都會找我。我除了教書之外,也要幫這些老師做建築結構設計,常常忙到三更半夜,雖然很累,但是這些工作經驗是非常寶貴與難得的。對爾後的教學與研究獲益良多。
四十年前,房屋的規模很小,以四、五層樓的居多。我第一件設計的作品是台南火車站正對面右邊的成功賓館,當初我一點經驗都沒有,只能一邊做設計,一面看參考書,一面請教有經驗的結構設計師,蠻有趣的。因為房子規模不大,計算失誤的話建築師也看得出來。很感謝當時系裡教授給我機會來練習,我當講師還沒出國前所設計過的房屋結構將近一百棟之多。我當講師六年,平均一年十幾棟,一個月大概有一、二棟的建築結構要設計。我是先有工作經驗再出國進修,讓我對出國的選課、所做研究,還有回國後的教書與研究都幫忙很大。
在校的學弟妹要有工作經驗應該不太可能。學弟妹應先決定自己的方向與目標,例如說將來想當營造商、公務人員、土木工程師或是教書。土木的方向很廣,Civil Engineering就是民間工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只分為軍事工程與民間工程兩大類,凡是不屬於於軍事的都是民間工程。從山上到海邊,土木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大家應該按照自己的性向選擇自己的方向與目標,把一些未來要進修或就業的必要條件具備好。如果要回到大學教書,一定要讀到博士學位。如果要當土木技師要先去大公司實習,同時要考技師執照。設定好目標,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進,要好好把握大學四年,不要放蕩自己的時間。在大學時代不必為了取得工作經驗而去半工半讀,這樣做恐怕會浪費時間。
5.相信老師有個美滿溫馨的家庭。請問老師如何經營家庭的親子關係?老師對自己的小孩是否有特別的教育方式?請問老師認為家庭教育的親子關係與學校教育的師生關係之間有無共通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一位家長的身分,請問老師認為一位成功的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田撒下何種心靈種子?
答:講來非常遺憾,我有三個小孩,兩個女生一個男生,小孩的教育其實都是我太太的功勞。我除了教書還要忙結構設計。我每天通勤,所以都會回家與小孩子在一起。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太太負責小孩的起居飲食,我大概只有晚上才會跟小孩在一起。晚上我一定會帶小孩子到嘉義市的中央噴水池去,沿著鬧區散步,大概花三十分鐘,這樣小孩子也就很開心,回來再問問家課與學校上課情況。一位成功的家長應該給孩子及時的幫助與鼓勵,讓孩子在生長過程獲得信心。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不太可能相同的,因為每個老師的教學壓力雖然不大,但是研究壓力很大。所以老師與學生間的關係就很難親近,直到碩士班師生之間才可能比較接近家庭間的親子關係。大學部的學生人數太多,學生很難與老師有長時間的相處機會,但是研究生每個人都有指導教授,有問題就去問老師,而碩士研究論文往往是老師自己研究的一部分,所以老師會主動關心學生研究的進度,也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才比較像是親子關係。因此,大學部同學一有問題一定要主動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你,因為老師平常無法照顧你,心理也會感到愧疚。除了老師之外也可以找系主任談一談,包括課業、經濟、感情上的困難,老師與主任都很願意幫助你。
6.老師的求學過程從成大學士,到台大工學碩士,然後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博士,求學歷程順利且完整。據聞學弟妹近來出國留學的人數比較少,請問老師可以提供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答:現在留學潮不盛主要有兩個原因:1.台灣高等教育的環境與品質已經大大提升,與歐美、日本相當接近,不像三十幾年前與歐美、日本相差甚遠。三十年前台大與成大土木系只有碩士班,要讀博士的一定要到外國。2.當時美國獎學金優厚,取得容易,吃不完、用不完,還可以寄回家裡,所以出國風潮很盛。現在相反了,成大土木訓練出來的博士生品質不見得輸給歐美、日本,而且現在出國領獎學金的機會也變少,經濟上難免出問題,除非你的父母可以每個月寄錢給你,解決經濟問題,否則出國的人數也會自然的變少。
留在國內進修也不錯,成大土木系老師的研究論文品質經教育部評鑑結果都很高。能留在成大土木系進修不輸給去歐美、日本留學,甚至比到國外的一般學校好。
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我們可以將好的人才留在國內,而不是留在國外,對國家人才的培養是好的現象。不過有機會出去留學也是不錯,但要記住,一旦學成,要儘速回國服務。
7.在老師的那個年代可以出國深造的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請問老師當時出國為什麼會選擇華盛頓大學?是否有什麼機緣?可以請老師介紹一下華盛頓大學的教學特色與人文素養嗎?在那裡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那邊的教學方式與台灣有什麼不同?是否遇到文化與生活上的衝擊而有不同以往的體認呢?可以提供給學弟妹作為建議嗎?
答:華盛頓大學在美國算是不錯,但不是頂尖的學校。當時我在成大當講師教了六年書,參加台灣省政府的公費留學考試,省政府每年將近有一百名公費留學名額。我在成大教六年書,考的科目就是結構學,參加留學考試,我自然較具優勢。
省政府不管你到哪個學校,每年就是給兩千美元的註冊費,超過的自己負責。所以我選學校就要以省政府給我的註冊費做考量。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美國學校土木方面的排名。於是就選到了華盛頓大學。加上我有兩位高中同學也在西雅圖,說那邊氣候佳,我去的話他們可以照顧我,因此就這樣成行了。美國東部的學校因為學費太貴,負擔不起,沒有申請。
當時華盛頓大學的土木系排名在美國是前十名左右。與成大不同的是,它一年有四個學期,一個學期有十二星期(三個月),第一個星期開學,第二個星期教授就宣布在兩個禮拜後要進行第一次平常考。每一科目三學分,要考三次,分別在第四、第八與第十二個星期舉行考試。美國很多學校都是一年有四個學期。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所大部分是外國留學生,因為美國學生一畢業就有工作,所以對研究所興趣缺缺。研究所中平均每個國家都有二個學生左右,好像聯合國,可以接觸不同國家的朋友。例如韓國的朋友邀我們去他家吃飯,先生與我們一起吃飯時,他太太就不敢與我們同桌吃飯。例如到印度同學家裡吃飯是用手抓的。我跟一個巴勒斯坦的學生一起做實驗,照理說阿拉伯回教國家是不吃豬肉的,但是這個同學單獨與我出去時什麼都吃。如果學弟妹有機會出國進修,好好把握機會,只要經濟上沒問題,會有個愉快的留學經驗。
8.老師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留學歸國到現在,這段期間內仍陸續參與許多國內外會議,請問老師參與會議的過程中對於台灣的學術研究表現與美國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是否有什麼特質是我們亟待加強的?我們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是否可以請老師給學弟妹建議,如何才能在學術與實務應用上增添國際觀的視野?
答:我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建築結構的耐震方面,這方面大部份新的idea都是美國人提出的比較多,包括新的抗震觀念、規範與發明大部分是美國人提出構想,日本人再接著跟進與改善。這表示美國教育的成功,它可貴之處就是鼓勵年輕人不斷提出新的想法、新的發明,包括微軟也是。
日本的創新觀念較為保守,但是他們勇於緊跟美國提出的新構想。對於去年或半年前美國提出的構想,日本人會做很多實驗去印證這個方法確實很好或值得改進,把它的優點與缺點講明白。台灣的教授就更為保守,常常跟在日本人的後面,稍做齔蓬N很自滿。
所以台灣在創新方面的表現還有待努力。在地震工程的領域,比起美國人提出新的idea、日本人馬上跟進改善,我們雖然不是很離譜,但還稍微差了一點。我們應改進的地方,第一步應該先跟上日本的作風,既然我們無法提出新的idea,但是外國人新的idea我們應搶著看一看,好在哪裡?壞在哪裡? 壞的要改善,好的要加強。但是我們要跟上美國比較難,要從各級學校教育方式著手。台灣的學校教育比較呆板,美國教育比較活潑,他們比較主動鼓勵學生去創新、去提供新的構想。我們這邊的老師通常只要求學生把我今天上課的內容瞭解就不錯了。所以我們要領先美國,不只地震工程方面還要多下工夫,從小學、國中、高中以至於大學的教育方法都還有待努力。雖然老師們教得很賣力,但是很少側面鼓勵學生。年輕人的想法很敏銳,老師應該好好把握這樣的優點,應該鼓勵學生看看有沒有更新的想法,能夠解得更快更準? 否則我們在地震工程的研究要趕上美國,恐怕還有一段時間。同學們若想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力爭上游,首先要把語文能力訓練好,平時多看原文書,多聽多講英語。
9.老師的學術專長為建築耐震評估設計,在建築研究所主持有耐震建築結構實驗室,可否請老師講述一下該實驗室的緣起,創辦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是如何克服的?可否請教老師這樣一間實驗室該具備什麼樣的規模?從事什麼樣的專題?還有該具備什麼樣具體的特色?老師對於耐震建築結構實驗室是否有更多的期許?
答:土木系的結構材料實驗室主要任務是對外服務,真正可以做實驗的空間很少,只有五百噸試驗機後面的空間可以當做研究空間使用。民國六十四年我留學歸國後,王櫻茂老師鼓勵我回土木系實驗室做研究,把五百噸試驗機後面的空間讓給我進行實驗。我歸國後第二年郭炎塗老師也歸國,他做的是模型實驗,大多在他專屬的室內進行實驗。接著方一匡老師與莫詒隆老師也歸國,他們也需要做結構實驗,但是沒空間了,所以在方老師與莫老師還沒回國前我就與建築系翁系主任商量,我們一定要蓋一個結構實驗室。當時校長是馬哲儒,我們就找馬校長商量蓋結構實驗室。當時政府稅收多,教育研究經費也多,馬校長欣然同意,我們就開始找土地。土木系旁找不到適當的空地,就找到建築系旁的空地,籌建結構耐震實驗室。剛要蓋的時候國科會找我去當地震工程研究計畫的召集人,負責規劃台灣地震工程研究的方向與題目,所以我當時能掌握比較多的政策經費,說服國科會蓋一個國家級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由四個大學來評比,看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要蓋在哪邊?所以我們成大就將正在進行中的實驗室擴編為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向國科會提出申請。非常遺憾的,後來四個學校(台大、成大、交大、中大)評比結果,台大脫穎而出,主要原因為台大師資陣容比較堅強,所以國科會就將研究中心交由台大興建。我們的經費也變得有限,蓋完後經費不夠,只能買基本的配備。比較先進精密的儀器就只有台大那邊才有。這是我們爭取實驗室的經過,碰巧遇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還好有馬校長的大力支持才有機會蓋成大自己的實驗室。
其實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是由我規劃推動的,沒想到成大會落敗下來。我們目前興建的實驗室只是普通的實驗室,只能進行普通實驗。比較精密的實驗只好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去做,雖然交通往返不太方便,還是可以克服,所以在台北市辛亥路上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仍能彌補我們結構實驗室的不足。我們實驗室目前除了建築系四位老師進行實驗外,也有方一匡老師、徐德修老師與邱耀正老師正在做實驗,尤其邱耀正老師的實驗屬於大型實驗,土木系結構材料實驗室容納不下。所以我們實驗室也蠻熱鬧的,充分發揮硬體的功能,不過較高級的實驗仍然要到台北去做。我們非常希望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能夠在成大校園設立南部分中心,方便南部的教授做實驗。
10.從老師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老師的研究專長將理論與實務搭配的相當完美,可否請問老師從任職到即將退休一路上是否有曾經在研究主題的掌握、尋找與變換中,值得一提的轉折或變動的心路歷程?
答:我的研究比較單純,機會也比較幸運,我的研究一直朝向同一個方向,很少轉折,也沒有遇到很大的挫敗。我的研究方向一直朝向如何對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進行耐震評估。所以我從鋼筋混凝土的柱與樑接頭開始,到RC樑的耐震性、RC柱的耐震性、RC牆的耐震性、整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震評估做一系列的實驗與分析。評估完後要如何補強也是我的研究課題。
台灣的火災很多,萬一鋼筋混凝土在火災過後造成耐震性能降低,縣市政府的建築管理單位要依據什麼法令強迫居民補強建築結構體?我與方一匡老師正在進行這方面研究,要評估火災過後建築物抗震強度會降低多少?好讓地方政府建築管理單位有所依據,可以強迫住戶補強。所以我的研究只朝這個方向前進,從接頭到柱到樑到牆壁到補強,一直都朝這個目標前進,沒有改變過。回想三十年前王櫻茂老師請我到材料實驗室後面做研究,我在那邊待了五、六年,有很多老師與朋友提供我各種幫助、各種配合,所以我沒有受到挫敗,非常感謝土木系對我的協助。
11.老師在研究計畫有相當出色的表現,請問老師覺得最有趣,最有挑戰性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研究專題?
答:我當講師還沒出國之前,研究建築物結構基礎的剛度矩陣到底怎麼建立。當初也沒想到這題目會被我解出來。這個題目並不難,只是很麻煩,所以沒人要碰這樣的題目。我當講師時很年輕,肯埋頭苦幹,結果基礎的剛度被我解出來。也因此生平第一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的論文獎,這篇文章給我印象非常深刻。
另一個有意義的研究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評估。經過九二一地震的現場勘災心得,我對低層RC建築結構發展出一種很簡單的耐震評估方法;對於高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我們也開創一個不同於國外的動態耐震評估方法。我對結構工程界稍有貢獻的大概是我提出低層建築結構的簡單耐震評估辦法,與超高層建築結構的動態耐震評估辦法。
12.老師曾經榮獲國立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的最高殊榮,請問老師最初為什麼會走入教職?教導學生的信念與教學目的是什麼?有沒有獨特的方法或特色?是否願意將教學心得與學弟妹分享?還有,於授課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本身之外,老師最想傳達給學生且最希望學生可以受用無窮的是什麼觀念?
答:我剛才講過進入成大建築系教書完全是偶然的機會,有恩師林柏堅老師的推薦才有機會,否則就沒有機會教書。剛剛也說到左利時老師和虞兆中老師,他們教學的方法對抽象的結構力學深入淺出地將它具體化,讓力學好像可以看得見、摸得到。這是這兩位老師教學的特色,是我學習的對象。我在建築系教應力、材力到結構設計,就是模仿、學習這兩位恩師的風格。我盡量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聽懂,能夠吸收。
因此我每一節上課之前一定要充分準備,既使這個課我已經上了十幾二十年,上課前一天晚上一樣要充分準備。有些老師認為同學都問不倒我,怎麼還需要準備?如果這樣想就錯了。我這學期要教的課是一套完整的內容,假如沒充分的準備,可能會變成片片斷斷而無法串成完整連貫的內容。每次上課前都要規劃好從哪裡教到哪裡,上課三十分鐘後同學的注意力可能不集中了,我要想辦法讓同學不打瞌睡。我要把上課內容當作一個演講稿,當作一篇故事講給同學聽,這樣同學就像在聽故事一樣,三十分鐘以後要穿插些笑話,這樣同學們的注意力才能集中。上課要讓學生像是聽故事一樣,所以每天上課我一定要提醒自己,要有充分準備,要把該講的講完,不可以在相同的地方重複,卻將重要的地方忽略掉了。還有整個課程內容要有連貫性,要像一篇連續性的小說一樣。這完全要靠老師的授課技巧,所以上課一定要充分的準備。當然如何引導學生突破創新,也是老師的責任之一。
13.老師是否願意送幾句話嘉勉學弟妹?
答:國內目前土木工程的就業市場比起電腦資訊業是相當低彌的。但是風水輪流轉,同學們不要因為景氣低彌就感到灰心失望,而想要轉到別的行業去。再過二、三十年當你們是壯年的時候,一定轉回到土木來。
土木是民生基礎工業,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不管科技再發達、資訊事業再進步,土木工業永遠不會垮,民生基礎建設,永遠是社會所需要,大家不必灰心。也不必因為資訊薪水高而轉到資訊,說不定二十年後資訊爆滿,行情掉下來,土木行情又往上回升,所以不必灰心現在景氣的低彌,不必對土木工程師的薪水報酬感到悲哀。只要你有興趣,好好的學。成大土木系目前的儀器圖書、師資陣容、教學品質,比我民國五十一年畢業當時好多了,以結構力學來講,我唸書時只有林老師與左老師兩位,現在有十幾位,師資陣容是過去的十倍,加上現在的研究設備與老師研究品質都已大大地改善。成大土木系的師資陣容、研究品質在教育部評鑑結果都名列前矛。在這樣好的環境下,大家要好好地沉住氣、充實自己,不要想轉到外系去,因為再過幾年那裡一定會爆滿。我們目前的成大土木系水準不輸給任何一所歐美、日本的外國土木系。所以在土木系好好的把握四年,不要晃來晃去只想玩,等到風水轉回土木時,你才能展現實力,傲視四方。
許茂雄學長簡介
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1975年12月)
台灣大學工學碩士(1965年6月)
成功大學工學士(1962年6月)
專長及研究領域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分析與設計
榮譽及獎勵
1.民國60年7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2.民國68年7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論文獎
3.民國69年7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論文獎
4.民國72年12月獲中華民國力學學會論文獎
5.民國79年10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6.民國77年及82年獲教育部教學優良獎
7.民國86年3月獲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論文獎
8.民國86年5月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論文獎
9.民國91年9月獲成功大學工學院及全校教學特優獎
10.民國92年3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學會論文獎
11.民國92年5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12.民國92年8月獲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13.民國93年5月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論文獎
14.民國93年5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教授獎
15.民國93年7月獲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近五年曾被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做專題演講(Panel lecture or invited lecture i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之名稱及日期
1.2002年10月11日獲世界結構工程師學會邀請,為第二屆日本橫濱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2.2003年10月22日獲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ace Structure學會邀請,為第四屆台北圓山飯店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3.2004年9月3日獲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rg and Mechanics學會邀請,為第三屆韓國漢城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4.2005年9月7日獲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ace Structure學會邀請,為第五屆羅馬尼亞布恰里斯特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左起: 徐德修、許茂雄、吳致平、洪李陵老師合影;背景為此次土木周專題演講之講題: 不規則的建築結構系統)
資料來源:
http://www.civil.ncku.edu.tw/pages.asp?fid=19&did=108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94級
成大建築系 許茂雄教授係本系51級畢業系友,將於今年八月一日起正式退休,許學長在校任職近三十九年,與本系教師、學生在教學和研究上互動頻繁,其學者風範深受師生景仰與愛戴,在許學長屆臨退休之際,系謹於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七時至八時三十分,邀請許學長於土木週專題演講活動中,爲全系師生發表演說,講題為「不經濟的建築結構系統」,並安排系會編輯同學楊詩蔚,爲許學長於演講前之時段進行專訪,期能為許學長之成長歷程與教職經驗,留下文字紀錄,作為系寶貴之文化珍藏,提供後進學弟妹之參考,以下是這次的專訪紀錄。

(許茂雄老師和參加土木周專題演講之系老師、同學合影)
大概在二十年前,建築系就位於現在土木系隔壁的環工系館,我幾乎每天都會到土木系結構材料實驗室來走動,所以一直都跟系上教過我的老師以及同一時期的同事蠻熟的。直到二十年前,王唯農校長建議將工業設計學系、都市計畫學系與建築學系合組成立規劃與設計學院,勸建築系將建築系館搬到光復校區,並將環工系館搬過來成功校區。爾後雖然離土木系較遠,不過長期與土木系的老師,例如王櫻茂老師、徐德修老師、方一匡老師以及地震工程方面的洪李陵老師、邱耀正老師等,在學術研究上合作而經常到舊土木系館,所以我對舊系館很熟,幾乎都走遍了,而且對於結構實驗機器何時購買?誰在操作?現在有什麼問題都很清楚,就像自己的家一樣,幾乎天天在土木系打滾。
建築系剛開始沒有結構實驗室,很多實驗做不下去,都要帶建築系的學生到土木系做實驗。後來建築系有實驗室後,土木系的老師反而帶學生去建築系做實驗,像邱耀正老師、徐德修老師,還有方一匡老師都帶了研究生在那邊做實驗。
我是土木系畢業,是土木人,不認為自己遠離土木,變成建築系的老師。土木系這裡的教室與四十幾年前完全一樣,幾乎都沒改變,大的教室還是大的教室,中庭也幾乎沒變。我民國47年進土木系,民國51年畢業,46年以來都在土木系打滾,我覺得土木系很親切,有家的感覺,系裡同事就是我的朋友。
1.老師在不同階段的求學過程中是否以土木為主軸?有沒有其他的輔修?是否一開始即把建築選定為自己的方向?或是在何種因緣巧合之下走進建築的領域?
答:四十四年前的成功大學與現在的成功大學完全不同,當初只在成功校區,校園內還有女生宿舍,學校非常小,教學資訊不足,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唸什麼,完全沒有輔修的想法。
會唸土木系是因為家裡的因素,父親開營造廠,所以一進成大就以土木作為自己最大的志願。土木系是當年聯合招生中,理工組成績最高的,而且只有台大與成大有土木系,那時交大土木系都還沒有設立。
當時土木系畢業生就業最容易,工作報酬最高,比當年的化工、機械、電機高很多,煞羨不少人。因為正值台灣石門水庫的興建,中央橫貫公路也正在開設,土木系全台灣只有成大與台大。大約三分之一的僑生畢業後都回僑居地,台大土木系本地生又都出國留學走光光,所以土木的就業市場都靠成大土木系支撐,畢業薪水很高,還沒畢業外面就在徵人,石門水庫要20個工程師,中橫要30個工程師,當完兵就馬上有工作。
我當初進入土木系很開心,以為可以回家幫忙。後來進入建築系教書是從沒有想過的,完全是一種巧合。我在台大研究所畢業後先到公路局服務,被派到宜蘭工程處工作兩個月,到了八月底暑假快結束時,林柏堅老師寫信給我,說建築系有名教結構力學的老師被台北市政府徵調了,九月中旬即將開學,建築系少一名教結構力學的老師,問我是否願意放棄公路局的工作回建築系教書?我沒打電話,因為電話費很貴,但是馬上寫一封限時信給林老師,說公路局這邊打點好,就馬上回去。我在九月初先向林老師報到,再向建築系王主任報到,之後就一直在建築系教書。因為我家在嘉義,離家比較近,每天通勤上班。
因為林老師的推薦,我離開了公路局,我爸爸也說先出去工作,認識這個社會三年後再回家幫忙。可是沒想到一待就一輩子。所以會到建築系教書應算是一種巧合。
我當初也想教幾年書就要回家幫父親的忙,不過,當了老師大概教滿三、四年後,到外面工作就會不適應。當老師,在講台上就是面對學生,獨立作業,讓學生聽懂就沒問題。但是在外面工作要到處點頭,性質完全不同。像我教了三年就陷下去、跑不掉,我爸爸常常問我何時回來? 我總是說再給我一年,但是自己心裡有數已經走不開。我當講師剛剛開始的暑假還會去幫我爸爸的忙,那時曾文水庫正在施工,我爸爸有點工作,我常騎機車到曾文水庫去幫他忙,漸漸覺得自己不適合營造廠的工作。因為要到處點頭拜託,對上面要拜託、對工人也要拜託,要不然工人一下子就走掉。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營造廠當生意人,所以就在建築系一直教書教到今年八月卅日要退休,整整教了卅九年。
2.老師在大學時代是否參加或主持過社團或系會活動?這些活動以您過來人的觀點,是否在同學身上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您在大學時代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過顛覆傳統的想法?
答:我一直強調過去我就讀的台灣省立成功大學規模不大。工學院只有機械、電機、化工、礦冶(現在分成材料與資源)、土木、建築及水利系,一共七系。當時環工、都計、測量、工業設計都還沒有成立,整個學校是迷你型的大學,全校只在成功校區,全校學生人數只有幾千人,學生彼此間都很熟悉。
學校有社團組織,但是沒現在這樣的盛況。我曾經負責過黑白攝影社的社長一年,我在學生時代對社團活動很熱衷活躍,我把嘉義中學與嘉義女中的校友會聯合起來,變成嘉中嘉女聯合校友會,我也擔任第一任的會長,在成大我們是第一個促成這樣的校友會,後來南一中南女中、建中北一女也跟進。
大學時代除了讀書也沒什麼好玩的,頂多是騎車去郊遊,當初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騎腳踏車到虎頭埤郊遊已經是很豪華的週末活動了。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合群的情操與領導的訓練。每位同學在學期間,都應參加社團活動。
至於”顛覆傳統的構想”,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嚴重。我們在學校讀書時,同學不能只是上課、做習題、寫作業、應付考試,這樣做會變成書呆子。
我們應該對周遭的環境付出關心與關懷,不是只知讀書應付考試,例如說系館哪裡不好,要向系主任反應,讓系館更好。對環境要關心與付出,存心顛覆傳統是不對的,我們要關心朋友、校園、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局勢。我們讀書時要好好讀書,讀好書後要對周遭的朋友、校園、甚至社會國家關心與關愛。
所謂”顛覆傳統”是--只要是傳統的都不要。我當學生時沒有過顛覆的想法,因為環境相當單純。我留學回來,希望回到土木系教書,以便發揮我的專長,但是當時的局勢是以黨治國,教師最好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所以土木系不方便接納我,我只好在建築系服務,沒有怨言。付出關心、付出愛心比顛覆更有意義,對環境不滿,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來改善環境,不用怨天尤人或心存顛覆。
3.老師在大學時代是否有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為什麼影響的這麼深遠?是不是對未來人生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答:求學時代的土木系分四組,亦即結構、水利、環工、測量四組。這四組的就業市場差不多,一畢業大家都找得到工作。
我選的是結構組,印象最深的人是左利時老師,你們可能不認識他,他曾經擔任過土木系的系主任,退休後到逢甲土木系去,後來到台北去,年紀已經八十幾歲了。他教得非常好,可以把力學理論講得很清楚,將力學的抽象觀念很具體化地表達,是我結構力學的啟蒙老師。他講課很清楚,但是考試很難,分數都不高,這是左利時老師的作風。到台大土木研究所又碰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就是虞兆中老師,他曾經當過台大的校長,現在退休了。他與左利時老師都接近九十歲,教書形式與左老師相同,都會把抽象的力學講解清楚,不同的是,虞老師上課會和同學嘻嘻笑笑,非常親和,與學生比較親近。而左老師上課比較嚴肅,上課不可以嘻笑。左利時老師可以說是我應力材力的啟蒙老師,而虞兆中老師則是我高等結構與碩士論文的指導與啟蒙老師,他上課條理清楚,頭頭是道,使我對結構力學不覺得抽象。
至於就業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林柏堅老師,他上禮拜剛在台南舉行告別式。我能在成大教學,要感謝林老師把我帶回成大建築,他影響我一輩子,也是我的恩師。所以求學過程中,左利時老師、虞兆中老師對我影響最深遠,就業方面林柏堅老師幫我舖了一條路,對我的提拔,讓我在成大教了卅九年。師恩永懷,畢生難忘。
4.老師是否有過工作經驗再決定是否繼續進修?若有工作經驗,可否介紹一下工作的相關經驗對於往後的教學與研究是否有幫助?在學校期間,學弟妹該如何為未來的就業市場及早準備與規劃,以在工作崗位上可以發揮長才?
答:我回到成大建築系教書的同時,獲得的工作機會應該比起成大土木系的老師更多、更好,這完全要感謝林柏堅老師的提拔。我在建築系當講師時,建築系的老師大多是建築設計專家,當時可以掛牌開業,幫外面的人做建築設計,因此結構設計的工作都會找我。我除了教書之外,也要幫這些老師做建築結構設計,常常忙到三更半夜,雖然很累,但是這些工作經驗是非常寶貴與難得的。對爾後的教學與研究獲益良多。
四十年前,房屋的規模很小,以四、五層樓的居多。我第一件設計的作品是台南火車站正對面右邊的成功賓館,當初我一點經驗都沒有,只能一邊做設計,一面看參考書,一面請教有經驗的結構設計師,蠻有趣的。因為房子規模不大,計算失誤的話建築師也看得出來。很感謝當時系裡教授給我機會來練習,我當講師還沒出國前所設計過的房屋結構將近一百棟之多。我當講師六年,平均一年十幾棟,一個月大概有一、二棟的建築結構要設計。我是先有工作經驗再出國進修,讓我對出國的選課、所做研究,還有回國後的教書與研究都幫忙很大。
在校的學弟妹要有工作經驗應該不太可能。學弟妹應先決定自己的方向與目標,例如說將來想當營造商、公務人員、土木工程師或是教書。土木的方向很廣,Civil Engineering就是民間工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只分為軍事工程與民間工程兩大類,凡是不屬於於軍事的都是民間工程。從山上到海邊,土木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大家應該按照自己的性向選擇自己的方向與目標,把一些未來要進修或就業的必要條件具備好。如果要回到大學教書,一定要讀到博士學位。如果要當土木技師要先去大公司實習,同時要考技師執照。設定好目標,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進,要好好把握大學四年,不要放蕩自己的時間。在大學時代不必為了取得工作經驗而去半工半讀,這樣做恐怕會浪費時間。
5.相信老師有個美滿溫馨的家庭。請問老師如何經營家庭的親子關係?老師對自己的小孩是否有特別的教育方式?請問老師認為家庭教育的親子關係與學校教育的師生關係之間有無共通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一位家長的身分,請問老師認為一位成功的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田撒下何種心靈種子?
答:講來非常遺憾,我有三個小孩,兩個女生一個男生,小孩的教育其實都是我太太的功勞。我除了教書還要忙結構設計。我每天通勤,所以都會回家與小孩子在一起。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太太負責小孩的起居飲食,我大概只有晚上才會跟小孩在一起。晚上我一定會帶小孩子到嘉義市的中央噴水池去,沿著鬧區散步,大概花三十分鐘,這樣小孩子也就很開心,回來再問問家課與學校上課情況。一位成功的家長應該給孩子及時的幫助與鼓勵,讓孩子在生長過程獲得信心。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不太可能相同的,因為每個老師的教學壓力雖然不大,但是研究壓力很大。所以老師與學生間的關係就很難親近,直到碩士班師生之間才可能比較接近家庭間的親子關係。大學部的學生人數太多,學生很難與老師有長時間的相處機會,但是研究生每個人都有指導教授,有問題就去問老師,而碩士研究論文往往是老師自己研究的一部分,所以老師會主動關心學生研究的進度,也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才比較像是親子關係。因此,大學部同學一有問題一定要主動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你,因為老師平常無法照顧你,心理也會感到愧疚。除了老師之外也可以找系主任談一談,包括課業、經濟、感情上的困難,老師與主任都很願意幫助你。
6.老師的求學過程從成大學士,到台大工學碩士,然後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博士,求學歷程順利且完整。據聞學弟妹近來出國留學的人數比較少,請問老師可以提供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答:現在留學潮不盛主要有兩個原因:1.台灣高等教育的環境與品質已經大大提升,與歐美、日本相當接近,不像三十幾年前與歐美、日本相差甚遠。三十年前台大與成大土木系只有碩士班,要讀博士的一定要到外國。2.當時美國獎學金優厚,取得容易,吃不完、用不完,還可以寄回家裡,所以出國風潮很盛。現在相反了,成大土木訓練出來的博士生品質不見得輸給歐美、日本,而且現在出國領獎學金的機會也變少,經濟上難免出問題,除非你的父母可以每個月寄錢給你,解決經濟問題,否則出國的人數也會自然的變少。
留在國內進修也不錯,成大土木系老師的研究論文品質經教育部評鑑結果都很高。能留在成大土木系進修不輸給去歐美、日本留學,甚至比到國外的一般學校好。
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我們可以將好的人才留在國內,而不是留在國外,對國家人才的培養是好的現象。不過有機會出去留學也是不錯,但要記住,一旦學成,要儘速回國服務。
7.在老師的那個年代可以出國深造的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請問老師當時出國為什麼會選擇華盛頓大學?是否有什麼機緣?可以請老師介紹一下華盛頓大學的教學特色與人文素養嗎?在那裡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那邊的教學方式與台灣有什麼不同?是否遇到文化與生活上的衝擊而有不同以往的體認呢?可以提供給學弟妹作為建議嗎?
答:華盛頓大學在美國算是不錯,但不是頂尖的學校。當時我在成大當講師教了六年書,參加台灣省政府的公費留學考試,省政府每年將近有一百名公費留學名額。我在成大教六年書,考的科目就是結構學,參加留學考試,我自然較具優勢。
省政府不管你到哪個學校,每年就是給兩千美元的註冊費,超過的自己負責。所以我選學校就要以省政府給我的註冊費做考量。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美國學校土木方面的排名。於是就選到了華盛頓大學。加上我有兩位高中同學也在西雅圖,說那邊氣候佳,我去的話他們可以照顧我,因此就這樣成行了。美國東部的學校因為學費太貴,負擔不起,沒有申請。
當時華盛頓大學的土木系排名在美國是前十名左右。與成大不同的是,它一年有四個學期,一個學期有十二星期(三個月),第一個星期開學,第二個星期教授就宣布在兩個禮拜後要進行第一次平常考。每一科目三學分,要考三次,分別在第四、第八與第十二個星期舉行考試。美國很多學校都是一年有四個學期。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所大部分是外國留學生,因為美國學生一畢業就有工作,所以對研究所興趣缺缺。研究所中平均每個國家都有二個學生左右,好像聯合國,可以接觸不同國家的朋友。例如韓國的朋友邀我們去他家吃飯,先生與我們一起吃飯時,他太太就不敢與我們同桌吃飯。例如到印度同學家裡吃飯是用手抓的。我跟一個巴勒斯坦的學生一起做實驗,照理說阿拉伯回教國家是不吃豬肉的,但是這個同學單獨與我出去時什麼都吃。如果學弟妹有機會出國進修,好好把握機會,只要經濟上沒問題,會有個愉快的留學經驗。
8.老師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留學歸國到現在,這段期間內仍陸續參與許多國內外會議,請問老師參與會議的過程中對於台灣的學術研究表現與美國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是否有什麼特質是我們亟待加強的?我們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是否可以請老師給學弟妹建議,如何才能在學術與實務應用上增添國際觀的視野?
答:我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建築結構的耐震方面,這方面大部份新的idea都是美國人提出的比較多,包括新的抗震觀念、規範與發明大部分是美國人提出構想,日本人再接著跟進與改善。這表示美國教育的成功,它可貴之處就是鼓勵年輕人不斷提出新的想法、新的發明,包括微軟也是。
日本的創新觀念較為保守,但是他們勇於緊跟美國提出的新構想。對於去年或半年前美國提出的構想,日本人會做很多實驗去印證這個方法確實很好或值得改進,把它的優點與缺點講明白。台灣的教授就更為保守,常常跟在日本人的後面,稍做齔蓬N很自滿。
所以台灣在創新方面的表現還有待努力。在地震工程的領域,比起美國人提出新的idea、日本人馬上跟進改善,我們雖然不是很離譜,但還稍微差了一點。我們應改進的地方,第一步應該先跟上日本的作風,既然我們無法提出新的idea,但是外國人新的idea我們應搶著看一看,好在哪裡?壞在哪裡? 壞的要改善,好的要加強。但是我們要跟上美國比較難,要從各級學校教育方式著手。台灣的學校教育比較呆板,美國教育比較活潑,他們比較主動鼓勵學生去創新、去提供新的構想。我們這邊的老師通常只要求學生把我今天上課的內容瞭解就不錯了。所以我們要領先美國,不只地震工程方面還要多下工夫,從小學、國中、高中以至於大學的教育方法都還有待努力。雖然老師們教得很賣力,但是很少側面鼓勵學生。年輕人的想法很敏銳,老師應該好好把握這樣的優點,應該鼓勵學生看看有沒有更新的想法,能夠解得更快更準? 否則我們在地震工程的研究要趕上美國,恐怕還有一段時間。同學們若想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力爭上游,首先要把語文能力訓練好,平時多看原文書,多聽多講英語。
9.老師的學術專長為建築耐震評估設計,在建築研究所主持有耐震建築結構實驗室,可否請老師講述一下該實驗室的緣起,創辦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是如何克服的?可否請教老師這樣一間實驗室該具備什麼樣的規模?從事什麼樣的專題?還有該具備什麼樣具體的特色?老師對於耐震建築結構實驗室是否有更多的期許?
答:土木系的結構材料實驗室主要任務是對外服務,真正可以做實驗的空間很少,只有五百噸試驗機後面的空間可以當做研究空間使用。民國六十四年我留學歸國後,王櫻茂老師鼓勵我回土木系實驗室做研究,把五百噸試驗機後面的空間讓給我進行實驗。我歸國後第二年郭炎塗老師也歸國,他做的是模型實驗,大多在他專屬的室內進行實驗。接著方一匡老師與莫詒隆老師也歸國,他們也需要做結構實驗,但是沒空間了,所以在方老師與莫老師還沒回國前我就與建築系翁系主任商量,我們一定要蓋一個結構實驗室。當時校長是馬哲儒,我們就找馬校長商量蓋結構實驗室。當時政府稅收多,教育研究經費也多,馬校長欣然同意,我們就開始找土地。土木系旁找不到適當的空地,就找到建築系旁的空地,籌建結構耐震實驗室。剛要蓋的時候國科會找我去當地震工程研究計畫的召集人,負責規劃台灣地震工程研究的方向與題目,所以我當時能掌握比較多的政策經費,說服國科會蓋一個國家級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由四個大學來評比,看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要蓋在哪邊?所以我們成大就將正在進行中的實驗室擴編為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向國科會提出申請。非常遺憾的,後來四個學校(台大、成大、交大、中大)評比結果,台大脫穎而出,主要原因為台大師資陣容比較堅強,所以國科會就將研究中心交由台大興建。我們的經費也變得有限,蓋完後經費不夠,只能買基本的配備。比較先進精密的儀器就只有台大那邊才有。這是我們爭取實驗室的經過,碰巧遇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還好有馬校長的大力支持才有機會蓋成大自己的實驗室。
其實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是由我規劃推動的,沒想到成大會落敗下來。我們目前興建的實驗室只是普通的實驗室,只能進行普通實驗。比較精密的實驗只好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去做,雖然交通往返不太方便,還是可以克服,所以在台北市辛亥路上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仍能彌補我們結構實驗室的不足。我們實驗室目前除了建築系四位老師進行實驗外,也有方一匡老師、徐德修老師與邱耀正老師正在做實驗,尤其邱耀正老師的實驗屬於大型實驗,土木系結構材料實驗室容納不下。所以我們實驗室也蠻熱鬧的,充分發揮硬體的功能,不過較高級的實驗仍然要到台北去做。我們非常希望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能夠在成大校園設立南部分中心,方便南部的教授做實驗。
10.從老師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老師的研究專長將理論與實務搭配的相當完美,可否請問老師從任職到即將退休一路上是否有曾經在研究主題的掌握、尋找與變換中,值得一提的轉折或變動的心路歷程?
答:我的研究比較單純,機會也比較幸運,我的研究一直朝向同一個方向,很少轉折,也沒有遇到很大的挫敗。我的研究方向一直朝向如何對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進行耐震評估。所以我從鋼筋混凝土的柱與樑接頭開始,到RC樑的耐震性、RC柱的耐震性、RC牆的耐震性、整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震評估做一系列的實驗與分析。評估完後要如何補強也是我的研究課題。
台灣的火災很多,萬一鋼筋混凝土在火災過後造成耐震性能降低,縣市政府的建築管理單位要依據什麼法令強迫居民補強建築結構體?我與方一匡老師正在進行這方面研究,要評估火災過後建築物抗震強度會降低多少?好讓地方政府建築管理單位有所依據,可以強迫住戶補強。所以我的研究只朝這個方向前進,從接頭到柱到樑到牆壁到補強,一直都朝這個目標前進,沒有改變過。回想三十年前王櫻茂老師請我到材料實驗室後面做研究,我在那邊待了五、六年,有很多老師與朋友提供我各種幫助、各種配合,所以我沒有受到挫敗,非常感謝土木系對我的協助。
11.老師在研究計畫有相當出色的表現,請問老師覺得最有趣,最有挑戰性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研究專題?
答:我當講師還沒出國之前,研究建築物結構基礎的剛度矩陣到底怎麼建立。當初也沒想到這題目會被我解出來。這個題目並不難,只是很麻煩,所以沒人要碰這樣的題目。我當講師時很年輕,肯埋頭苦幹,結果基礎的剛度被我解出來。也因此生平第一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的論文獎,這篇文章給我印象非常深刻。
另一個有意義的研究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評估。經過九二一地震的現場勘災心得,我對低層RC建築結構發展出一種很簡單的耐震評估方法;對於高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我們也開創一個不同於國外的動態耐震評估方法。我對結構工程界稍有貢獻的大概是我提出低層建築結構的簡單耐震評估辦法,與超高層建築結構的動態耐震評估辦法。
12.老師曾經榮獲國立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的最高殊榮,請問老師最初為什麼會走入教職?教導學生的信念與教學目的是什麼?有沒有獨特的方法或特色?是否願意將教學心得與學弟妹分享?還有,於授課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本身之外,老師最想傳達給學生且最希望學生可以受用無窮的是什麼觀念?
答:我剛才講過進入成大建築系教書完全是偶然的機會,有恩師林柏堅老師的推薦才有機會,否則就沒有機會教書。剛剛也說到左利時老師和虞兆中老師,他們教學的方法對抽象的結構力學深入淺出地將它具體化,讓力學好像可以看得見、摸得到。這是這兩位老師教學的特色,是我學習的對象。我在建築系教應力、材力到結構設計,就是模仿、學習這兩位恩師的風格。我盡量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聽懂,能夠吸收。
因此我每一節上課之前一定要充分準備,既使這個課我已經上了十幾二十年,上課前一天晚上一樣要充分準備。有些老師認為同學都問不倒我,怎麼還需要準備?如果這樣想就錯了。我這學期要教的課是一套完整的內容,假如沒充分的準備,可能會變成片片斷斷而無法串成完整連貫的內容。每次上課前都要規劃好從哪裡教到哪裡,上課三十分鐘後同學的注意力可能不集中了,我要想辦法讓同學不打瞌睡。我要把上課內容當作一個演講稿,當作一篇故事講給同學聽,這樣同學就像在聽故事一樣,三十分鐘以後要穿插些笑話,這樣同學們的注意力才能集中。上課要讓學生像是聽故事一樣,所以每天上課我一定要提醒自己,要有充分準備,要把該講的講完,不可以在相同的地方重複,卻將重要的地方忽略掉了。還有整個課程內容要有連貫性,要像一篇連續性的小說一樣。這完全要靠老師的授課技巧,所以上課一定要充分的準備。當然如何引導學生突破創新,也是老師的責任之一。
13.老師是否願意送幾句話嘉勉學弟妹?
答:國內目前土木工程的就業市場比起電腦資訊業是相當低彌的。但是風水輪流轉,同學們不要因為景氣低彌就感到灰心失望,而想要轉到別的行業去。再過二、三十年當你們是壯年的時候,一定轉回到土木來。
土木是民生基礎工業,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不管科技再發達、資訊事業再進步,土木工業永遠不會垮,民生基礎建設,永遠是社會所需要,大家不必灰心。也不必因為資訊薪水高而轉到資訊,說不定二十年後資訊爆滿,行情掉下來,土木行情又往上回升,所以不必灰心現在景氣的低彌,不必對土木工程師的薪水報酬感到悲哀。只要你有興趣,好好的學。成大土木系目前的儀器圖書、師資陣容、教學品質,比我民國五十一年畢業當時好多了,以結構力學來講,我唸書時只有林老師與左老師兩位,現在有十幾位,師資陣容是過去的十倍,加上現在的研究設備與老師研究品質都已大大地改善。成大土木系的師資陣容、研究品質在教育部評鑑結果都名列前矛。在這樣好的環境下,大家要好好地沉住氣、充實自己,不要想轉到外系去,因為再過幾年那裡一定會爆滿。我們目前的成大土木系水準不輸給任何一所歐美、日本的外國土木系。所以在土木系好好的把握四年,不要晃來晃去只想玩,等到風水轉回土木時,你才能展現實力,傲視四方。
許茂雄學長簡介
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1975年12月)
台灣大學工學碩士(1965年6月)
成功大學工學士(1962年6月)
專長及研究領域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分析與設計
榮譽及獎勵
1.民國60年7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2.民國68年7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論文獎
3.民國69年7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論文獎
4.民國72年12月獲中華民國力學學會論文獎
5.民國79年10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6.民國77年及82年獲教育部教學優良獎
7.民國86年3月獲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論文獎
8.民國86年5月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論文獎
9.民國91年9月獲成功大學工學院及全校教學特優獎
10.民國92年3月獲中國土木水利學會論文獎
11.民國92年5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論文獎
12.民國92年8月獲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13.民國93年5月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論文獎
14.民國93年5月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教授獎
15.民國93年7月獲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近五年曾被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做專題演講(Panel lecture or invited lecture i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之名稱及日期
1.2002年10月11日獲世界結構工程師學會邀請,為第二屆日本橫濱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2.2003年10月22日獲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ace Structure學會邀請,為第四屆台北圓山飯店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3.2004年9月3日獲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rg and Mechanics學會邀請,為第三屆韓國漢城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4.2005年9月7日獲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ace Structure學會邀請,為第五屆羅馬尼亞布恰里斯特國際年會Keynote Speaker。

(左起: 徐德修、許茂雄、吳致平、洪李陵老師合影;背景為此次土木周專題演講之講題: 不規則的建築結構系統)
資料來源:
http://www.civil.ncku.edu.tw/pages.asp?fid=19&did=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