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非關正確─建築是城市觀光的未來

文章發表於 : 2009 2月 06 (週五) 9:46 am
徐岩奇
中國時報今天有篇文章提及建築、胡晴舫寫
如果可以連結更多藝文界、建築改革工作會更事半功倍
希望大家有文化界、藝術界朋友的..........、協助串聯

新年新希望
建改社今年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


非關正確─建築是城市觀光的未來2009-02-06

中國時報
【胡晴舫】
 每個進入台北市的旅人暗地承認,居民可愛,美食好吃,但,那是一座醜陋的城市。

 雖然蓋了一棟世界最高樓,台北從不以市貌美麗馳名。高架橋冒雜草,道路修整不休,一簇簇潦草公寓房子長得像違章建築,骯髒,缺乏保養。除了零星漂亮老建築,大型公共建物均不起眼。

 台北最近有機會改造名聲。台大校園要添兩棟建築,人文館請了本土建築師簡學義,社科院請了日本的伊東豐雄。打造高雄世運館的伊東豐雄也勘查了松山菸廠,而荷蘭的庫哈斯得標負責士林夜市旁的北藝中心。

 這些建築計畫野心勃勃,充滿前瞻,值得注目。不過,執行之前,引發些許爭議,大抵不脫在地環境與新建築之間的協調,細節需要推敲。

 台灣近年來關注觀光。經濟、環保、人文等議題,討論膠著到最後就蹦出「觀光」兩字,彷彿那是繼製造業、科技業之後開啟未來的神奇鑰匙。然而,高等遊客依然稀落,大陸客源未見大盛,居然,就祭出了博弈觀光。且不論全球博弈正走下坡、台灣離島是否真具競爭力,建築觀光是另一個值得考慮的發展方向。

 建築觀光成為時髦的旅行概念,對城市來說一舉三得:重整舊市區,如上海新天地;刺激城市經濟,如東京六本木;成為城市地標,如巴黎鐵塔。缺少海洋資源,也無高山林景,對城市來說,建築就是觀光勝地。

 已擁豐厚觀光資源的城市也不斷藉建築改造自己,巴黎在舊凱旋門外加了新凱旋門,在羅浮宮建玻璃金字塔,倫敦起了倫敦之眼和砲彈摩天樓,北京利用奧運蓋了鳥巢、水立方。而今,遊客去北京不是為了紫禁城,而是狀似水煮蛋的國家大劇院以及如同一條變形牛仔褲的中央電視台。

 建築帶動觀光,甚至令城市起死回生,最成功例子是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本是一座沒沒無聞且已沒落的港口城市,充斥工業建物,地貌灰暗殘舊。一九九七年北美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當地河岸蓋了一座結構壯麗宛如雕塑的美術館,夕陽下金光閃閃,彷如一艘蓄勢揚帆的大船。這棟令建築同儕盛讚「當代最偉大建築」的美術館,從此將畢爾包在世界地圖上標示出來。旅客絡繹不絕,只為了參觀蓋瑞的建築,就像湧進巴黎看畢卡索畫作。

 值得指出,風格戲劇化的蓋瑞在河面這頭一如往常創造驚人的視覺效果,曲線不規則,外包金屬鱗片;與城鎮接壤的那頭,卻選擇了樸實外觀,不造成突兀,自然銜接當地景觀,以表對傳統街道的尊重 。

 建築師的省思令人尊敬。所有藝術家之中,建築師是最幸運也最不幸的。建築師的幸運在於每棟建築都是他藝術成就的紀念碑。不似深藏圖書館發霉的舊書,建築師作品必與當代人活在同一時空,形塑人們眺望世界的角度,決定生活形式,界定人與環境的關係。建築師的不幸則在於作品誕生過程之複雜,永遠必須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不像其他藝術家能獨力完成作品,建築師需要地產商的金錢和政治家的支援,須與工作團隊合作,跟時間預算賽跑。如保羅安德魯所強調,每件建築的建造都是漫漫長夜。

 建築師作品所帶給人們的幸與不幸也同等地極大化。當建築師完成一件極品,人們從他作品所感受的生命喜悅是那麼純粹,融入日常感官,像空氣一樣在你我周圍,天天都是享受。反之,作家寫壞了一本書,燒掉就算了,建築師蓋壞了一棟樓,卻是全部人承擔苦果。尤其對那些每天使用的人來說,簡直墮入煉獄。庫哈斯的中央電視台雖然前衛,但,已有許多聲音提出將來維修問題,也關切以後需天天在裡面工作員工的健康與安全。

 有了偉大藝術家,城市才能偉大。藝術家與城市的命運交纏,造就了紐約、巴黎等偉大城市。


...

文章發表於 : 2009 2月 07 (週六) 5:27 am
3daysRain
只想說...幫幫忙,別再神話古根漢,多看看畢爾包的基礎建設吧~
否則我們永遠跳不出台北101、台中歌劇院之流的迷思

建築帶動觀光?多想想吧
畢爾包沒新機場、沒鐵路、沒新公車路線、沒新旅館、沒河堤步道.....誰來看古根漢?

文章發表於 : 2009 2月 08 (週日) 9:18 pm
Pedro Hsieh
Rain 講的頗有道理。
這篇中國時報的投書怎會安個「非關正確」的標題?既然建築是一門專業,當然就會有確定的答案,或是最佳解,「非關正確」聽起來就是想打迷糊仗。
以藝文的眼光看建築,當然是一種角度,但不過是建築廣大視野的其中一景,名鑽在衣衫襤褸的人身上,無法顯示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