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轉載]評圖後創傷症候群一by孫德鴻

文章發表於 : 2007 12月 08 (週六) 12:05 am
L-archi
評圖後創傷症候群一 2007年1月15日
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 ... &l=a&fid=8

我在台北一間大學斷斷續續教了兩年,雖然學生的表現起起伏伏,但是從來沒有一次像前幾天的校內合評讓我如此沮喪難過,而且讓我難過的並不是學生,而是老師。

這間學校向來有著不一樣的教學風格,所以不太容易定義為建築系,在國內這麼多的建築系當中,她可能是唯一叫做「建築設計學系」而不是「建築學系」的科系,照字面意思解讀,「建築設計學系」應該是較為側重建築領域中的設計部份,在實際的教學上,這間學校確實不太談構造和結構,只談「設計」,問題是這樣還叫不叫做「建築設計」?對一些人而言,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尤其是對這間向來以培養學生自信心聞名的學校的建築設計系老師而言。

前幾天的那場評圖,讓我對這個系的未來起了一個天大的問號,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一組操作「大樓」外觀的同學們,由於屬於合作式的題目,所以端上來的菜還蠻豐富的,有一幅大油畫、幾座壓克力模型,還有一堆看起來像「大樓」的量體模型,簡報的同學在場上顯得自信滿滿,對於其他老師提出的問題一律完整切割,像是不會或不想回答「大樓」的定義為何、聲稱他們不考慮結構、大樓平面也不是此次設計的操作重點等等,更別談都市涵構了,也就是說整個學期的三人小組只完成了類似一、二年級的量體練習,對於建築系四年級學生的合理學習內容完全無法交代,像這種對建築的學習進程無限制而且無目標的往前展延的事情,在這個系顯然不是第一次發生,身為一個老師的我,只能說問題顯然不在學生。

我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只會接受一種教學模式的人,所以對於該系的多元化教學十分肯定,我們的社會本來就應該有這種思維,問題是不管採取何種教學模式,教書的人腦筋必須清楚,這有可能是一種苛求,但卻是多元教學模式的絕對前提,在那次評圖中還有不少特殊的作品,簡報的學生也多少談了一下他們各組訂定的題目與遊戲規則,然而即便依循他們的遊戲規則去提問,學生不是聽不懂問題就是選擇沉默,稍做解釋的則是被自己的解答疑惑,其中有一個很辛苦的同學花了一學期的時間在田裡工作,只是企圖了解某一種自然素材,不管該素材是否可用為建築材料,也不管這樣的學習法是否比瞎子摸象還糟糕,在這麼廣闊的「建築設計」領域中,假如用一學期只學會了一種或兩種材料的某一種可能性,那麼未來建築人的養成可能得依靠發達的醫學讓人活個八百歲才有可能,更別談整個題目的重點顯然不是建築,而是某種型態的行動藝術或是表演藝術或是裝置藝術或是授課老師下一次展覽的前戲。

評圖隔天我跟一位該系的元老抱怨,該元老除了大力辯駁外倒是說了一句我很肯定的話,她說:大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有相當程度的人格養成,這句話我可以用盡力氣將雙手雙腳舉起來贊成,但是要談到「人格養成」這件事情就得談到「典範」,要談到系上是否有足夠的「典範」時,答案不是兩個字就是一場風雨,但是我已經興致全無了,就這樣子吧。

文章發表於 : 2007 12月 27 (週四) 3:09 pm
HSM
這是說實踐吧....
我不知道該校建築系畢業能不能考建築師
或是是否已經有該校畢業的建築師願意分享自己大學受過的養成教育
對建築師人格特質的影響
不過以職業建築師的標準來評建築人甚至是較偏藝術的部份的建築藝術人
難免失焦
對學生的努力也沒有什麼幫助
畢竟不是畢業就註定要當建築師的

文章發表於 : 2008 1月 31 (週四) 2:27 pm
dededa
嗯~樓上這位同學你說的對

要不然把你自身的經驗分享出來~
如何從建築系的學生再轉到偏藝術的建築人~
再從建築人轉到以服務社會大眾的公職人員角色的心路歷程~
相信能為現今的學建築的莘莘學子~點 亮一盞明燈~
:D :D :D

文章發表於 : 2008 4月 09 (週三) 3:38 pm
steven.Y
我想老師的意思並不是要批評學生或老師的表現......
畢竟學了建築設計,不能以純藝術來論建築
建築有其社會性的務實面
如果不是要把建築做一種有實現機會的思考
不如去念純藝術,更能夠天馬行空的表現創意

這是一個定位問題。
十年前我就見識過實踐的操作,在造型上的確是出色
如果把實踐當成「造型設計系」相信沒人會有這樣的爭議。

實踐的同學難道不會有一種疑惑?將來到社會上,究竟要扮演何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