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中的天使─關於數位建築的一些思考-徐

【數位建築的人文思考】
風暴中的天使 文/徐明松
「克利有一幅名為《新天使》的油畫,畫中天使正在飛離某樣其凝視之物。天使睜大雙眼、嘴巴微張、翅膀舒展,歷史上的天使容貌就該是如此吧。他面對的是過去,這過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連串的事件,對他看來卻是單一一場災難,讓殘骸層層堆疊傾倒在他腳下。天使很想留下,喚醒死者,讓破鏡重圓。但是,天國吹來一陣狂風,纏著天使,風勢如此之強讓他無法收攏翅膀。這股風暴勢不可擋地將他推向未來,他背對著的未來,而天使面前的殘骸仍繼續不斷堆積,朝天空攀升。這場風暴,就是我們所謂的『進步』」。註
這段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話最能說明這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歷史的巨大變革,也點出了變革所帶來的無所適從與困境。當然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就是技術的不斷革新,在營建工程上先有鑄鐵,後有鋼筋混凝土、鋼骨結構的運用,跨度的增加讓輕巧大空間成為常態,無論是橋樑、廠房、火車站、溫室,乃至日常建築都陸續接納了新的營建方式,因此導致「古典」語言全面潰散;這裡的「古典」不只是西方或歐洲,而是不分畛域的「古典」,任何想現代化的國家都不得不接受新技術,這也是為甚麼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各個民族都「歇斯底里」地在尋求文化自明性的原因。如果我們同意肖阿西(Auguste Choisy)所言:「建築的本質是構造,所有風格的演進只是技術發展的合理結果」,或是相信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技術的本質就是詩意」,那麼新技術必然是詩意創作的結構性磐石,各民族必須在普同基礎上對過去攝取與對未來創新,如此一來,民族的分殊性將可添加世界文化的多樣光彩。
近十年來,網際網路與電腦運算突破性的發展,除了確定新一波的通訊與運用技術的革命外,也逐漸在專業領域上攻城掠地,譬如說資料庫的建立、效能分析、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認知科學(Cognition Science)與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等技術,即便尚處於初步的發展,但成為強大而有效的工具,卻指日可待。不過我們必須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看出這些工具技術的演進,將造成下一波的建築革命,主要原因是並未刺動營建「技術」作本質上的改變。
假如「技術」意謂著「工業生產流程或手段的總合」,我們有兩種方式來解讀它與建築的關係:首先是「生產流程的制式化面向」的誇大突顯,譬如說廿世紀初期的未來主義、構成主義建築,都曾藉由鋼筋混凝土極度的誇張使用來補償國家工業化裹足不前的事實,所以是政治的;表現主義建築則捕捉都會快速流動的現象,以呈現商業化資本主義社會快速流動的情境,所以是模擬的。至於七○年代以後蔚成風潮,以Renzo Piano、Norman Foster為代表的高科技建築,其裸露鋼骨結構的創作姿態則屬修辭範疇,裡面的美學推演關乎自身,較缺少社會、歷史與人文的脈絡。
其次就是工業生產流程的本質性探討,我們可以以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兩位建築大師為例說明。密斯將新材料的特性作本質上的研究(例如古希臘工匠之於石頭),他揭示材料本身的特性,並加以和諧、合理的組構,最終彰顯了鋼與玻璃所帶來的時代性的虛無與輕巧;柯比意則將「技術可複製性的工業化生產」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裡面不僅有住的議題,亦廣泛涉及都市與自然,因此他對技術的深刻性理解不只是美學的,亦是社會的。
由此觀之,國內經常引Frank Gehry、Peter Eisenman(儘管他們自覺無辜)作為數位建築自由形體的創作典範,卻忽略了「技術生產流程」的合理機制,也曲解了「歷史風格」的深刻含義,導致最後形式只能向資本主義市場廣告行銷靠攏,掉入感知(perception)語言的形式操弄,模糊了「技術」在社會生產機制裡的重要角色。
無論如何,前述提到的數位工具性運用值得繼續開發,只是我們必需謹慎區辨工具的適切性,免於淪為工具主義而不自知。目前更迫切的是攤在天使腳下,不斷積聚的殘骸,當我們的都市、鄉村地景正是班雅明筆下描述的景況時,當我們必須面對「廢墟都市」與「殘破鄉村」時,專業不能只是烏托邦裡語言的演繹,每一領域終歸是要奉獻所能,共同創造美好的將來,不隨「狂風」讚揚過度彰顯的技術──做一個「收拾殘局」的天使,這已不是美學,而是倫理的議題。
(本文作者為建築評論工作者)
註釋:
1. Walter Benjamin. Angelus novus──saggi e frammenti. Traduzione e introduzione di Renato Solmi, 1962(1955), p.80, Einaudi , Torino.
風暴中的天使 文/徐明松
「克利有一幅名為《新天使》的油畫,畫中天使正在飛離某樣其凝視之物。天使睜大雙眼、嘴巴微張、翅膀舒展,歷史上的天使容貌就該是如此吧。他面對的是過去,這過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連串的事件,對他看來卻是單一一場災難,讓殘骸層層堆疊傾倒在他腳下。天使很想留下,喚醒死者,讓破鏡重圓。但是,天國吹來一陣狂風,纏著天使,風勢如此之強讓他無法收攏翅膀。這股風暴勢不可擋地將他推向未來,他背對著的未來,而天使面前的殘骸仍繼續不斷堆積,朝天空攀升。這場風暴,就是我們所謂的『進步』」。註
這段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話最能說明這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歷史的巨大變革,也點出了變革所帶來的無所適從與困境。當然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就是技術的不斷革新,在營建工程上先有鑄鐵,後有鋼筋混凝土、鋼骨結構的運用,跨度的增加讓輕巧大空間成為常態,無論是橋樑、廠房、火車站、溫室,乃至日常建築都陸續接納了新的營建方式,因此導致「古典」語言全面潰散;這裡的「古典」不只是西方或歐洲,而是不分畛域的「古典」,任何想現代化的國家都不得不接受新技術,這也是為甚麼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各個民族都「歇斯底里」地在尋求文化自明性的原因。如果我們同意肖阿西(Auguste Choisy)所言:「建築的本質是構造,所有風格的演進只是技術發展的合理結果」,或是相信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技術的本質就是詩意」,那麼新技術必然是詩意創作的結構性磐石,各民族必須在普同基礎上對過去攝取與對未來創新,如此一來,民族的分殊性將可添加世界文化的多樣光彩。
近十年來,網際網路與電腦運算突破性的發展,除了確定新一波的通訊與運用技術的革命外,也逐漸在專業領域上攻城掠地,譬如說資料庫的建立、效能分析、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認知科學(Cognition Science)與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等技術,即便尚處於初步的發展,但成為強大而有效的工具,卻指日可待。不過我們必須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看出這些工具技術的演進,將造成下一波的建築革命,主要原因是並未刺動營建「技術」作本質上的改變。
假如「技術」意謂著「工業生產流程或手段的總合」,我們有兩種方式來解讀它與建築的關係:首先是「生產流程的制式化面向」的誇大突顯,譬如說廿世紀初期的未來主義、構成主義建築,都曾藉由鋼筋混凝土極度的誇張使用來補償國家工業化裹足不前的事實,所以是政治的;表現主義建築則捕捉都會快速流動的現象,以呈現商業化資本主義社會快速流動的情境,所以是模擬的。至於七○年代以後蔚成風潮,以Renzo Piano、Norman Foster為代表的高科技建築,其裸露鋼骨結構的創作姿態則屬修辭範疇,裡面的美學推演關乎自身,較缺少社會、歷史與人文的脈絡。
其次就是工業生產流程的本質性探討,我們可以以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兩位建築大師為例說明。密斯將新材料的特性作本質上的研究(例如古希臘工匠之於石頭),他揭示材料本身的特性,並加以和諧、合理的組構,最終彰顯了鋼與玻璃所帶來的時代性的虛無與輕巧;柯比意則將「技術可複製性的工業化生產」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裡面不僅有住的議題,亦廣泛涉及都市與自然,因此他對技術的深刻性理解不只是美學的,亦是社會的。
由此觀之,國內經常引Frank Gehry、Peter Eisenman(儘管他們自覺無辜)作為數位建築自由形體的創作典範,卻忽略了「技術生產流程」的合理機制,也曲解了「歷史風格」的深刻含義,導致最後形式只能向資本主義市場廣告行銷靠攏,掉入感知(perception)語言的形式操弄,模糊了「技術」在社會生產機制裡的重要角色。
無論如何,前述提到的數位工具性運用值得繼續開發,只是我們必需謹慎區辨工具的適切性,免於淪為工具主義而不自知。目前更迫切的是攤在天使腳下,不斷積聚的殘骸,當我們的都市、鄉村地景正是班雅明筆下描述的景況時,當我們必須面對「廢墟都市」與「殘破鄉村」時,專業不能只是烏托邦裡語言的演繹,每一領域終歸是要奉獻所能,共同創造美好的將來,不隨「狂風」讚揚過度彰顯的技術──做一個「收拾殘局」的天使,這已不是美學,而是倫理的議題。
(本文作者為建築評論工作者)
註釋:
1. Walter Benjamin. Angelus novus──saggi e frammenti. Traduzione e introduzione di Renato Solmi, 1962(1955), p.80, Einaudi , Tor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