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急不來的(詹順貴)


建築之美、建築推廣

「安全」是急不來的(詹順貴)

文章L-archi » 2010 11月 12 (週五) 11:59 pm



贊助商連結

「安全」是急不來的(詹順貴)
蘇花改的環評案,14天內環評初審通過,很可能創下史上具爭議性重大開發案環評最快通過的紀錄。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造成嚴重傷亡,固然令人遺憾,但花蓮縣傅萁縣長把它怪在環保團體身上,其實是讓重大政策的理性討論失焦。筆者於2005-07年間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時,曾審查過興建蘇花高的環評案,謹說明其過程與當時環評委員的疑慮,供各界參酌。2000年總統大選之際,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在 1999年底提出興建蘇花高的政策宣示,隨即在短短四個月內通過環評,而且是以臨時動議方式在環評大會提案通過。既未記取當時仍在施工中的雪山隧道因地質調查不實,鑽掘過程中遇上斷層破碎帶嚴重崩塌及湧水而造成數名優秀工程師死亡、高價鑽土機毀損及萬年地下水大量流失等教訓,更完全無視於它總共穿越11條斷層及其他近十種敏感區位,政策買票意圖明顯。正因為興建蘇花高的決策,一開始即以政治考量為出發點,注定它坎坷的命運。民進黨執政後,數度游移於建與不建,政治考量亦遠大於專業考量。2006年,交通部以「為避開滲湧水斷層帶而變更路線」為由,向環保署送審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即是因為當初地質鑽探調查不足所致。但當時歷次的審查會,仍只看到國工局以台鐵興建北迴鐵路新永春隧道時遇到的地質狀況做為「推估」參考,並未實際詳細鑽探,讓環評委員無法放心,因而一再延宕。
道路規劃單位怠惰

2008年再次改朝換代後的蘇花替與現在的蘇花改,改由公路總局負責規劃,但就長隧道路段,其路線規劃與須面對的地質挑戰,仍然與當時蘇花高面臨的情形毫無二致,公路總局對於外界有關地質問題的疑慮,仍是國工局那套說詞。而全國的土木技師公會聯合登報呼籲政府應直接興建蘇花高,除了工程商機外,充斥著人定勝天的思維。試問,各界在責怪環保團體的同時,可曾冷靜想過,其實是道路規劃單位將近十年的怠惰,未認真做地質調查,才造成今日不問是蘇花高或蘇花改都因地質疑慮遲遲無法釐清而備受爭議的局面,是否該檢討追究交通部的責任?如果盲目的動工,未來看到的將是不斷的預算巨幅追加與無止境的投入維修經費,除了工程永續外,能留下什麼?
危險與安全是相對概念,層次雖高,但均極抽象,如何把抽象的目標形成具體的問題,並進而擬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才是決策的核心價值。傅萁聲稱蘇花公路十年間死亡千餘人,以證明蘇花公路不安全,並導出興建蘇花高或蘇花改的必要性。但依淡江大學張勝雄教授分析警政署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資料,卻發現傅縣長提出蘇花公路的死亡數字竟是以整條全長475公里台9線充數。實際上僅為台9線一小段約80公里的蘇花公路因坍方影響交通的天數,2002至2008年僅25天,死亡人數為5人,而因酒駕、逆向超車致死的人數卻高達46人。可見除本次風災重大死亡事故外,其他事故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因此將「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與興建「蘇花改」或重新出現的「蘇花高」呼聲直接劃上等號,未必是對症下藥,可能根本無法解決花蓮人渴望的迫切問題。安全,應該是最優先的訴求,但不必然只有單一選擇,這部分環保團體已有多次詳細的論述說明。生命是無價,但有生命的,不只是人。這應該是慈濟證嚴上人雖然低調但始終抱持反對態度的原因所在。

作者為律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蘇花改的環評案,14天內環評初審通過,很可能創下史上具爭議性重大開發案環評最快通過的紀錄。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造成嚴重傷亡,固然令人遺憾,但花蓮縣傅萁縣長把它怪在環保團體身上,其實是讓重大政策的理性討論失焦。筆者於2005-07年間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時,曾審查過興建蘇花高的環評案,謹說明其過程與當時環評委員的疑慮,供各界參酌。2000年總統大選之際,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在 1999年底提出興建蘇花高的政策宣示,隨即在短短四個月內通過環評,而且是以臨時動議方式在環評大會提案通過。既未記取當時仍在施工中的雪山隧道因地質調查不實,鑽掘過程中遇上斷層破碎帶嚴重崩塌及湧水而造成數名優秀工程師死亡、高價鑽土機毀損及萬年地下水大量流失等教訓,更完全無視於它總共穿越11條斷層及其他近十種敏感區位,政策買票意圖明顯。正因為興建蘇花高的決策,一開始即以政治考量為出發點,注定它坎坷的命運。民進黨執政後,數度游移於建與不建,政治考量亦遠大於專業考量。2006年,交通部以「為避開滲湧水斷層帶而變更路線」為由,向環保署送審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即是因為當初地質鑽探調查不足所致。但當時歷次的審查會,仍只看到國工局以台鐵興建北迴鐵路新永春隧道時遇到的地質狀況做為「推估」參考,並未實際詳細鑽探,讓環評委員無法放心,因而一再延宕。
道路規劃單位怠惰

2008年再次改朝換代後的蘇花替與現在的蘇花改,改由公路總局負責規劃,但就長隧道路段,其路線規劃與須面對的地質挑戰,仍然與當時蘇花高面臨的情形毫無二致,公路總局對於外界有關地質問題的疑慮,仍是國工局那套說詞。而全國的土木技師公會聯合登報呼籲政府應直接興建蘇花高,除了工程商機外,充斥著人定勝天的思維。試問,各界在責怪環保團體的同時,可曾冷靜想過,其實是道路規劃單位將近十年的怠惰,未認真做地質調查,才造成今日不問是蘇花高或蘇花改都因地質疑慮遲遲無法釐清而備受爭議的局面,是否該檢討追究交通部的責任?如果盲目的動工,未來看到的將是不斷的預算巨幅追加與無止境的投入維修經費,除了工程永續外,能留下什麼?
危險與安全是相對概念,層次雖高,但均極抽象,如何把抽象的目標形成具體的問題,並進而擬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才是決策的核心價值。傅萁聲稱蘇花公路十年間死亡千餘人,以證明蘇花公路不安全,並導出興建蘇花高或蘇花改的必要性。但依淡江大學張勝雄教授分析警政署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資料,卻發現傅縣長提出蘇花公路的死亡數字竟是以整條全長475公里台9線充數。實際上僅為台9線一小段約80公里的蘇花公路因坍方影響交通的天數,2002至2008年僅25天,死亡人數為5人,而因酒駕、逆向超車致死的人數卻高達46人。可見除本次風災重大死亡事故外,其他事故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因此將「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與興建「蘇花改」或重新出現的「蘇花高」呼聲直接劃上等號,未必是對症下藥,可能根本無法解決花蓮人渴望的迫切問題。安全,應該是最優先的訴求,但不必然只有單一選擇,這部分環保團體已有多次詳細的論述說明。生命是無價,但有生命的,不只是人。這應該是慈濟證嚴上人雖然低調但始終抱持反對態度的原因所在。

作者為律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L-archi
 
文章: 3134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59 am
來自: 台灣

文章L-archi » 2010 11月 13 (週六) 12:06 am

蘇花改難救蘇花公(張勝雄)

梅姬颱風帶來的暴雨造成蘇花公路開通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並因此造成20餘名中國遊客下落不明的不幸事件。政府高層除了加速救災,疏通道路外,總統亦針對現正於環保署審議的「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以下稱蘇花改)計劃提出加速環評的要求,此舉不僅形成環保署、環評委員的壓力,也不免讓外界認為新建「蘇花改」將是改善現有蘇花公路安全的良方。然而,新闢蘇花改公路果真可以避免未來類似事件的重演?這是一個正確的藥方,還是撫慰社會心靈,讓大家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劑呢?

根據公路總局對「蘇花改」的規劃構想,未來新的蘇花改公路將作為大小客車、貨車、砂石車來往台北花蓮的道路,既有蘇花公路則將活化為景觀道路,做為自行車、機車、遊覽車等地區性生活與休閒旅遊使用。換言之,新的蘇花改公路並非取代現有蘇花公路,不論蘇花改是否興建,新建公路的安全設施皆與既有蘇花公路的安全問題改善無關!我們可以理解總統憂心民瘼的心情,但不察病因,只求速開藥方,反而忽略真正可以改善問題的方法,這才是令人憂心之事!
蘇花公路開通甚早,但遲至80年始拓寬至全線雙向通行的水準,然而山區道路拓寬,不免增加山坡峭壁的大量開挖,造成邊坡擾動,增加落石與邊坡土石滑動的機率,若再遭逢山區豪大雨,自然有許多超越當初設計條件的情況發生,而釀成令人遺憾的災害。未來公路復建時,是否仍執著以恢復舊線水準為依歸?或改變思維,以較小的路寬規模換取較多的道路安全性,亦值得公路主管機關審慎考量。
設預警系統控車流

其次,我們也建議公路主管機關拋棄全天候公路的迷思,承認在目前氣候劇變之際,人力必有不及之處,不一定非要去克服危險(冒險行為),但可建立「預警系統」,適時封路提供避險之道。於公路關鍵處所,如橋樑、隧道口、隧道內、易坍方落石處設置偵測系統,根據環境偵測結果管制人員車輛進出該路段,以維護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此種作法在日本或國內農委會土石流災害防治等皆有類似經驗可供參考,公路主管機關除了橋樑監測系統外,也應積極建立更廣泛的公路環境安全監測系統,這才能避免車輛遭土石掩埋事件再度重演。
雖然蘇花公路服務中斷,但卻讓我們發現一個事實,原來我們一直有一條「安全的路──鐵路」。台鐵的運能不足向為花蓮民眾所詬病,但在交通部一聲令下,運能馬上暴增,不僅是客運,亦可同時提供蔬果貨物的運送服務,雖然提升的運能可能是先暫時調用(加掛)備用車廂達成目標,但由此顯示,台鐵的能力實不可小看,只要加速列車採購流程,其實台北花蓮的鐵路運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交通部向來宣稱東部的發展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此時的作法正在考驗主政者真正的決心。
充分利用鐵路避禍

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的不幸事件令人遺憾,但「蘇花改」再安全也無法解決既有蘇花公路的安全問題,只會讓我們忽略真正要改善的問題與對策,我們對於攸關下一代權益的「蘇花改」工程更不能因此便宜行事。未來復建公路時,以新的設計思維降低道路坍方落石的誘因;建立完善的公路環境安全監測系統;充分運用鐵路高運能與高安全性的特色,才是避免未來類似事件的藥方。捨此不為,將來若「蘇花改」通過環評,七年的興建期間,將有上百萬輛次的砂石車奔馳於蘇花公路運送工程土方,加上每年拜訪台灣的颱風暴雨,我們如何維護公路的安全?或者只能祈求「天佑台灣、天佑蘇花」!

作者為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 ... D/20101026
L-archi
 
文章: 3134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59 am
來自: 台灣

文章hotspring119 » 2010 11月 13 (週六) 12:02 pm

潘翰聲(和北投居民一起抵制黑心違建-水美溫泉會館)的綠黨暨環團人士
在蘇花改的評估建言上花了很多心力
但很不幸,還是讓蘇花改有條件的通過了

默哀中。。。
頭像
hotspring119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10 11月 12 (週五) 5:15 pm
來自: 臺北市

文章SSDDXX » 2010 11月 13 (週六) 4:30 pm

讓花蓮人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不是很好嗎
SSDDXX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10 10月 10 (週日) 5:06 pm

文章ck0789 » 2010 11月 13 (週六) 8:14 pm

SSDDXX 寫:讓花蓮人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不是很好嗎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462232.htm
東部人真的是需要這一條路
ck0789
 
文章: 283
註冊時間: 2009 4月 26 (週日) 8:35 pm
來自: taichung


回到 建築專欄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