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台灣塔中的台灣自卑和建築侷限
http://blog.yam.com/kueihsienl/article/44208456
台灣塔國際競圖首獎昨天揭曉。在我看來,這個台灣塔的計畫再次凸顯了台灣的缺乏自信,其競圖成果也再次顯示了建築專業的侷限。一時許多感觸,且試著寫下一些想法,跟大家討論。
首先,讓我從最淺層的美學層面談起。最淺層,是因為即便設計者被業界冠上「新秀」甚至「大師」頭銜 ,即便獲獎無數 ,我們都不能否認美學本身是主觀的,因此一個作品順不順眼、美不美,沒有標準答案。專業評審可以裁奪名次,但不管是設計專業者或是一般民眾,人人心中的那把審美標尺都該尊重。藤本壯介的首獎作品「漂浮在空中的台灣花園」,評審喜歡,但我很好奇一般民眾會做何反應。
作為一個規劃設計專業者,我從新聞附圖所看到的那台灣塔,真是個龐然大物,不難看(因為之前第一階段競圖首獎作品實在太恐怖),但坦白說, 礙眼。當然,以地標為出發點的建築物,一般認知是得鶴立雞群(是否真要如此,等一下討論),先不論這建築物與周遭地景是否搭配和諧,這「台灣花園」因量體太大而顯粗暴,若量體小一些,或許會優雅許多。
再來談另一個淺層面相:設計概念。設計專業者應該會抗議我將設計概念定位為「淺層」,因為設計概念通常是設計者自認最深層的地方,也是一般人最摸不著頭緒、最搞不懂的地方,是故以為是設計中最有學問之處。但即便設計者將設計概念說地再怎麼天花亂墜,搞設計的都心知肚明,設計概念同樣也是主觀的。設計概念的本身沒有實質作用,不過是工具,是設計者自己的創作邏輯。換句話說,設計者要怎麼詮釋設計形式都行。設計概念可以平實易懂,讓一般人都能領會其妙,但有些喜歡吊書袋的設計者會拿名家(通常是作古的哲學家)的話語來包裝一番,很容易創造玄不可測之嚇唬效果;不吊書袋的,將一些少用的詞彙湊在一起也可創造深奧之錯覺。說明白一點,設計概念是一個很容易畫唬爛的地方。我並非說建築師在唬爛,我要說的是:設計概念與空間形式之間的連結大多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同樣也沒有對錯。民眾就算聽不懂設計概念,仍可評論設計作品的美醜和機能。
回到藤本壯介的「台灣花園」的設計概念,清楚易懂,沒有太多的賣弄。報導說其設計靈感來自台灣榕樹與福爾摩沙。雖然不知道「福爾摩沙」指的到底是什麼,倒是覺得榕樹做為設計出發點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榕樹作為設計概念,轉化為形式後似乎太過「寫實」,不就是用人造材料去模仿榕樹可創造出來的空間效果嗎?但明明正牌的榕樹就可以達成的效果,為何要大費周章地用昂貴的建築材料再製?當然,我們可以說那人造空間是把榕樹的空間效果放大、誇張化,所以其實並非相同的效果,但還要在三百公尺高的地方廣植榕樹?這設計的直白就不甚高明了。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即便榕樹堅韌,在三百公尺高建築頂上絕對是不勝寒、不勝強風吧!就饒了榕樹吧,讓它們好好地生長在地面的泥土中。
在藤本壯介的設計中更「寫實」的,是台灣造型的空間步道。我不明白,明明這個台灣塔就是要立在台灣的土地上,弄一個台灣島形在這裡有什麼意義? 這台灣造型的空間步道似乎更適合建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讓離鄉子弟、各地僑民緬懷台灣。
再者,藤本壯介說這個台灣塔「不是設計成『物件』,而是創造自然現象」,很好的想法,但形式成果卻顯得自欺欺人。設計者可以浪漫地想像自己不是創造「物件」,但事實是,放置在地景之上如此的龐然大物,看不到與周遭地景的互動的討論,若不是物件是什麼呢?所創造出來的也更不是一般理解的「自然現象」,不過是光、影的視覺效果(「自然」兩字被超級廣義使用)。如果設計者真意圖要突破「塔」的一柱擎天傳統形象,那麼,同樣的設計概念(非物件 + 自然現象)若轉化為種滿榕樹的綠地,或是其他形式的地景藝術,將會更前衛、更具突破性。
以上對於美學和設計概念的評論,是我的主觀想法,有很多討論的空間,讀者無需認同。但設計專業界除了討論各個案例的淺層面相之外,不能不做更深層的討論,也就是將一個設計案放在社會的文本中討論。藤本壯介所設計的台灣塔,讓人想要探討設計中關於文化精神詮釋的這件事。再現、轉化一個地方被珍視的空間經驗和傳統空間語彙,通常是外來設計者會採取的設計策略;如果我在另一個國家的基地上做設計,也會尋找該國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來做發想。但是,該如何以空間來體現文化精神?我個人對於用「空間的異地再製」的方式來體現文化精神不以為然,例如,在三百公尺高的塔上種榕樹,或是用LED燈營造天燈的氛圍,都是我所謂的空間的異地再製。另一個例子是台北市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梯田, 這個是大喇喇的空間複製、完全的複製,連稍微重新詮釋都沒有。
所以不以為然,是因為天燈、榕樹、梯田等都是台灣另一個地方明明都還存在的空間,何須異地再製?若只是為了要表達某些文化象徵意涵,而沒有實用性的脈絡來支持,那麼這樣的空間是空洞的。真要支持某些空間形式背後的文化意義,還不如把錢拿來保存現存的空間更為實際。
強加某種「文化意涵」的作品,總顯得做作,老實說藤本壯介那台灣造型的空間步道讓我起雞皮疙瘩。我也不認為空間設計一定得體現某種文化精神。如果,台中市政府的錢真的多到可蓋一個可看到台灣海峽、可遠眺城市地景的高塔,那麼就為蓋塔而蓋塔吧,無需強稱為「台灣」塔、也無需強求體現「台灣精神」(雖然這在政治上可能較容易爭取到經費)。我不是說文化不重要,而是,任何公共建築,其背後文化意涵的詮釋本就不會依著政府和設計者的意思走,建築形式背後象徵意涵的詮釋權,在於民眾集體,也需要經過時間才能定義。
此外,要怎麼表現台灣精神,永遠都有爭論空間。誰說台灣精神一定要用結構物來表現?如果台灣精神可由空間來體現,那麼台灣現有的農田、山脈、水系,城市中的建物和開放空間,難道不就是台灣精神的最真實體現?我們何需要在這個已經有台灣精神土地上,再去搞額外的結構物來表現台灣精神?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談談這台灣塔之必要性。台中為什麼得搞一個地標?為了蓋地標而蓋的地標,真的會成為「地標」嗎?一個城市的地標不是政府指定了就算,地標的指認來自市民的認同,得經過時間考驗,視覺上明顯的構造物不見得會成為地標。世上少有建築物比台北市的101大樓更為鶴立雞群,但至今有多少人認同他是台北的地標?有多少人認同它代表台北這個城市?至少作為台北小孩的我並不認同。 一個城市的地標也不必然是龐然大物,像是丹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尿尿小童,都是小而美、令人鍾愛的城市地標。
而今天,台灣政府想要的「地標」非得龐大不可。台中市政府要的台灣塔,基本上就是一個巨型雕刻藝術品,巨大而昂貴(總預算六十五點八八億元,也有報導說是八十億台幣)。我不反對大型藝術作品,但台灣塔這超級巨大的藝術品,令人聯想到二十世紀集權國家那些宣揚國威、宣示政權的巨大雕刻。二十一世紀的民主國家台灣,以納稅人的血汗錢來打造如此昂貴的雕刻藝術品,詭異而怪誕。不管設計成什麼樣子,台中市民不能不問: 台中市到底想要用台灣塔來宣示什麼、證明什麼?這麼昂貴的台灣塔對台中(甚至對台灣)有什麼意義?真的有必要嗎?
這些年來,台灣各大城市不斷尋求吸引國際目光,想站上國際舞台,而大興土木成為重要工具。但是,有了光鮮亮麗的現代建築物就可引起國際矚目嗎?這種吸引目光法,就好像藝人的華服一樣,鎂光燈閃個幾次後很快就沒有了。看看有了101大樓、辦了花博的台北,現在是吸引外國人觀光、投資、定居的城市嗎?
台灣,就好像一個身材姣好面貌清秀的年輕人,卻因為喜歡熬夜、吃垃圾食物而長滿痘痘,為便秘所苦,還嚴重自卑,總覺得比不上別人,卻又好強不甘心,不願落人後;於是,這年輕人不先處理滿臉的痘痘、忽略便秘而引起的身體不適,反而不斷花錢買最時髦的玩意來企求別人的眼光,卻往往仍不受注目。
台灣納稅人的錢,那六十五多億(或八十億)的台幣,真的要這樣花嗎?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