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聯合報╱馮永華/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新北市)】
2012.02.05 01:28 am
頃閱聯合報周行一教授「台灣的城市真的很醜」一文,又因剛從北京客座講學回台,霎時的對比,令人頗有戚戚之感;但這種都市建設的落差,並非僅由文創產業、民眾品味可以拯救,台灣都市的逐漸落後,實與長期政治內耗,缺乏宏觀規畫有關。
多年前,一位文化界前輩說過:「從上海回到台灣,有一種從都市回到鄉下的感覺。」十六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坐在遊覽車上看著綠燈亮起的一剎那,數以百計的腳踏車同時起動的「壯觀」場景至今難忘;而今北京大街上只見汽車及大眾運輸,都市的層次快速提升。
台北,卻仍是機車滿街亂竄,城市格局停滯不前。我們的官員與人民可有任何感知?當年看著北京滿街腳踏車而得意於遙遙領先,今天人家卻是奇怪,台北為何仍是摩托車充斥的「次級」城市?
我在上海都計局看到他們對城市的前瞻規畫,成就了今日浦東「都市天際線」的一波三峰: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與環球金融中心;其他較低者如震旦大廈、京銀大廈、息樞鈕大廈……,這數十幢大樓,形成了所謂的「一波三峰」。
只有這樣的城市輪廓線、這樣的氣派,才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別人在細細地追求一個城市的律動感與韻味感。我們呢?台北的「都市天際線」在哪裡?至今仍只見一○一孤聳於台北天空。這是缺乏宏觀的台灣人,站在太平洋岸邊放眼看世界的姿態?
大陸對於城市建設的前瞻性尚不只如此,以我認識的中國美院色彩研究所宋教授為例,到處找他進行「城市色彩」規畫的「領導」正大排長龍。
反觀我們,絕大多數的都市建築只有使用價值,卻沒什麼審美價值。可以說,台灣多數建築是平庸的、醜陋的。
台灣始終缺乏站在高處,去思考城市美學,將「眼不見為淨」的阿Q精神發揮極致;看對岸只看不好的層面,而看自己則總是自我感覺良好。
回台後,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陸生的文章〈我在台灣,我正青春〉,雖然他提到將淡水小鎮愛到心底裡去,但文中仍寫道:我有個同學抵淡水後,對於台灣的一切幻想瞬間毀滅,直接買了張機票回大陸。他沒有想到台灣會有這麼破舊的地方,會有這麼狹窄的街道。一下子有了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就算是台北也滿足不了他對於台灣的幻想。
大選已圓滿結束,現今該是努力建設的時候,台灣的問題千萬別以為只有就業、住宅、環保、稅改、產銷、兩岸、財經等議題,事實上,我們的「城市美學」更是個嚴重的問題;希望執政者必須真正跳開選舉思維,極大擴張施政的「理想性」,否則,台灣將伴隨社會的「卑瑣化」,被無情的歷史進程,狠狠的甩到對岸的後面。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