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建築之美、建築推廣

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文章徐岩奇 » 2012 2月 06 (週一) 9:48 am



贊助商連結

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聯合報╱馮永華/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新北市)】
2012.02.05 01:28 am

頃閱聯合報周行一教授「台灣的城市真的很醜」一文,又因剛從北京客座講學回台,霎時的對比,令人頗有戚戚之感;但這種都市建設的落差,並非僅由文創產業、民眾品味可以拯救,台灣都市的逐漸落後,實與長期政治內耗,缺乏宏觀規畫有關。

多年前,一位文化界前輩說過:「從上海回到台灣,有一種從都市回到鄉下的感覺。」十六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坐在遊覽車上看著綠燈亮起的一剎那,數以百計的腳踏車同時起動的「壯觀」場景至今難忘;而今北京大街上只見汽車及大眾運輸,都市的層次快速提升。

台北,卻仍是機車滿街亂竄,城市格局停滯不前。我們的官員與人民可有任何感知?當年看著北京滿街腳踏車而得意於遙遙領先,今天人家卻是奇怪,台北為何仍是摩托車充斥的「次級」城市?

我在上海都計局看到他們對城市的前瞻規畫,成就了今日浦東「都市天際線」的一波三峰: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與環球金融中心;其他較低者如震旦大廈、京銀大廈、息樞鈕大廈……,這數十幢大樓,形成了所謂的「一波三峰」。

只有這樣的城市輪廓線、這樣的氣派,才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別人在細細地追求一個城市的律動感與韻味感。我們呢?台北的「都市天際線」在哪裡?至今仍只見一○一孤聳於台北天空。這是缺乏宏觀的台灣人,站在太平洋岸邊放眼看世界的姿態?

大陸對於城市建設的前瞻性尚不只如此,以我認識的中國美院色彩研究所宋教授為例,到處找他進行「城市色彩」規畫的「領導」正大排長龍。

反觀我們,絕大多數的都市建築只有使用價值,卻沒什麼審美價值。可以說,台灣多數建築是平庸的、醜陋的。

台灣始終缺乏站在高處,去思考城市美學,將「眼不見為淨」的阿Q精神發揮極致;看對岸只看不好的層面,而看自己則總是自我感覺良好。

回台後,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陸生的文章〈我在台灣,我正青春〉,雖然他提到將淡水小鎮愛到心底裡去,但文中仍寫道:我有個同學抵淡水後,對於台灣的一切幻想瞬間毀滅,直接買了張機票回大陸。他沒有想到台灣會有這麼破舊的地方,會有這麼狹窄的街道。一下子有了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就算是台北也滿足不了他對於台灣的幻想。

大選已圓滿結束,現今該是努力建設的時候,台灣的問題千萬別以為只有就業、住宅、環保、稅改、產銷、兩岸、財經等議題,事實上,我們的「城市美學」更是個嚴重的問題;希望執政者必須真正跳開選舉思維,極大擴張施政的「理想性」,否則,台灣將伴隨社會的「卑瑣化」,被無情的歷史進程,狠狠的甩到對岸的後面。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徐岩奇
 
文章: 291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9 (週一) 12:51 pm

Re: 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文章Pedro Hsieh » 2012 2月 07 (週二) 1:18 am

【聯合報╱馮永華/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新北市)】 寫: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2012.02.05 01:28 am

我在上海都計局看到他們對城市的前瞻規畫,成就了今日浦東「都市天際線」的一波三峰: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與環球金融中心;其他較低者如震旦大廈、京銀大廈、息樞鈕大廈……,這數十幢大樓,形成了所謂的「一波三峰」。

只有這樣的城市輪廓線、這樣的氣派,才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別人在細細地追求一個城市的律動感與韻味感。我們呢?台北的「都市天際線」在哪裡?至今仍只見一○一孤聳於台北天空。這是缺乏宏觀的台灣人,站在太平洋岸邊放眼看世界的姿態?

應美系的教授對都市景觀審美眼光尚停留在高聳入雲摩天大樓的都市型態????啊!!想起來了,科比意也規畫過光輝城市,都市的人們真的喜歡佈滿垂直動線、都市光害...的環境中而稱之為美嗎?

看到這篇文章:European Urbanism: Lessons from a City without Suburbs,想到一堆山寨版的都市賣票供人參觀,可見得都市的美學面向應該和「一波三峰......這樣的氣派,才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大相逕庭,假若巴塞隆納、威尼斯也充滿了大樓,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景象,是否這樣就不氣派,不是時代精神的載體?

都市議題在台灣已經是談居民參與的技巧和行銷,這是引自歐美的觀念,或許歐美的都市審美觀念也不及馮教授眼中的進步吧??這篇文章所提的觀念和建築師過時了嗎:Re-engineering the European City
最後由 Pedro Hsieh 於 2012 2月 07 (週二) 10:24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Pedro Hsieh
 
文章: 1203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23 pm
來自: 台灣中部草地

台北,我會再來。

文章陳明城 » 2012 2月 07 (週二) 9:11 am

一位上海女遊客對台灣的觀感_
<多雨之島>!


一位上海女遊客對台灣的觀感_<多雨之島>!台灣紀行二帖之一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每兩年開一次年會,今年選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種尋根返鄉的感覺。因為喜歡漢字,又喜歡繁體字,更喜歡台灣的出版業,去圖書館或書店,總會誠服:台灣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書?會議全程四天,我和丈夫雖提早兩天到台北,會後也參加寶島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畢後又想延兩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國際花博展。我們在上海機場改票時遇到一個上海女子,她嫁了個台灣郎,所以不得不去台灣。

到台北的當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樓。雖然人們推祟這101層摩天大樓,我們卻決定將它列在茶餘飯後走馬觀花,去瞄一眼吃頓餐便行。全世界的商業大樓都是一樣的。

次日去看故宮和士林官邸。不少館因整館而關閉,略有失望。晚上在淡水著名的紅樓看夕陽西下吃美食,找那電視劇中出現多次的傍海席位。全世界的海鮮都一樣,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們下榻的旅館不遠處,便是中正紀念堂。第三天上午,決定去乘捷運。因為很多人說過,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運。

從中正紀念堂站下車,走出車廂,站內宏偉莊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樓上走去,需經過一條長的寬敞的通道,方可走出捷運站。忽然我與丈夫都被兩旁牆上的畫吸引,一一細審後,都不絕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處。

我說:「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來。」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畫展!何以會在地鐵中?還配了框,竟沒人偷嗎?我回去一張張拍;丈夫再在站內重新檢視站內四壁。他走到我身邊,用很虔誠的口吻對我說:「我檢查過了,一張廣告都沒有。」這時,我們已經感動到無語。習慣了目之所及皆廣告的我們,竟在台北的捷運站內如置身畫廊。人們生活在如此乾淨的環境中,地面沒有一片紙、一口痰;排隊時沒有一個人插隊擁擠;上了車立刻有人讓座;甚至在車廂裡隔了兩三個人的距離,會有人來找我去坐。有一次問了路,之後又被人細心找到,告知新的情況……。

我問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趕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說,至少十年,或許要更長時間,也許三十年也未能全國普及。

十年,也許是表面上的軟體文化會改善,但是走遍全島,遇到過這些溫良恭儉讓的台灣人後,我覺得,也許不是上海,而是整個中國,與台灣是沒得比了。因為台灣文化文明方面,沒有斷層,自覺地將文明精髓溶入到個人的身心行為之中。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標在哪裡的人,你叫他們怎麼去比?怎麼去趕?怎麼去改?

我總愛回國;因為我愛中華文化。但文明與禮儀的文化,這麼多年來我在故鄉有時已找不到它們。因此而困惑、遺憾、失望;卻在陌生的台灣,與它撲面相遇。甚至同樣使用漢字所表達的日常話語,也能盡現台灣人民的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從而為我飄洋過海數十載後,依然摯愛的中華文化,找到了源頭,得到了慰藉。

後來方知,此次有位女會員,在台北捷運車廂上看到張貼了詩歌。這文學中高處不勝寒的、被急功好利社會摒棄的詩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竟感動得哭了。

會後我們向南走去。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內,我被一組組的文學作品分類標題吸引了:離散與釘根、原鄉與祖靈、災難與生態、論辯與重建、性別與情欲、禁錮與脫出、反殖與認同、戰爭與傷痕、疏離與超越、批判與關懷……。它們的沉重使我動容。

在以後所看到的台灣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們曾經長期生活在血淚及掙扎中,強權的殖民統治,抑或專制的獨裁並沒有將他們壓垮變形。如一粒粒的種子,在土壤中依然頑強地往上竄升。

那些苦難的歲月及磨鍊,反而孕育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強自愛之心。
在台北國際花博會上,我們這些疲倦的女人試探尋找VIP通道。問我們的導遊 小姐,可有辦法不排隊?導遊說:「這兒沒有VIP,這是民主國家,人人平等。」這勾起我對上海世博會的記憶。

其實VIP便是特權及階級的代號,是不平等的象徵。
看慣了龐大無當的官僚及特權泛濫成災,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不相信華人社會還有人人平等的民主、還有自覺的紀律及尊重別人的自重。
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氣和地淋著雨排隊,雖然得不到特殊禮遇,卻再無怨言。

我又有幸在離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國家劇院看了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後又讀了林懷民的書《高處眼亮》。當我在形同吐納的舞者與僧人或靜默或搖曳至終,看那三噸半金黃稻米傾瀉完畢後,在一片燦爛奪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體會自己受了真正的心靈洗禮;甚至忽然對自己的浮躁感到慚愆。思量著陽光與土地的神聖、生命及自由的可貴、萬物存在的意義……,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對生命和自然的敬意。

世界很大,城市再美,每當我離去時,我心中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再來了。儘管台北很舊,不及上海繁華,但它很像故鄉。因為它是一塊溫馨的土地;我會再回來。

我想起台灣副總統蕭萬長在我們的會議開幕致詞中說過的話:「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等於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別人,它們!的人民應該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而台灣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我除了敬重和祝福,對這塊土地更有很深的同情及擔憂。我希望亟待登陸寶島的所有人,能尊重這兒的生命及他們固有的生活及習慣;請清掃你們的喉嚨,不要把痰吐到島上來;尊重別人,上車時切勿你推我擠;好好學習漢字,認識你不是老弱病殘孕婦時,要起身讓座,不要裝成睡去;勿見利忘義,用假冒偽劣商品及廣告侵蝕人們的健康。

最後,台灣多雨,記得帶雨具,如果你是人民「公僕」,不要讓你的「主人」為你打傘。在陌生的台灣,我感動得哭了。台北,我會再來。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文章Pedro Hsieh » 2012 2月 07 (週二) 5:53 pm

每一個都市居民對自己的城市都不會滿意,但是大部分的居民應該都會以先進國家的都市設計作為學習的對象。
都市議題是一個專業的學門,假如僅以大樓林立就可稱為都市美學,那麼或許建築人的專業都可棄置一旁,實務上也不用天天討論如何增進都市設計審議的效能了。
Pedro Hsieh
 
文章: 1203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23 pm
來自: 台灣中部草地

台北真是個好地方

文章陳明城 » 2012 2月 07 (週二) 8:58 pm

三少四壯集-台北真是個好地方
2012-02-07 01:49 中國時報 【?韓良露】

我帶快七十歲的姊姊吃東門市場的小餛飩攤,她說味道好極了,像她小時候在上海才吃得到的滋味,也同時哀嘆上海現在做小吃的人都不講究手工了。

 我對今年過舊曆年特別期待,因為這將是第一次我邀請了四位上海的親戚來台北陪我父親過年。為什麼今年要這麼做?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是現實條件允許,因今年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大陸親戚才有可能住到父親家裡,還可以待長一點,時間充裕才能過點台北小日子,去東門市場買買菜,回家做些家鄉菜,想到我即將要和上海親戚一起做上海菜,我就很興奮,做菜就像說話,會有不同的南腔北調,和別人一起做菜,彷彿在聊天,跟自己做菜時的獨白有不同的樂趣。

 這回特別安排上海親戚來陪爸爸,也有不得不的因素,爸爸心臟不好,從七年前我陪高齡八十一歲的他返回大陸老家過年後,每一年他都還會嚷著想回去看親戚,但我要嘛沒空,要嘛不敢帶身體日漸虛弱的父親搭飛機奔走旅途,因此一直沒再陪父親去大陸,但我也知道父親在和大陸親戚通電話時,都會告訴他們:「今年我一定會去過年,我會叫良露陪我去」,但親戚們也知道他說的是空話,知道他身體不宜遠行,都會安慰他說:「別擔心,等兩岸開放自由行後,我們會去看你」,這一等就是七年,現在大家談陸客自由行,談的都是刺激觀光產業的商機,較少人注意到兩岸親人來往的意義,但別忘了,台灣有一批像我父親這樣的一代,二、三十歲來台灣,六十多年下來在台灣早已成家生根,變成新台灣人了,但他們忘不了在大陸的親人,開放兩岸探親後,這些當時六、七十的老人回鄉,很少看得到他們的父母,但還可以看到些同輩以及晚輩的親友,但二十多年下來,他們也許回鄉過兩三次或五六次,總之,在現實經濟身體的因素下,能常常與親友團聚的人總是少數,等到有一天,這些老人真的老到七八十歲,他們都動不了了,但大陸親友又無條件申請來台,彼此又再度阻隔了,大家等著都是兩岸開放陸客自由行,畢竟互相來往要能有來有往,不能都由老人家跑。

 爸爸今年終於面對出門要坐輪椅的事實了,也只好對大陸親戚承認他是不可能返鄉了,台灣就是他的家,他的墓地也早已看好,大陸只是他的童年、少年與青年時期過去的家,他回不去了,在民族歷史的大變遷下,他們這一代的人只能被歷史選擇做移民者,再也無法返回故土,而他的新家卻已是他子孫的老家,除非他的子孫若那天移民到歐美,才會了解父輩的痛。

 今年八月,陸客自由行一開放,上海的親戚就來台北探望父親,只安排了八天行程的他們,都沒去遊覽阿里山或太魯閣,只能由我陪他們去故宮和永康街走走看看,但因父親不方便出門,我請他們在外吃過幾次館子,他們都表示放心不下父親,反而堅持要做些家鄉菜給父親吃,由我陪著去東門、南門市場買菜,聽他們對市場的魚肉雞鴨蔬果南北雜貨評頭論足也挺有趣,像他們看到台灣的蔬菜會說很漂亮,但買回去做成菜後卻又說蔬菜怎麼不太好吃,我說那是因為太好看的蔬菜下肥料都太重,當然不好吃,但我帶他們吃東門市場的小餛飩攤,我快七十歲的姊姊卻說味道好極了,像她小時候在上海才吃得到的滋味,她稱讚自製肉餡料細味足,有食物真實的味道,也同時哀嘆上海現在做小吃的人都不講究手工了。

 爸爸二十五歲離開家鄉,他的女兒良雲當時六歲,還記得父親的一些事。之後她的母親改嫁,她由祖父母帶大,等到她再見到父親時,已經是四十年後的事了,但她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喜好,和父親卻非常相像,也許因為他們都在同一塊家鄉的土地上長大,不像同父異母的我也受了母親閩南文化與台南鄉土的影響,雖也受父親飲食習性的影響,但不那麼相似。

 和良雲姊姊逛東門、南門市場,她會驚訝於台灣怎麼有這麼多老上海人才吃的食材,而且都做得很精緻,她還說原來她父親在台北一直可以吃到家鄉味,她也表示台北的空氣比上海好、天空比上海藍、生活比上海悠閒、路人比上海友善,最後她說台北真是個好地方。

這幾篇對話,讓我想起宋時東坡居士、佛印和尚與蘇小妹的對話。 :oops:
最後由 陳明城 於 2012 2月 08 (週三) 6:3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誰的城市?誰的美學?

文章陳明城 » 2012 2月 08 (週三) 6:38 pm

誰的城市?誰的美學?

【聯合報╱潘信榮/大學生(台中市)】 2012.02.08 01:52 am


對於五日「看看上海,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一文,我想以另一面的觀點來討論。

建築史家將美國Pruitt-Igoe國宅炸毀的那一刻界定為現代主義的死亡、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開端。美國福利國家的時代結束,政府無能為力的將國宅炸毀,投向新自由主義的懷抱。如今城市空間樣貌,是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光鮮亮麗的天際線背後,隱含的是社會隔離與排除。

例如北京城迅速的擴張,北六環附近的老胡同,二月收到政府公文,不久便移為平地,在二月下雪的北京剷除人民的家園,恐怕只有極權政府做得出來。而所造就的美麗城市,是誰的城市?原本的居民在大樓完成後去哪裡了呢?

上海,尤其是外灘,很多租借時期的洋樓都保存了下來。萬國建築群的外觀不變,內容成了各式各樣的精品、餐館、酒店、藝廊等消費空間。上海新天地成為具有美學品味、時尚、有歷史的代表,主打的是最奢華的消費。這樣既符合美學又有品味的空間,依然充滿了隔離與排他性,把中下階級擋在門外。這樣的城市美學,是誰的美學?

難道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還在堅信氣派的開發、壯闊的摩天大樓才是時代進步的表徵嗎?信義計畫區的棋盤式規畫加上寬廣的道路,並且充滿著空屋豪宅、精品百貨、跨國企業…這樣的城市算是美?還是溫羅汀及康青龍蜿蜒的小巷弄才算美?哪一個才是市民生活的空間?哪一個才是能包容異己的多元化空間?

台灣也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廣告招牌林立、交通混亂、建物老舊、違章多…,皆必須面對。重點在於透過真正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規畫永續的城市,以及透過民眾參與打造屬於市民的城市。



全文網址: 誰的城市?誰的美學?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886615. ... z1lmklK0da
Power By udn.com

大學生能有此識見,可喜!
頭像
陳明城
 
文章: 3245
註冊時間: 2009 2月 21 (週六) 8:04 pm
來自: 板橋‧府中

文章Pedro Hsieh » 2012 2月 09 (週四) 5:57 pm

讀到這篇文章(看看上海 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 ),心裡面對比的是羅馬、馬德里、芝加哥、巴塞隆納、東京、布達佩斯、維也納、布拉格......除了硬體的都市景觀,另有都市的生活經驗。........

我還記得第一次到美國大門(LAX)從空中看到的景象:棋盤式的街道、低矮的住宅、車庫和前院綠地容為一體、行道樹在夏季發揮降溫的效用.......一個以人為對象的舒適都市環境和以"數大便是美"為氣派的都市景觀,何者才是設計人追求目標??????? :?:
Pedro Hsieh
 
文章: 1203
註冊時間: 2007 11月 10 (週六) 10:23 pm
來自: 台灣中部草地


回到 建築專欄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