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從自己開始

改革?先從自己開始....刊登在2012四月份TA台灣建築
建築執業環境惡化同時,很多批評政府制度、官僚,或批評土木界外行卻主導建築政策。但是表面光鮮亮麗的建築界,其實內部腐朽不堪;建築師公會本身所暴露腐朽問題,在選舉過程浮現;建築教育面臨改革,千絲萬縷的建築師考試,既與公會也與學校息息相關,誠實看待「國王的新衣」, 或許還能期待下一代翻身。但多數人寧可選擇私下嘀咕,怕得罪人。教育界的大老山頭多,動則得咎,建築師怕被報復,教師怕升等時被大老卡;鄉愿結果,這個壓力鍋越來越大。對外要求政府改革時,得同時面對自己建築圈內的問題!
脫軌的學界
剛出爐的普利茲克得獎者中國建築師王澍,同時為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身分,其教學及作品都得到肯定,攀登高峰。這不可能發生在台灣,因為台灣建築系老師不能執業,與實務脫節。這是絕無僅有的笑話,等同於要求醫學院老師不可以執業開刀。無意一杆子打翻一條船,但不彷來聽聽實務界的聲音!
學界與實務界其實是唇亡齒寒。早年建築系老師執行業務,遭遇省公會阻撓,才走到今天的局面,如今說明這方向是錯誤的。所謂雞生蛋、蛋生雞,不健康的公會造成今天畸形的學界。不少學界也迴避這個普世潮流,每年不少博碩士誕生,然後躲在各學校,卻沒勇氣在實務界闖蕩!曾聽過有位老師說:「看!大陸建築系老師都在外面接工作,還是台灣建築系老師好,都在學校,學生一定找得到。」兩極化說法自欺欺人!開放管道讓老師憑藉「作品」升等,建築師可以到學校擔專任老師,刻不容緩。
學界脫軌引發不少後遺症,業界詬病多針對審查機制,況且還有很多法令得靠學界來把關、制定。在九二一之後開始了很多審查機制,為設計、施工品質把關;對學者寄予厚望是可以理解的,一旦委員缺乏實務經驗,反倒傲慢、強勢審查改設計,容易引發爭議到難以善後;委員拍拍屁股走人,叫做事的傻眼。凡受邀的委員都可能犯同樣錯誤(包括建築師),但來自學者的問題更嚴重;都審則集亂象之大成。「半桶水」問題當然也發生在建築背景,沒有實務經驗就去當公務員、主管的人。不禁感嘆:建築人害建築人更嚴重。
幾年前我曾與一位老師起正面衝突,面對同樣問題,相信多數人敢怒不敢言。不少老師心態並沒有調整好,把建築師當學生來看!部分人因沒能從事創作,就把建築師當做自己的手。我曾聽見某位老師說:「如果我不發表意見,那我領兩千元出席費做什麼?」。也聽過某位說:「建築師們應該回到學校,重新學習做設計。」忘了分寸,傷害專業尊嚴。從事實務越多,越覺得需要謙卑面對這個專業,但遇到類似狀況常覺無奈;老師們如果也做實務,比較能同理心。面對「老師」的指教,越是年輕人越難招架這種場面,老師們一不小心就扮演殺手。
建築師沒有朋友?
有一位大企業家對我說,告訴你一件事:「我最討厭的就是建築師」。這是我曾在一家台商公司當顧問時,老闆在微醺時說的一句話,我只能尷尬的微笑,這公司背景是機電工程,顯然他吃過建築師的虧!這是我第二次聽到類似的話。第一次是工程會退休的葉技監(建築師),他曾經幾次提醒:「工程會有些人很恨建築師」。開始我並不明白「恨」的意思,有那麼嚴重嗎?有幾次在工程會開會的經驗,建築師公會常常面臨圍勦,很多公會對建築師都懷敵意,連與建築背景相關的景觀、室內公會也如此。這個現象非常特殊,彷彿大家都很討厭建築師。部分是因為公會內所謂「主戰派」,長年與各公會爭奪地盤(工作權),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採焦土政策,造成不少後遺症;還有部分原因,肇因長期就存在的回扣問題。
台灣建築師因為有監造權,所以權力很大,但形象並不好。這幾年我到大陸闖,才知大陸建築師沒有監造權(大陸稱監理),從來沒聽說大陸建築師拿回扣;而通通指向監理單位,回扣的那扇門是透過監造,這我才確認。在台灣不少營造廠對建築師咬牙切齒,幾乎都來自回扣問題。營造廠雖然不敢吭聲,但我們必須體認:建築師整體形象是低落的,外界用有色的眼光看建築師行業,建築師反倒要自己澄清。在工程會開會時,營造公會控告:「建築師拿回扣,造成公共工程品質低落」。公會堅持只有建築師能執行監造時,又不能約束會員收回扣,就永遠背負這種污名。當要求政府改善執業環境時,總是氣短!
現今除了立法院很多土木背景委員外,新政府上任後有個特殊的現象,內閣成員將近有五個土木博士,分別掌管內政、工程、教育等,這麼多土木背景入閣有可能創下記錄,卻沒有建築人在其中,叫人捏把冷汗!建築師沒有朋友,對我們未來非常不利。當建築師權力越大時,公會豈不該體認責任越大,越謙卑與各公會理性論事,並嚴肅看待收回扣問題?
建築執業環境惡化同時,很多批評政府制度、官僚,或批評土木界外行卻主導建築政策。但是表面光鮮亮麗的建築界,其實內部腐朽不堪;建築師公會本身所暴露腐朽問題,在選舉過程浮現;建築教育面臨改革,千絲萬縷的建築師考試,既與公會也與學校息息相關,誠實看待「國王的新衣」, 或許還能期待下一代翻身。但多數人寧可選擇私下嘀咕,怕得罪人。教育界的大老山頭多,動則得咎,建築師怕被報復,教師怕升等時被大老卡;鄉愿結果,這個壓力鍋越來越大。對外要求政府改革時,得同時面對自己建築圈內的問題!
脫軌的學界
剛出爐的普利茲克得獎者中國建築師王澍,同時為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身分,其教學及作品都得到肯定,攀登高峰。這不可能發生在台灣,因為台灣建築系老師不能執業,與實務脫節。這是絕無僅有的笑話,等同於要求醫學院老師不可以執業開刀。無意一杆子打翻一條船,但不彷來聽聽實務界的聲音!
學界與實務界其實是唇亡齒寒。早年建築系老師執行業務,遭遇省公會阻撓,才走到今天的局面,如今說明這方向是錯誤的。所謂雞生蛋、蛋生雞,不健康的公會造成今天畸形的學界。不少學界也迴避這個普世潮流,每年不少博碩士誕生,然後躲在各學校,卻沒勇氣在實務界闖蕩!曾聽過有位老師說:「看!大陸建築系老師都在外面接工作,還是台灣建築系老師好,都在學校,學生一定找得到。」兩極化說法自欺欺人!開放管道讓老師憑藉「作品」升等,建築師可以到學校擔專任老師,刻不容緩。
學界脫軌引發不少後遺症,業界詬病多針對審查機制,況且還有很多法令得靠學界來把關、制定。在九二一之後開始了很多審查機制,為設計、施工品質把關;對學者寄予厚望是可以理解的,一旦委員缺乏實務經驗,反倒傲慢、強勢審查改設計,容易引發爭議到難以善後;委員拍拍屁股走人,叫做事的傻眼。凡受邀的委員都可能犯同樣錯誤(包括建築師),但來自學者的問題更嚴重;都審則集亂象之大成。「半桶水」問題當然也發生在建築背景,沒有實務經驗就去當公務員、主管的人。不禁感嘆:建築人害建築人更嚴重。
幾年前我曾與一位老師起正面衝突,面對同樣問題,相信多數人敢怒不敢言。不少老師心態並沒有調整好,把建築師當學生來看!部分人因沒能從事創作,就把建築師當做自己的手。我曾聽見某位老師說:「如果我不發表意見,那我領兩千元出席費做什麼?」。也聽過某位說:「建築師們應該回到學校,重新學習做設計。」忘了分寸,傷害專業尊嚴。從事實務越多,越覺得需要謙卑面對這個專業,但遇到類似狀況常覺無奈;老師們如果也做實務,比較能同理心。面對「老師」的指教,越是年輕人越難招架這種場面,老師們一不小心就扮演殺手。
建築師沒有朋友?
有一位大企業家對我說,告訴你一件事:「我最討厭的就是建築師」。這是我曾在一家台商公司當顧問時,老闆在微醺時說的一句話,我只能尷尬的微笑,這公司背景是機電工程,顯然他吃過建築師的虧!這是我第二次聽到類似的話。第一次是工程會退休的葉技監(建築師),他曾經幾次提醒:「工程會有些人很恨建築師」。開始我並不明白「恨」的意思,有那麼嚴重嗎?有幾次在工程會開會的經驗,建築師公會常常面臨圍勦,很多公會對建築師都懷敵意,連與建築背景相關的景觀、室內公會也如此。這個現象非常特殊,彷彿大家都很討厭建築師。部分是因為公會內所謂「主戰派」,長年與各公會爭奪地盤(工作權),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採焦土政策,造成不少後遺症;還有部分原因,肇因長期就存在的回扣問題。
台灣建築師因為有監造權,所以權力很大,但形象並不好。這幾年我到大陸闖,才知大陸建築師沒有監造權(大陸稱監理),從來沒聽說大陸建築師拿回扣;而通通指向監理單位,回扣的那扇門是透過監造,這我才確認。在台灣不少營造廠對建築師咬牙切齒,幾乎都來自回扣問題。營造廠雖然不敢吭聲,但我們必須體認:建築師整體形象是低落的,外界用有色的眼光看建築師行業,建築師反倒要自己澄清。在工程會開會時,營造公會控告:「建築師拿回扣,造成公共工程品質低落」。公會堅持只有建築師能執行監造時,又不能約束會員收回扣,就永遠背負這種污名。當要求政府改善執業環境時,總是氣短!
現今除了立法院很多土木背景委員外,新政府上任後有個特殊的現象,內閣成員將近有五個土木博士,分別掌管內政、工程、教育等,這麼多土木背景入閣有可能創下記錄,卻沒有建築人在其中,叫人捏把冷汗!建築師沒有朋友,對我們未來非常不利。當建築師權力越大時,公會豈不該體認責任越大,越謙卑與各公會理性論事,並嚴肅看待收回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