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獎感言:「作為新校園運動的一根螺

轉載97/02建築師雜誌的台灣建築獎得獎感言
--------------------------------------------------------------------------------
得獎感言….作為新校園運動的一根螺絲釘 徐岩奇建築師
感謝上帝!
感謝好業主,教育部、台南縣政府、校方的夥伴們,!
感謝好營造廠,弘樺營造--杜董、小石、林副理!
沒有各方的全力支持,建築師只能做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得獎是一個極大的榮譽,就好像強心劑來得真是時候,對幾近失溫的我們加油打氣。從事公共建築設計,每一個案子完成都非常不容易。這幾年來台灣眾多公共建築的成績亮麗,誠如多數的事務所,背後卻是說不完的心酸,建築師聚在一起多爲相互取暖;或許也由於艱困,才成就作品中的靈魂。
得獎可否換成免死金牌?得獎可以免死三次。建築師節頒獎當天,大家開玩笑,卻也是苦中作樂的真言;得獎背後,不少建築師面對合約糾紛、訴訟等法律問題纏身,恐怕難以從中全身而退,作設計的熱情被消磨殆盡。執業環境的惡劣,隨著過去幾年各個環節的落差,帶來大小不一的殺傷力,問題涵蓋教育、考試制度、人才培養、法令制度等。九二一地震以後,政府透過立法下猛藥的結果,出現矯枉過正的問題,未能確切對症下藥,苦了第一線的執行者。大家努力擠破頭,從競圖中拿到設計案,是福還是禍還說不定,有時贏競圖卻是災難的開始!
早在多年前很多前輩提及,採購法等立法不周,殺傷力很大;後續設計審查、都審、查核等制度建立,彷彿設定五百障礙,希望跑得快,卻把建築師手腳綁起來;競圖遴選制度混亂,過程像樂透;過去這些年來身歷其境,於是寫了一些論述不斷提醒制度不良的殺傷力;我們選擇一邊努力作設計,一邊參與相關修法,希望能藉由實戰經驗,參與貢獻公共事務,但問題千頭萬緒,實在需要更多人奉獻投入--「建築改革」。否則台灣的設計人才,近年可能會陸續出現熄燈、出走等。
願這份得獎的榮譽,化作提升台灣整體建築環境的力量,也呼籲更多人投入「建築改革」,特別是得獎主,更應該充分發揮光環影響力,透過論述、加入公會工作、演講都可以帶來實質的改變,越多人集體發聲,不容忽視的力量就越大。我等輩或許被迫要耗損在制度問題上,但有個承先啟後的工作卻是不能逃避的,就是為下一世代鋪路,帶領台灣建築走向國際。
作為新校園運動在地方開花的成果,紅瓦厝國小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必須特別感謝范巽綠前教育部政次,其背後政策無私的支持,讓很多年輕建築師有了舞台,磨練成長;范政次的正直、無私,激勵了建築界的正面發展;如今用最具體的成績,回報這一切,無聲勝有聲!
願這股提升台灣建築界的團結力量,生生不息,擴散到各建築領域,及社會!一棒接一棒,大家加油!
--------------------------------------------------------------------------------
得獎感言….作為新校園運動的一根螺絲釘 徐岩奇建築師
感謝上帝!
感謝好業主,教育部、台南縣政府、校方的夥伴們,!
感謝好營造廠,弘樺營造--杜董、小石、林副理!
沒有各方的全力支持,建築師只能做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得獎是一個極大的榮譽,就好像強心劑來得真是時候,對幾近失溫的我們加油打氣。從事公共建築設計,每一個案子完成都非常不容易。這幾年來台灣眾多公共建築的成績亮麗,誠如多數的事務所,背後卻是說不完的心酸,建築師聚在一起多爲相互取暖;或許也由於艱困,才成就作品中的靈魂。
得獎可否換成免死金牌?得獎可以免死三次。建築師節頒獎當天,大家開玩笑,卻也是苦中作樂的真言;得獎背後,不少建築師面對合約糾紛、訴訟等法律問題纏身,恐怕難以從中全身而退,作設計的熱情被消磨殆盡。執業環境的惡劣,隨著過去幾年各個環節的落差,帶來大小不一的殺傷力,問題涵蓋教育、考試制度、人才培養、法令制度等。九二一地震以後,政府透過立法下猛藥的結果,出現矯枉過正的問題,未能確切對症下藥,苦了第一線的執行者。大家努力擠破頭,從競圖中拿到設計案,是福還是禍還說不定,有時贏競圖卻是災難的開始!
早在多年前很多前輩提及,採購法等立法不周,殺傷力很大;後續設計審查、都審、查核等制度建立,彷彿設定五百障礙,希望跑得快,卻把建築師手腳綁起來;競圖遴選制度混亂,過程像樂透;過去這些年來身歷其境,於是寫了一些論述不斷提醒制度不良的殺傷力;我們選擇一邊努力作設計,一邊參與相關修法,希望能藉由實戰經驗,參與貢獻公共事務,但問題千頭萬緒,實在需要更多人奉獻投入--「建築改革」。否則台灣的設計人才,近年可能會陸續出現熄燈、出走等。
願這份得獎的榮譽,化作提升台灣整體建築環境的力量,也呼籲更多人投入「建築改革」,特別是得獎主,更應該充分發揮光環影響力,透過論述、加入公會工作、演講都可以帶來實質的改變,越多人集體發聲,不容忽視的力量就越大。我等輩或許被迫要耗損在制度問題上,但有個承先啟後的工作卻是不能逃避的,就是為下一世代鋪路,帶領台灣建築走向國際。
作為新校園運動在地方開花的成果,紅瓦厝國小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必須特別感謝范巽綠前教育部政次,其背後政策無私的支持,讓很多年輕建築師有了舞台,磨練成長;范政次的正直、無私,激勵了建築界的正面發展;如今用最具體的成績,回報這一切,無聲勝有聲!
願這股提升台灣建築界的團結力量,生生不息,擴散到各建築領域,及社會!一棒接一棒,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