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台灣地方博物館的新典範:蘭陽博物館
因為參與文建會生活美學的推動,有機會在八月開館前一訪傳說中的蘭陽博物館。特別感謝黃怡芬代理館長詳細的精彩導覽,也對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老師及所有參與人員致上最高敬意。台灣因為有非常少數有遠見的業主、有創意的建築師、有堅持的營造廠,才能辛苦的累積屬於台灣的建築典例。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 ... oryid=1255
徐明松專欄 : 失去真實空間給養的文本 談蘭陽博物館
發表人 forgemind.news 於 2010/11/13 23:50:50 (2400 人讀取)
蘭陽博物館的概念主要來自對單一地景/礁石的詮釋,
這得小心,否則易掉入困境。
礁石只能以抽象的意象呈現,
現場是除了嚇人的「巨大」礁石外,
我們不太能感受出這棟建築的迷人之處,
如果還有的話,應該是「後院」那片廣場遠眺海景,
但別忘了,這裡多數是原自然地景有的。
...
相較之下,日月潭遊客中心提供了豐富多重的空間經驗,
內外交融,對水/潭的詮釋也甚為誘人,
而「蘭陽」卻顯單薄,
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認為創作者被礁石困住,
既想做礁石,又缺乏能力貫徹,
而團紀彥就顯得自由許多。
...
再者是觀看視點,我們在「蘭陽」的量體外無法穿越、無法上上下下,
甚感封閉與不自由,如果設計概念是礁石,
著實少了礁石空間的多重經驗與多重視點,
一種來自人造物與大自然的親切對話,
而「向山行政中心」卻多數勝任。
...
如果建築界的朋友願意去看看戰後台灣最好的兩棟建築,
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與虹廬,
你就會發現文化是在細部、空間裡,而不是於彰顯技術與強勢概念。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