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建築永恆性的執著追求 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

文章發表於 : 2010 1月 01 (週五) 4:19 pm
建築永恆性的執著追求 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

圖、文 / 張基義 交大建築研究所


現代建築史上同時兼具偉大教育家與成功建築師的典例並不多,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堪稱第一人;莫內歐1937年生於西班牙,1985年-1990年成為美國哈佛設計學院建築系主任,1996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2001年獲得歐洲密斯.凡.德.羅獎;2003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RIBA皇家金制獎章。他的建築佳作結合建築構造、空間機能與視覺美學,轉化歷史語彙與基地紋理於建築中;題材廣泛開闊,形式多樣靈活,從銀行到博物館,從車站到文化中心,從美術館到音樂廳,各極其妍。早期建造在西班牙梅里達古城遺址上的國立羅馬博物館,與近期美國洛杉磯的聖母教堂,分別是他大西洋兩岸的經典之作。在美國,他的作品包括1993年麻省衛斯理學院大衛斯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以及休士頓凡德羅藝術博物館擴建工程。在西班牙,他的作品包括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米羅基金會及巴塞隆納音樂廳。莫內爾曾說:「建築不單僅藉由型態來敘述和印證,而且經由型態來創造它本身。」Drawing is ,in fact ,the discipline that connects sight and knowledge. ~Rafael Moneo。莫內歐把他的職業生活劃分為兩個方面:從事建築教育和進行建築實踐。在這兩個方面,他都堅持著這樣的觀點:反對“即時性”的建築風格,強調創造一種對社會具有持久意義的建築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對建築永恆性的執著追求。


港灣城市夢幻的文化地標-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

西班牙東北部聖塞瓦斯蒂安San Sebastián,瀕臨比斯開灣,緊鄰法國邊境。聖塞瓦斯蒂安如畫的海岸線,使它成為廣受歡迎的海濱旅遊勝地。1999年莫內歐為這個港灣城市設計了宛如峽灣地形的庫塞爾音樂廳Kursaal Auditorium,白色半透明的兩座人造地景,為聖塞瓦斯蒂安塑立了夢幻的文化地標。建築主要配置包括一座容納1828座席的音樂廳和一座624座席的集會堂,此外還有一些服務和附屬設施。音樂廳與集會堂兩個主要的大空間包被於大小方向各異的兩個巨大方形體量之中,仿若漂浮於海面上的冰山。建築以半透明的雙層玻璃為外皮立面的主要結構,外層為大片的凹弧面玻璃,內層則為大片的平面玻璃。建築物的外皮與內皮之間環繞著動線,半透明的玻璃外皮日間將港灣多變的天候與光線映射於動線的中介空間,夜間又將建築幻化為光線柔和迷人的巨型白色燈籠。庫塞爾音樂廳除了建築設計上,由於材料運用所造就的強烈光影對比效果的非凡品質之外,都市設計上亦有運用純粹幾何量體,錨定周遭自然環境的神秘力量。莫內歐曾經為雪梨歌劇院設計的丹麥建築師烏榮Jorn Utzon工作,兩件作品都足堪代表音樂廳建築的曠世鉅作,但是庫塞爾音樂廳亦顯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幾何抽象性極端化與建築空間品質的純淨化。

1.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仿若漂浮於海面上的冰山

2.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仿若漂浮於海面上的冰山

3.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仿若漂浮於海面上的冰山

4.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仿若漂浮於海面上的冰山

5.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沿街立面

6.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外皮與內皮之間環繞著動線

7. 圖檔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內部


古風新韻相映成趣-莫夕亞市政廳

莫夕亞18世紀絲綢業繁榮城市發展快速,許多教堂和紀念碑紛紛興建。Cartagena教區的哥特式建築主教座堂建於1394年到1465年。鐘樓到1792年才完成,呈現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多元風格混合。主教座堂前廣場上的對角,座落著莫內歐1998設計興建完成的莫夕亞市政廳增建案The City Hall at Murcia;古風新韻相映成趣,共同界定出城市清晰的都市意象。莫內歐設計上最大的挑戰在於新增建市政廳建築必須與舊教堂對話,共同圍塑廣場的場所感。建築立面設計成廣場的門面,不等間隔的方柱按黃金比例錯位呈現出音樂性的律動與和諧。


8. 圖檔
莫夕亞市政廳建築立面設計成廣場的門面

9. 圖檔
莫夕亞市政廳建築立面設計成廣場的門面

10. 圖檔
莫夕亞市政廳建築立面設計成廣場的門面

11. 圖檔
莫夕亞市政廳對面Cartagena教區的哥特式建築主教座堂


海島上的藝術夢境-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

西班牙知名畫家米羅生前最後的居所1956-1983位於伊比利半島東邊外島馬略卡島的帕爾馬Palma de Mallorca郊區Son Abrines,米羅在此世外桃源一圓其居住與創作公共室合而為一的夢想。依循米羅往生後最重要的遺願,成立米羅基金會並捐出住宅、工作室、以及無以數計的繪畫、拼貼、雕塑給帕爾馬城市。由建築師莫內歐所設計的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完成於1992年,成為藝術家與研究者聚集互動的夢幻園地。基地位於南向的坡地上,建築物動線順應坡度變化緩折下降,美術館主展示廳配置成非正交幾何的多邊型,外牆折線拓印自島上碉堡城牆等歷史遺蹟。主展示廳屋頂設計成漂浮於空中的反射水池,建築週遭環繞水池與庭園;建構出海洋的意象也適當的隔離了四周混亂的住宅區。建築物藉由外牆混凝土水平百葉與內層的半透明的雪花石膏板將光線均勻的漫射於室內展廳,將厚重的牆面幻化為輕穎的光幕。貼地的水平開窗,引導視覺延伸至戶外水池庭園。莫內歐設計的建築原創獨特而不重複,恰如其分的詮釋了米羅作品中自由與生命的精隨。

12.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配置成非正交幾何的多邊型

13.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入口平台

14.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長廊

15.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入口平台

16.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頂設計成漂浮於空中的反射水池

17.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半透明雪花石膏板將光線均勻漫射

18.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半透明雪花石膏板將光線均勻漫射

19.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展廳

20.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展廳

21.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戶外展示

22. 圖檔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戶外


遺蹟上的博物館-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

古羅馬省都城梅里達Merida的文化遺產有世界上最大古典劇場、一座階梯劇場、兩條水道、一座橋、幾座寺廟等。於1985年完成的西班牙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由莫內歐所設計。歷史遺跡上開發新建築的創意與挑戰的確不凡。如果法蘭克‧蓋瑞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時尚動感的搖滾樂,拉斐爾‧莫內歐位設計的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就是歷經時空琢磨的古典樂章。博物館建築建基於古羅馬城的遺址上,地下通道與對街的古羅馬競技場與露天歌劇院相連。莫內利用都市設計大尺度的秩序概念,與空間層疊串接的設計手法,將新的博物館建築與歷史廢墟巧妙結合,彰顯清晰的時空層次感。以手工燒製紅磚為基本建材,羅馬拱壁為主要建築語彙,建構新建築與歷史對話,博物館與都市紋理完全結合。通道式的簡潔入口,斜坡緩降轉入由數道超大拱壁塑造出具震撼尺度的展示空間,兩側中小尺度的展示空間穿越一道道的磚牆隱喻歷史回溯。

23.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沿街立面

24.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沿街立面

25.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以羅馬拱壁為主要建築語彙

26.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地下遺跡

27.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地下遺跡

28.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通道式的簡潔入口

29.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超大拱壁塑造出具震撼尺度的展示空間

30.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超大拱壁塑造出具震撼尺度的展示空間

31. 圖檔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以手工燒製紅磚為基本建材


百年車站變溫室-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

原始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建造18892年,碩大的鋼結構棚屋頂傳達西方工業革命後的機械美學。百年後西班牙交通部提出老舊的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擴建四倍的大計畫,地鐵、火車與高速鐵路共構的龐大工程。完成於1992年的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擴建Atocha Railway Station, Madrid,被譽為最有效率的車站之一。莫內歐新設計了挑高的圓頂入口,將極度複雜的行人、汽車、火車、高鐵等各式動線完全整合。百年碩大的鋼結構棚屋頂被保留,植入大尺度的透明玻璃、輕巧的金屬棚架,建構出枝繁葉茂的熱帶植物公共溫室"冬季花園",進出車站紛紛攘攘的旅客可以坐於荷花池畔,偷得浮生半日閒欣賞綠色景觀,好整以暇的等候下一班火車的到來。

32. 圖檔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挑高的圓頂入口

33. 圖檔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挑高的圓頂內部

34. 圖檔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舊站大廳

35. 圖檔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舊站大廳

36. 圖檔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熱帶植物公共溫室


跨世紀的設計接力-德州休士頓美術館

休士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始建於1924年由建築師William Ward Watkin設計,1959年與1974年由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設計了兩次增建,千禧年莫內歐設計了第三次的增建,宛如一場跨世紀的設計接力賽。美術館的標示文字巨大構造化組立於沿街面,是莫內爾針對休士頓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設計回應。捐款者芳名內嵌於挑空大廳內偌大的主牆上,文字以非常空間組構的方式呈現。對莫內歐而言,建築等同於城市;街道連串的緊密感,廣場停歇的寬闊感,都被莫內歐內化於建築中。莫內歐將新舊棟建築以地下通道串聯,光的藝術家James Turrell創造了一個邊界模糊,光影幻化的穿越經驗。

37. 圖檔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文字巨大構造化組立於沿街面

38. 圖檔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展覽大廳

39. 圖檔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展覽大廳

40. 圖檔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捐款者紀念牆

41. 圖檔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光的James Turrell創造了邊界模糊光影幻化的穿越經驗


新世紀教堂建築- 洛杉磯聖母教堂

洛杉磯聖母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是莫內歐在美國最大的建築案,也是美國西岸最大的教堂。 佔地5.6英畝,可容納6000名會眾的洛杉磯聖母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被期許成為新世紀教堂建築的典例之作,莫內歐則將基地周圍的高速公路視為洛杉磯市的運河,成為人與人之間連繫的渠道。他所設計的聖母教堂,以獨立的基礎承載系統支撐上部巨大的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外觀以巨大的預鑄板表現都市大尺度建築的現代性,內部光影則呈現了現代宗教建築的詩意。

42.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表現都市大尺度建築的現代性

43.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光影則呈現現代宗教建築詩意

44.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45.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46.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47.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48.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49.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天窗

50. 圖檔
洛杉磯聖母教堂預鑄版外牆

51.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外觀

52.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外觀

53.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外觀

54.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內部展廳

55.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內部展廳

56.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內部展廳

57. 圖檔
韋斯卡藝術與自然美術館荒野地景藝術展示


附註:

1. 聖塞瓦斯蒂安音樂廳Kursaal Auditorium and Congress Center, San Sebastián, 1999 / www.kursaal.org
2. 莫夕亞市政廳The City Hall at Murcia , 1998
3. 帕爾馬‧米羅基金會美術館Pilar and Joan Miró Foundation, Palma de Mallorca, 1992 / miro.palmademallorca.es
4. 梅里達國立羅馬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Mérida, 1984 / museoarteromano.mcu.es
5. 馬德里‧阿托查火車站Atocha Railway Station, Madrid, 1992
6. 德州休士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 Texas, 2000 / www.mfah.org
7. 洛杉磯聖母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 Los Angeles, 2000 / www.olacathedral.org
8. 西班牙韋斯卡Huesca藝術與自然美術館CDAN –Centro de Arte y Naturaleza, 2008 / www.cdan.es

感謝~~~~拜讀了~~~

文章發表於 : 2010 1月 02 (週六) 1:31 am
湛盧
感謝~~~~
拜讀了~~~
讀老師的資料~~~會讓人感覺
"原來 建築 這樣也可以喔!!! "
這樣的手法我們連想都不敢想
更別說用了~~~

文章發表於 : 2010 1月 02 (週六) 11:27 am
hara
這些都是很具代表性的案例
可以看到
市政廳建築如何在立面上呼應其所在的廣場
主題美術館如何展現米羅的作品
結合地下遺址的博物館,在手法、材質上呼應古羅馬時代的特質
覺得最有趣的把百年火車站變成植物溫室 :lol:

還有那種「半透明雪花石膏板」還真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