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 ... oryid=1255徐明松專欄 : 失去真實空間給養的文本 談蘭陽博物館
發表人 forgemind.news 於 2010/11/13 23:50:50 (2400 人讀取)
蘭陽博物館的概念主要來自對單一地景/礁石的詮釋,
這得小心,否則易掉入困境。
礁石只能以抽象的意象呈現,
現場是除了嚇人的「巨大」礁石外,
我們不太能感受出這棟建築的迷人之處,
如果還有的話,應該是「後院」那片廣場遠眺海景,
但別忘了,這裡多數是原自然地景有的。
...
相較之下,日月潭遊客中心提供了豐富多重的空間經驗,
內外交融,對水/潭的詮釋也甚為誘人,
而「蘭陽」卻顯單薄,
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認為創作者被礁石困住,
既想做礁石,又缺乏能力貫徹,
而團紀彥就顯得自由許多。
...
再者是觀看視點,我們在「蘭陽」的量體外無法穿越、無法上上下下,
甚感封閉與不自由,如果設計概念是礁石,
著實少了礁石空間的多重經驗與多重視點,
一種來自人造物與大自然的親切對話,
而「向山行政中心」卻多數勝任。
...
如果建築界的朋友願意去看看戰後台灣最好的兩棟建築,
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與虹廬,
你就會發現文化是在細部、空間裡,而不是於彰顯技術與強勢概念。
頗有同感,
相對於蘭陽對礁石詮釋,
十三行則以倒置於沙灘的船底造型傳達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
都如同雪梨歌劇院以帆船的意象來融入環境的思維,
這樣的做法美則美矣,卻容易與「當代的生活」脫離~~
覺得台灣的建築還背負著沉重的包袱,
有文學的、哲學的、歷史記憶的、理論概念的等等,
建築為了傳達種種的意義,
有如穿了一件「龍袍」,
包得密不通風喘不過氣來,
相反的,
伊東曾經形容妹島的建築有如「若隱若現的薄紗」,
是不是更能散發青春的氣息呢?
今天的新聞「雪梨歌劇院陷財務危機 明年恐倒閉」~~
世界著名地標之一的雪梨歌劇院,
被雪梨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陷入財務困難,
負責評估歌劇院財務狀況的顧問公司表示,
若澳洲政府不能補助歌劇院8億澳幣(約215億新台幣)以供修繕,
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將可能走入歷史。
雪梨歌劇院於1973年完工,
以1億零200萬澳幣打造而成,
是世界著名建築物之一,
2007年6月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根據外電報導,
這座已有37年歷史的歌劇院,
長年入不敷出。
報導引述消息來源指出,
「自歌劇院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一日起,
國家盡可能地使用和利用歌劇院,
然而卻很少有政府伸出雙手為歌劇院的維修做出貢獻。」
真如同koolhass所言,
「建築聳立在地表,看似充滿野心與企圖。
建築師一方面自大、一方面卻又軟弱無力,
因為他必須依賴業主的金錢贊助,什麼都無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