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文化學弟妹們的一封信 丁育群 2008.05.14
這幾天的變化,猶如個人近2年的情境,無法預期也難以抉擇,似無論結果如何,都有難以兩全的缺憾。
首先應先向孫德鴻老師致歉,應該是五月二日(週五)與孫老師聯絡邀請來校評畢業設計。這麼短的時間已經不是邀請!
在五月五日(週一)孫老師確定可以來的時候,我只想讓各位同學感受小女在台科大畢業設計過程中幾次評圖,受孫老師指導之點點滴滴,這也反映了我對當前建築設計課程一部分同樣的感受。我與孫老師素昧平生,只覺得他認真的反應了台灣相當學校建築設計教育的現況。即便同學們對他的直言有不同的詮釋,我仍然認為他對建築設計的執著是值得大家深切省思的。
五月七日下午,接獲市長室的通知,希望能加入該團隊為台北市盡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再度拒絕。
次日下午,小女從其同學得知孫老師已把陽明山評圖記po上網。當時卻有些錯愕,也想勢必會有多方不同的回應,但只希望同學們能平心靜氣的思考,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啟發了我們哪些事?而不是過度的批評。我想回應中系上老師多已了解你們的心聲,唯少數同學對資深老師有部分不當的評述,甚至人身攻擊,至感不妥。如果個人還有些許被人肯定的話,應都是系上資深老師及學長在專業中傳授、生活中指導,與時俱進地累積才有今天些許的成就吧。
建築設計以單一課程來講並非建築系的全部,但卻是建築系的核心課程及整體學習的呈現,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建議,尤其在畢業設計評圖時將是對過去四年做整體的驗收。只是各位同學未曾將他有效的整合呈現,這才是大家都急於想改變的。
事實上,董事長已於三月習作展致詞時允諾我們,同意辦理五年建築設計學程,該方案已有輪廓,且已獲初步共識,惟尚未付諸討論。
兩週前,方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簽訂長期交流協議,是多位老師努力的成果。過去因公職在身無法與大陸有太多接觸,只知其六大校,但去年九月初訪問該校,其師資、教學、設備...讓我感觸良多。我曾與系上幾位老師,靜默地坐在一百多人大講堂的最後方,親見他們建築系的學生振筆疾書、認真上課、專注的學習,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想,這就是一種學習的態度吧。
每一位老師何嘗不希望這種上課的情境,是回應老師上課的熱忱。台灣可貴的是,我們更有互動教學的條件,卻未見同學們踴躍的提問,這就是我覺得,同學們對於資深師長沒有深入了解其專長、經驗及背景,確是缺憾。
建築設計與各建築專業課程密不可分,而且環環相扣,個人也認為,它應不是只有功能、動線、造型及虛實之間而已,我們看到好的建築作品,即是各項專業技術相互良好搭配的成果。系上的課程即為此設計,當然,它部分需要因應實務及環境的改變,而動態的調整。我們皆非十全十美,但追求十全十美應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我盼能將這學期教學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再赴市府。距六月十五日還有一個月,這段期間我們還有機會互動,目前只希望在五月三十一日的院展中,一定要記住老師們的期許與叮嚀、拋開負面的思考,全力以赴。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我沒有離開你們,只是我暫時換了位置等你們。
我跟大家一樣,榮辱與共,是永遠的文化人。
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 ... =1#yart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