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東海建築」的出路-徐明松老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繼去年舉辦「漢寶德國際建築講座」後,今年又推出「陳邁國際建築講座」,除此之外,這十年來也多次舉辦王大閎、陳其寬與漢寶德研討會,並出版相關書籍,不能不說「積極向上」。然而從這次伊東豐雄的邀請與筆者近幾年的觀察,不得不說「東海建築」在作「困獸之鬥」,更糟糕的是,出路在那裡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或許可以藉由此次伊東豐雄的邀約與主辦人講的一些話,即可見出端倪。
首先我們先來讀一段摘要後的新聞報導:「伊東豐雄的建築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構造的焠煉與手工性的精研,二○○二年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代表終身成就的金獅獎。仙台媒體館則是伊東豐雄最具代表的作品,建築流動而多變、質輕且穿透,他藉由光影與內構樹型幾何,表現了獨特的人造自然的設計手法。而去年剛完工、位於表參道TOD'S旗艦店大樓則將一貫的內構幾何移到外表,直接與環境對話。」從這段文字裡,可以讀到一種回到十九世紀末新藝術運動時期手工性的時代,那種逼迫材料、構造的非理性運用,以達到創作者意欲的自然主義風格,喚起了歐洲人的鄉愁,這也是為甚麼二○○二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會頒終身成就金獅獎給他的原因。然而必須說明的是,西歐、南歐本就是現代建築的發源地,歷史城市的保存、都市空間的整治也一直走在各國前面,再加上專業分工沒過份細碎,所以一直都還保有全人教育的傳統,譬如說建築系裡面有厚實的都市計畫與設計的課程,建築史與古蹟保存更不會置身事外,景觀、工業設計、也經常是建築人討論的焦點,因此結合人文與好的實務操作就成為好建築師的必備條件。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歐洲還看到一種可以清楚閱讀的城市紋理,舊與新,傳統與現代從不會困擾建築師,因為他們一直活在這樣的涵構裡。
反觀大部份的東方(包括日本)城市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受傷過深」,因此更需要有跨領域與宏觀的專業來整治與縫補殘敗、零亂的城市。從這個角度看,東海建築請伊東豐雄來,正反映了一種不斷回到過去「光榮」(儘管不斷被質疑)傳統的封閉心態裡,更令人驚訝的是,東海建築系某前系主任在會場的一席話:「可能我現在有小孩了,空間的愉悅很重要……」,如果這是一般人的話也就罷了,但對一位曾試著帶「東海建築」走出困境的辦學人士,就令人不解。伊東的價值就像Ghery、zahad一樣,隸屬於一種時髦,他們的建築從來沒辦法讓我們真正看見問題,因為它們的愉悅是封閉空間的流暢而已。
已經超過40個寒暑的「東海建築」,你們那些值得尊敬的前輩固然應該珍惜,但傳統本就是一個不斷違逆與背叛的過程,如果一昧地褒揚、固守傳統,那傳統將枯竭、遲滯而死。在這樣「光輝燦爛」的日子裡,希望「東海建築」在享受伊東豐雄巨大的「人造櫸木」的同時,也想想自己真正的未來,一個真正解決自土地問題的未來。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