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連結
小矬見,希望帶動一股正向的力量,給建改社的4點建議
台灣的建築界,混雜很多的問題,建築師專業道德不佳,業主品味不佳,施工廠商技術不佳,公部門官僚與行政不中立等等問題。因此,建築業從事者,常常會身心俱疲,抱怨這個執業環境太惡劣。因此,有一群建築前輩組成了一個建築改革合作社,要改革我們的建築界,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專心做「設計」。只是改革的過程,似乎不是那麼的順利,常常可以聽見或是看見,前輩們大聲疾呼,卻未見建築人廣大的響應,讓建改社的活動與各項議題,似乎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如何讓建改社順利推動?我想這個問題很複雜,但其實答案也很簡單,我提出自己的答案,供各位先進參考:
1.建改社要改名
建築改革合作社,小弟認為「改革」名稱似乎太沈重了,建築界內部的改革,外面的人看起來只是茶壺理的風暴,建築人吵翻了,業主也沒差,還是找的到建築師做案子,業主並不會管你改不改革,他要的就是價格與品質。所以,建議建築改革合作社要改名為建築推廣社,去推廣與教育業主,由業主來要求建築師的品質,才能慢漫淘汰低品質的建築師。當業主的品味提高了,相對低品質的建築師就不易生存。
2.建改社成員要多元化
目前建改社大多是台面上的知名建築師,看起來組織很優秀,但實際上反而是致命傷,因為知名的建築師,自我意識強烈與英雄主義的關係,通常會自恃甚高,一群老鷹在一起,彼此之間無法服從彼此,是沒有團隊精神的,且關心的角度也不會全面。例如,建改社主打的「機關委託技術服務評選與計費辦法」的修定案似乎無法順利通過,我認為就是缺乏公部門資源、立法資源、其他公會資源等等,法案在推動上就容易困難重重。所以,要推動大方向的改革,就必須有多方面的人才,才會事半功倍。
3.建改社要行銷
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看到建改社成立網站或是一個平台,讓大家瞭解建改社的理念,雖然,建築人、準建與 Archifield等論壇,都有設置相關的版面,但是建改的成員,似乎沒有妥善的利用。因此,一般建築人,只是朦朧的知道有建改社這個組織,要瞭解、要參與、要加入,也不知從何而入?所以,建改社必須成立一個溝通平台或是窗口,把理念傳播出去,才能吸引種子加入。
4.建改社要感動
組織的理念,要有計畫的打動人心,大家認同後,就會加入,這樣才能有力量。目前建改社的理念有很多,如考試改革、執業環境改革及法案改革等等,但是似乎有點散槍打鳥,沒打到半隻。如果缺乏一個中長期計畫以及良好的領導組織,便會導致組織理念推行不易。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改的成員們,放下手中的工作,親自下鄉,投入與年輕人、業主或其他建築師們對話,有多重的管道,讓大家認識你們,以身作則的推行,不然只是掛名,偶爾發表文章,就無法達到推動改革的成效。
建改社在台灣從事類似宗教般的建築志業,除了建築專業的提升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溝通的能力。人心隔肚皮,每個人都有他的包袱與定見,如果能激起善的力量,在每一個環節溝通、疏導與教育,由人來幫人,帶動一股正向的力量,必能逐漸改善惡劣的執業環境,期待建改社能愈來愈好。以上小淺見,如有得罪還請見諒。
先前的討論:
建改社-何妨再白話一點
加入建築人討論區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