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陳明城 » 2018 3月 07 (週三) 2:11 pm
敍事明理
架構課第1堂
陳瑋的心得簡報真如當頭棒喝一般的向我敲來,很清楚的顯示沒法考過的原因(已過設計,剩敷地),源自於還不夠認真,比起支健、喻云、春籃等考前的認真程度,尚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對於努力的方向,有了更深的體認了。
對於環境的想像,一向是我比較缺乏的,常常僅能停留在基地紋理的表層;在課堂中再次耹聽智喬老師對於童年此題的環境解讀與現象,有了新的一番感觸,對於老師所提及要去解讀基地的前世今生未來好像有了更深的一層的理解,環境的想像應是源自於新舊紋理+古今當地人的活動行為+自我的想像,去構成屬於建築師的建築計畫。
繪評圖第1堂
1.在操作的過程,經老師的點醒後,我確實對於15M及20M道路缺乏了點活動上的認知及想像,在操作上會容易為留上更大的開放空間,而使的建物與道路間貼了太近,缺少中介的空間。在敷地的操作,城市的界面、道路的界面、社區的界面都應該是規劃所必須優先重視的。
2.對於氣候的考量,常限於季風,日照方向,但對於溫度、濕度等微氣候就少有考量,這也是我必須檢討的部分。
3.對於整合,還是容易怕做的太空,而將地景處理的太碎,在構成、整合、留白上都還有問題,我會繼續描圖,來補足這一塊的缺點>
架構課第2堂-馬汀斯公園飯店案例分析操作
1.在操作此案的描圖時,腦中浮現繪評圖課老師最後放出來的那張操作,同樣是在穩定的虛與實疊合的框架中,置入一個轉軸的量體在疊合位置上。過去我會以為疊合位置就是放入地景去整合、界定、鎖定空間;但馬汀斯公園飯店置入的楕圓形牆體,是在穩定空間中,增加空間的律動,活化空間的氛圍。
2.平面與立面的空間縮放層次的同時進行,空間層次變化會更加的豐富。
3.在幾何線性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入一個船形的2層餐廳,除了可界定入口的範圍外,也減低了線性發展的呆板,形塑視覺焦點與指向性。這點讓我反省了,在做敷地是,建築量體時常為了避免呆板而做了無意義的扭曲及疊合,其實以活動出發,運用置入、嵌入及插入量體的方式,可以使空間更具意義及形塑空間氛圍。
4.隨信附上 本次的案例操作,再請老師予以斧正,謝謝老師。
台北班 OO宏